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西漢“三部曲”4(2 / 3)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首都所建城牆規模宏大,大都在10平方公裏以上,已被今天的考古發掘證實。秦統一全國後,各王朝的首都修築城牆已成定例,且都城範圍愈來愈大、城牆愈來愈堅固。作為地方性統治中心,從漢代起,普遍築城也成為定製。《漢書·高帝紀》:“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從此後,縣級以上的城市就無不築城。各級政治中心所在的城市,也無不修建城隍廟,以祁求神靈保佑。此外,中國的經濟城市往往亦有政治功能,但終究是以經濟功能為主,經濟都會多位於水陸交通要道上。《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誌》記載了西漢以前全國著名的經濟都會,共計13個。有些雖然是首都,但由於經濟發達,也被劃為經濟都會。

本文僅以見諸《史記》、《漢書》記載和介紹的經濟都會(城市)為主,來說明中國早期城市的基本特征。那時的城市,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區,江南開發還比較遲。北方的城市,主要是春秋戰國幾個朝代的國都,以及秦漢諸侯王國的京城和郡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對“雙子星座”。

長安(古稱鎬京),今陝西省會西安,曆史上先後是西周、秦朝(鹹陽在附近)、西漢、隋朝、唐朝等的京師所在地。位於關中平原中央,四方輻湊,是全國最大經濟、交通都會,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擁有發達的水陸交通網,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便以它為起點,而全國的運河網則以關中漕渠為歸宿。西漢政府采取“強幹弱枝”政策,遷天下富豪於京畿附近諸陵縣。正如司馬遷所雲:“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漢代長安城周圍環境十分優美,城西上林苑是天然和人工結合的自然保護區,周長300餘裏,係皇家遊獵之處。其中離宮70所,奇草異木3000種,稀獸珍禽不知其數。苑中有昆明池,周長40裏,為武帝訓練水軍所建,以後則成了曆代帝王遊樂和皇家飼養魚鱉的場所。昆明池北有鎬池,長安城內另有滄池、太液池,整個京城陂池密布,花木茂盛。總之,西漢時的長安城自然生態優越,加上人工修飾,成為天下最美的所在。

洛陽(古稱洛邑),曆史上先後是東周、東漢、西晉等的京師所在地,也是秦、隋、唐諸朝的“東都”。位於洛陽小平原西端,又靠近黃河、洛水交彙處,從關中到中原和全國各地的大道經過此地,成為控製東西交通的咽喉。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繁忙的農業生產,使之迅速發展為全國著名的大城市。“東賈齊魯,南賈梁楚”,“街居在齊、秦、楚、趙之中”,商業最為集中和鼎盛。因東漢諸帝好佛,又是全國佛教中心,白馬寺是中國首座寺廟。

北方的重要城市還有:邯鄲(今河北邯鄲),戰國時趙國都城,位於華北平原中部偏西,傍巍巍太行,處在黃河下遊最富庶的農業地區,是沿黃河、漳河北上的必經之地,控製南北幹道的樞紐。鄭、衛兩國是黃河下遊商業興盛之國,兩國商人沿南北幹道北上,燕國商人南下,都必經邯鄲。薊(今北京),燕國都城,位於華北大平原北端,交通發達,分別出南口、古北口和山海關,趨向蒙古高原和東北大平原。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就成了王朝北方的軍事重鎮。臨淄(今山東臨淄),齊國都城,位於渤海南側、淄河西岸,關東繁榮時間最長的經濟都會。齊國手工業中心,海、岱之間著名物資集中地;同時也是東西幹道樞紐,水運交通發達。宛(今河南南陽),位於南陽盆地,楚國北爭中原的孔道和秦國南下長江中遊的必由之路,通向關中的必經之地。陶(今山東定陶),位於魯西南,水運交通網樞紐之地,春秋時依次作過曹國、宋國國都,戰國時為秦齊兩國爭奪焦點,終被秦國所占。人稱“陶朱公”的富商範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與西施一葉扁舟而去,成為一代佳話。雎陽(今河南商丘),位於華北大平原最早的經濟地區之中,宋國曾建都於此。另有彭城(今江蘇徐州),位於蘇皖豫魯四省交界處,東西南北水陸交通樞紐,又是漢高祖劉邦和西漢許多開國元勳的家鄉,當然也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

南方的重要城市則有:壽春(今安徽壽縣),位於淮河南岸,淮河南北水運中心,戰國時楚曾遷都於此。合肥(今安徽合肥),位於江淮之間,水運樞紐,南北貨物集散中心。江陵(今湖北江陵),楚國長期建都於此,位於長江中遊,“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亦一都會也”,長江上遊與中下遊兩個不同經濟區物資交換中心,而發展成“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弊”的著名經濟都會。吳(今江蘇蘇州),春秋時期吳國在此建都,位於太湖之濱的長江下遊三角洲,“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水運四通八達,物產豐饒,又是文化發達之所,成為長江下遊最早的經濟都會。番禺(今廣東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有珠江流域作為廣闊的腹地,又濱臨南海,是中國最早的海港城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海路交通發達是其興起和發展成為嶺南最早經濟都會的重要原因。另有蜀郡(今四川成都),又稱錦官城、益州,後來是三國蜀、成漢、西蜀、前蜀等的首都,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中央,特別是都江堰的開鑿,使之成為富庶的天府之國,直到現當代重慶崛起前,兩千餘年來一直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物資集散地。

第十三節外戚、宦官粉墨登場

漢昭帝像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強大的兩漢王朝,不斷地被破壞,不斷地被削弱,不斷地衰落,最後滅亡,分析它的原因,除了來自外部(主要是匈奴)的巨大威脅,除了主要統治者即曆任皇帝的各種問題(如專製獨裁、奢華糜費、窮兵黷武、昏庸無能、沒有作為等,導致政局動蕩不安,百姓賦役繁重,不堪重負,起來反抗)外,在統治階級內部,西漢初期先後主要是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之亂,前者已在高祖劉邦和呂後手裏解決,後者也先後在文、景、武帝三代陸續得到處理;但兩漢朝廷最大的政治隱患,導致劉家江山不斷被損害、最終被葬送的最重要因素,主要還是這兩個,一是外戚專權,一是宦官幹政,此兩大問題一直貫穿著兩漢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