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西漢“三部曲”4(3 / 3)

外戚、宦官等與皇帝較為親近,大臣們為謀取一己私利,趨炎附勢,這無疑會影響政局清明,甚至喪失士大夫人格。外戚與宦官之所以能呼風喚雨,擁有大權,實際上還是來源於皇帝的權力讓渡,也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但是,當其權勢達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後,就走向了皇權反麵,成為皇權的異化物,反過來淩駕於皇權之上,操縱皇權,甚至將皇帝自身的生殺予奪都操於其手。外戚、宦官紛紛粉墨登場,權勢赫赫,影響甚至決定朝政與國策,而他們自己也野心勃勃,覬覦皇位,勢必對劉氏統治產生隱患。最後才有外戚異類王莽的篡奪政權,消滅西漢,建立新朝。東漢立國後,外戚、宦官二患同樣嚴重——如果不是更嚴重的話,我們下文再作講解。

首先說外戚專權。外戚者,主要指皇帝老婆(即皇後)或母親(即太後)的父母叔伯兄弟姐妹之類直係親屬。兩漢的外戚政治,在中國曆朝中是最有特色也最嚴重的。其始作俑者、後繼者們的“榜樣”,自然是高祖之妻、有大漢“國母”之稱的呂雉呂後了。前文已有詳細講解。她剛毅而殘酷,殺死趙王如意,斷戚夫人手足為“人彘”,在惠帝時期“垂簾聽政”,此後少帝劉恭、常山王劉弘時期更是由她“東朝”專權,並壓抑同姓諸王,排擠元老重臣,打破“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禁令,大封呂氏子弟為王候,以鞏固其權力和地位。呂後先後封呂台等6人為王,呂種等10餘人為候,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外戚雖已出現,但由於元老級大臣的約束,使得他們仍不敢越雷池一步。呂後死後,諸呂欲圖發動叛亂篡奪劉家江山,遭周勃、陳平、劉章等誅平(一陣刀光劍影、驚心動魄,卻很快消弭於無形,進一步說明那時外戚政治還在最初狀態,底氣不足,力量有限),擁立代王劉桓為帝,即文帝。但外戚與劉姓諸王已勢不兩立,為後世的外戚專權與宦官勾結、王莽改製埋下了伏筆。畢竟,你殺得完呂氏,卻殺不完所有戚族,這是那個時代無法解開的結。自此後,西漢曆代皇後,除昭帝生母鉤弋夫人被其父武帝賜死(就是擔心外戚專權而為)外,如文帝母薄皇後、景帝母竇皇後、武帝母王皇後、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後身份居長樂宮垂簾聽政。

兩漢曆代皇帝時期,外戚均權傾朝廷,炙手可熱,隻是具體其作為好壞、利弊大小的不同而已。如文帝劉恒之妻、景帝劉啟生母竇太後的侄兒竇嬰,景帝時任大將軍,武帝剛登基時任丞相,不久被劉徹罷黜,他曾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景帝之妻、武帝生母王太後的同母異父弟弟、劉徹的舅舅田蚡,武帝時期先後任太尉、丞相,後因私怨殺竇嬰,權勢赫赫,但對漢武初政有較大輔佐作用;武帝第二個皇後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外甥霍去病,分別任大將軍、驃騎將軍,是兩漢乃至中國古代的兩大名將、軍事家,對抗擊匈奴、穩定邊境,建立了莫大功勳;昭帝皇後上官氏的父親、劉弗陵的嶽父上官傑,昭帝之初也曾高居廟堂,盛極一時;而上官氏的外祖父、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霍光,在昭宣二帝時期更是列諸輔政大臣之首,集大司馬與大將軍於一身,把持朝政,為所欲為,但他對延續漢武盛世,執行休養生息,實現昭宣中興,保證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後,宣帝劉詢後期的史高(宣帝祖母、昭帝母親、武帝之妃史良娣的弟弟)、許延壽(宣帝皇後許氏的叔叔),元帝劉奭時期的許嘉(劉奭的舅舅)等,也先後曾高官厚祿,權淩眾臣,威脅皇權;元帝時期還另有宦官幹政。成帝劉驁時期,其生母皇太後王政君之弟、他的幾位王氏舅父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等,皆封為侯,且次第任大司馬兼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驃騎將軍,王氏勢力左右著西漢後期整個朝廷。最後才有王政君之侄(後為漢平帝皇後王氏之父、劉衎嶽父)、大野心家王莽的粉墨登場,從代叔父王根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起,一步一步控製政局,而終於取劉家天子而代之。其間隻有哀帝劉欣登基之初數年,重用其舅父、生母丁太後之弟丁明和祖母傅太後之弟傅喜(也都是戚族),而讓王莽鬱悶、收斂、等待、蓄養了一段時間。

再說宦官幹政。宦官(後另名太監、閹人)是一種由於後天因素,被製造和改變得非男非女的怪物(雖說是迫於無奈),孳生於中國古代封建宮廷裏的一個既可憐又可悲、但有時又非常可怕可恨可惡可恥的群體。根據柏楊的總結,宦官們“一是自卑,因為他們沒有生育能力和性交能力;二是沒有高深知識,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三是多少都懷著對常人的仇恨和報複心理,因為他們曾因貧苦而被閹割;四是缺少遠見和偉大抱負,因為宮廷生活極度狹窄和現實;五是缺少節操,因為宮廷輕視節操,有節操的人在宮廷中不能生存”,所以能指望他們做出什麼好事呢?前文已提到秦朝大宦官趙高,由於他的好使陰謀、貪戀權術,導致嬴氏政權覆亡,他要負很大責任。秦漢時期,由於“百官之首”丞相位高權重,皇帝與丞相之間必然產生矛盾;特別是那些叱吒風雲、喜歡獨斷專行的強硬帝君,對此尤其不滿。於是,精明、英武的漢武帝便開始選用身邊的宦官位列中書,掌尚書之職,出納文書,以削弱丞相權力。這些人與皇帝極為親近,儼然已成為決策機構,稱之為“內朝”;而與之相對應的以丞相為首的行政機關則淪為“外朝”。外朝機構雖並未做調整,但權力的重心明顯已偏向內朝一邊,外朝隻是一般的執行機構而已。這也就在製度上為宦官擁有參與行政決策權提供了保證。特別是在元帝時期,宦官幹政最為猖獗。劉奭與其說是個皇帝,倒不如說更像個文人。他多才多藝,感情豐富,溫文爾雅,淡泊無為;但優柔寡斷,執政不力,而使宦官弘恭、石顯等趁虛而入,參與朝事,開後世宦官外戚迭相為政之局(尤其發展到東漢時為甚)。

漢武帝晚期,西漢王朝已呈衰敗之勢,昭宣中興雖有所緩和,但內在的激烈矛盾隻是沒暴露出來而已,至元帝、成帝便開始走下坡路。皇帝親近宦官和外戚,與百官產生矛盾,皇權削弱,朝局動搖,政策難施。元帝統治時期,天子猶豫不決、疏於理政,而宦官、戚族相互勾結、一片混亂,且放棄漢初以來遷關東豪強充實關中之製,中央集權受到威脅,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農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為“盜賊”。成帝統治時期,政治腐敗、國事廢弛,皇帝縱情聲色、淫欲無度,嗜酒貪杯、癖好微行,大地主、大官僚兼並土地,導致銅車起義等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漢朝就此衰落,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