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廢孺子嬰,自稱皇帝,改國號為新,和平奪權。登極前,依他既狡詐又煩瑣的個性,自然還有一番假惺惺的托辭:“昔周公攝位,終得複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並頒了一篇用深奧古文寫成的詔書,十足的“深文周納”。柏楊認為,王莽是儒家學派巨子,以一個學者建立一個龐大帝國,中國曆史上僅此一回。劉邦奪權隻是為當皇帝,滿足私欲;王莽則有他的政治抱負,是為實踐他的儒家思想。黃仁宇則為他解釋說:“所以王莽縱矯詐,他所處的背景,則是當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西漢朝廷就產生不了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從他的立場看來,除了篡位外,也沒有辦法打開出路了。”他做了15年皇帝,欲有所作為,動引經義,翌年以周禮等三代政治為理想,曆數西漢社會兼並之弊,托古改製,大肆改革,號為新政,卻是複古:首定國家經濟政策,立井田製度,將全國土地改為“王田”,限製個人占有數量;一家男子不滿8人,而占田超過一井(900畝)者,餘田分與九族、鄰裏、鄉黨;無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百畝分配;奴婢改稱“私屬”,均禁止買賣;推行五均賒貸和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製、山林、川澤收歸國有,控製和壟斷工商業;普通百姓因祭祀或喪葬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但為經營農商事業而貸款,則收取純利十分之一的本息;利用朝廷權力調整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很有點像社會主義初期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到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恢複五等爵,經常改變官製和行政區劃。一係列改革充滿空洞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屢次變更幣製,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經濟混亂。“王田”、“私屬”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利益;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位,自然不滿和抵製。莽又看不起邊疆諸國,野蠻無文明,削王為侯,不斷挑起對匈奴和東北、西南各族的戰爭,致使邊地亂起,不得平息。賦役繁重,橫征暴斂,法令苛細,階級矛盾尖銳,人民不堪其苦。
天鳳四年(公元17),全國發生蝗患旱災,饑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為酩以代糧,無效,饑民起而暴亂,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莽軍相繼敗於農民軍,又在昆陽之戰中以40餘萬軍而不敵萬餘兵力的劉秀,自此大衰。地皇四年(公元23),莽率群臣至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稱“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可另幾支暴亂勁旅赤眉下江起事軍、劉玄(更始帝)新市平林軍等已攻入長安,城中少年響應,至漸台。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其首,為起事軍懸於宛市之中。兩年後,西漢宗室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王莽是兩漢之間的異類,代罪羔羊。是他平息了混亂,又是他挑起了更大的混亂,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由其早年的經曆、自己的努力及外戚掌權、特殊際遇造就的。其政治失敗,史書評為改製無方,食古不化,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他的一係列改革未能見效,因為誘發了社會動蕩,損害了統治階級利益,又未能給人民帶來任何好處,最終隻能是理想主義改革者的夢想破滅。柏楊則認為,他的失敗原因主要有5點:複古,守舊;缺乏技術能力;控製不了豪強官僚等既得利益者的反擊;過於迷信製度,而且煩瑣、屢變;固執己見,不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