正文 第15章 西漢“三部曲”4(1 / 3)

第十一節漢武盛世的一段餘音

霍光像

漢武大帝前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人民生活富庶;後好大喜功,對外發動戰事,對內徭役繁重,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不斷爆發起義。但好在因為各種有利條件,他能“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漢武見此情景,深刻認識到,如仍按此路子發展下去,將重蹈秦亡覆轍;遂做出明智選擇,頒布著名的輪台屯田罪己詔書,公開承認過失並決定停止對外征戰,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實行修養生息政策。傳統社會,操生殺予奪大權於一身的國君天子能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錯誤,這需要何等胸懷和氣魄!漢武的努力沒有白費,衰敗的經濟得以恢複。他的繼任者漢昭帝(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在位)和漢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基本秉持其遺誌。昭帝繼位時年僅8歲,由漢武任命的霍光任輔政大臣,一切政事由其全權處理。霍光輔政期間和此後繼位的宣帝,都繼續推行修養生息政策,緩解戰事帶來的創傷,社會經濟獲得發展,吏製嚴明,這一時期漢代社會一度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可喜局麵。

霍光(?—公元前68),字子孟,漢武帝元光年間出生於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漢武時期名將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曾連續擔任漢昭帝和漢宣帝時的輔政大臣。值得一提的是,昭帝繼位時年紀尚小,小皇帝在施政方麵須仰仗以霍光為首的股肱大臣們的獻言獻策。而宣帝能登上寶座,更是與霍光的努力分不開的。由於他的忠心不二、公正無私和知人善任,昭宣兩世在他的輔佐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也讓漢朝國運又邁向了一個高峰。《漢書》記載:“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有些傳統史家甚至把他比作伊尹周公。但當代學者黃仁宇冷靜地認為對其評價有些太過粉飾。

漢武帝尚在時,霍光初為郎,後任奉車都尉,負責保護漢武安全,“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出則奉車,入侍左右”。由於他“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為人沈靜詳審”,所以很受漢武信任,再遷光祿大夫。後元二年(前87)漢武病死,霍光接受遺詔,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政大臣,與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共同輔佐朝政,又以他權力最大,任大司馬、大將軍,行政、軍事一把手一手抓,“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始元二年(前85)封博陸侯。此種情況有點像明朝的萬曆皇帝和張居正,而且都能善始善終,壽終正寢(隻在他死後,霍氏家族因犯謀逆,被誅,亦屬兩漢外戚之患一例)。在此期間,上官桀、桑弘羊等曾密謀廢昭帝,立燕王旦,事發,被霍光殺。霍光在皇帝的信任下,一直輔佐政事長達13年,為漢朝的鞏固及安定打下了一定基礎。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得病去世。因他生前無子,其死後的皇位繼承就成了霍光等國家幹臣麵臨的棘手難題。當時尚存的武帝後裔,有行事不檢點的兒子劉胥(昭帝同輩);霍光等人對他表示失望,隻好選擇孫子昌邑王劉賀(昭帝子輩)。但荒淫無度的劉賀在來京路上,竟沿途掠取民間女子、財寶,胡作非為,才登基數十天,又被霍光等人廢掉。霍光隻好率諸大臣奏請太後,改立在當年漢武時期蠱惑之案中父母遇害而流落民間的劉詢。劉詢當時年僅18歲,是武帝曾孫(昭帝孫輩),即位後是為漢宣帝。宣帝是個感情專一,知恩圖報的人。民間流落的經曆,或多或少讓他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或許對自己的“平民”因子有所認同。他麵見霍光“若有芒刺在背”(堂堂天子竟自卑、孤立到這等地步),其成語即出自此。3年後霍光病重,彌留之際,宣帝親至其家探訪。直到霍光過世,宣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以感念他做為漢朝兩代皇帝的輔政大臣,前後長達20年的辛苦貢獻。親政後,宣帝勵精圖治,任賢用能,又好刑名之術,重視吏治,輕徭薄賦,魏相、丙吉、黃霸、於定國等相繼為相,趙廣漢、朱邑、龔遂、尹翁歸等皆以廉潔持法見稱。

昭宣時期,基本可以看作是西漢初期無為及修養生息政策的繼續,是漢武盛世的的餘音。昭宣統治的30多年裏,曾7次頒布減免田租、算賦、口賦及其它雜稅的詔令,並6次頒布照常貸給糧種和食物的詔令,使流離失所的農民重返故鄉。而當郡國遇到地震、水旱等自然災害時,朝廷又全部免除了當年的租賦、徭役。昭帝曾下詔廢除苛捐雜稅;宣帝曾下令降低食鹽價格,禁止官吏擅自征發徭役,注意減輕農民負擔。由於這些政策的實施,瀕臨崩潰的西漢經濟逐漸得到恢複,國庫屯糧開始有了剩餘。

貫徹一種政策,時間長了,免不了會發生一些偏差。如何變通地貫徹漢武帝遺詔,由霍光領頭,引發了一場關於“鹽鐵”壟斷的討論。霍光、桑弘羊召集了60多名賢良、文學與等剔,圍繞著鹽鐵官營話題進行了深入而激烈的討論。最終還是由霍光等人商定,罷除了酒榷和關內鐵官。時人桓寬所纂的《鹽鐵論》60篇,現在大家已耳熟能詳,成為研究古代經濟思想史的經典範例。

有了好的製度和政策,還得有人執行。執行的好壞,關鍵取決於用人是否得當。尤其在中國傳統社會,基本上還是“有治人,無治法”。因此,官吏的選拔和考核顯得越發重要。昭宣二帝都非常重視地方官吏的選舉。例如刺史、守、相這類職官的人選,要先由大臣推舉,皇帝親自召見,詢問他們治理國家的政策措施,以決定是否任用。這似乎就有了薦舉和引見的特征。宣帝還大力褒獎廉潔奉公的官員,從政績卓著的地方官中選拔公卿大臣。這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激勵機製,也有利於地方向中央輸送人才。為緩和社會矛盾,昭帝於公元前88年頒布特赦令。宣帝親政後,也親儒生、倡仁政,廢除漢武帝時的許多酷法;對曾被武帝削爵的諸侯後裔加以慰問和賞賜,收攬人心。宣帝還專門設置了廷尉一職,以解決疑案、平反冤獄,並把審理案件的好壞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內容。昭宣時期這些政治、經濟措施的實行,使一度風雨飄搖的西漢王朝又轉危為安,再度興盛起來。

昭宣中興是在修養生息這條主線的指引下,前後主要由一個位尊權重,令行禁止,而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臣來輔佐,這就使得政策的執行具有一種慣性。作為三朝元老的霍光,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和顯赫地位,深得皇帝信任。昭宣中興改變了漢武帝後期的經濟不景氣,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一段時間的複蘇和繁榮。

第十二節撒遍神州的璀璨都會

西漢疆域圖

從戰國後期至西漢中期,中國綜合經濟力量強大的城市開始成群出現,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撒落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勃興的局麵。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城市群的崛起。究其原因,一是由於耕地麵積擴大,全國人口增多和遷移,農業、手工業大發展,商業隨之發達,商品流通頻繁,水陸交通便利,曆史基礎雄厚,居民和商品集中,加上不同經濟區域的形成,為城市經濟的勃興提供了條件。再者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加之當時對商品經濟的管理相對寬鬆,也為城市經濟的勃興提供了廣闊空間。到秦漢時期,各諸侯王國首都、郡縣治所,亦成了其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貿易、交通和文化樞紐中心。此時形成的城市,大致可分以下幾種類型:政治型、綜合型、流通樞紐型、手工業發達型、商品集散和貿易發達型、邊貿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