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西漢政治管理的出色1(1 / 3)

第一節剪除異姓王,肥水不流外人田

韓信塑像

漢高祖劉邦一即位,便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和統治天下。在政治製度上,他基本上沿襲和借鑒了秦始皇的那一套,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和地方的“郡國並行”。前者是指朝廷仍按秦朝官職製,但名稱和具體分工略有不同,如丞相隻設一個(秦朝有左、右兩位),後來還設丞相府,先是蕭何為相、後是曹參繼任,即我們平時常說的“蕭規曹隨”,“九卿”中原來的奉常改為太常,其他都大體不變;後者是指既保留了秦朝的郡縣製,又增加了封國製,中央直接統轄15郡、各諸侯國分轄42郡(共57郡),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

楚漢戰爭時期,高祖劉邦為取得軍事實力雄厚的諸將領們的支持,經常用“共天下之利”以拉攏屬下對他的忠心。分封異姓王,成為他激勵將帥的重要舉措。他們有的雖不是舊六國貴族,但也想割據一塊土地,不聽朝廷指揮。劉邦稱帝初期,異姓王共有7位:楚王韓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其中又以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的功勞最大、兵力最強。然而,當初分封異姓王實屬無奈之舉,他們各居一地,實力雄厚,畢竟山高皇帝遠,又沒有血緣之親,時間長了難免要生事。而且這些異姓王也確實不安分。就在劉邦稱帝當年,燕王臧荼就舉兵造反,劉邦禦駕親征,活捉臧荼,改立盧綰為燕王。可以說異姓王始終是劉邦心頭的一塊石頭,他們好像安放在漢朝疆域上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這就很不利於漢朝的中央集權和長久統治。

而在這些異姓王中,楚王韓信無疑是高祖劉邦的心腹大患。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30萬大軍雖被劉邦收回,但韓信的軍事才能仍令他極為不安。不久又發生了鍾離眛事件,使得劉邦對韓信毅然采取了行動。鍾曾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曾數次大敗劉邦的軍隊,還射傷過劉邦,劉邦對他恨之入骨,一心要將其查辦。可是楚漢之爭後,鍾離眛就失蹤了,沒有絲毫音訊。後經調查,發現他就在韓信那裏,韓信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能,由此加以庇護。有人便借機告發韓信想謀反。劉邦得知,氣憤不已,心想:你韓信竟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私自藏匿我的通緝犯人。一時劉邦就要率軍去攻打韓信,意欲將其徹底消滅。然而,此時陳平的兩個問題又使他暫時放棄了出征的念頭。陳平問劉邦:“您的軍隊在作戰能力上可與韓信抗衡嗎?您的將領的軍事才能可與韓信相比嗎?”他一時語塞。他知道,陳平說中了問題的關鍵。好在陳平又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利用天子去雲夢澤狩獵要會見諸侯的機會,將韓信在陳地抓獲。那是劉邦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年)。最後,韓信還是中了這個專門為他所設的圈套,被押回長安。而且在會見劉邦時,他由於懼怕劉邦就鍾離眛事件而怪罪自己,還特意帶上鍾的人頭去討好劉邦。劉邦仍舊將其扣留。韓信當場感慨:“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但是這一次,有人勸劉邦看在韓信過去功勞的份上,從寬處治;劉邦便念及曾經的情誼,並沒有殺韓信,而是改封他為淮陰侯。

最終韓信卻是死於呂後之手,他其實是上了蕭何的當。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就出自於此。因為他是蕭何推薦給劉邦的,結果又是被蕭何所害。那是又過了5年,有一個將軍陳豨造反,自稱代(今北京、河北一帶)王,一下子攻占了20多座城池。高祖劉邦讓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同去討伐陳豨,但兩人都以身體不好為由,不肯帶兵打仗。劉邦隻好親自率兵征討,打到了漢朝最北的邊境白登山。而他一離開京城後,有人便向呂後告發,韓信與陳豨是同謀,他們計劃裏應外合,一同造反。韓信屢次被人汙蔑,顯然是他功高蓋主,且出人頭地,有人嫉妒他,不想他活。呂後跟丞相蕭何商量了一個計策,故意傳出消息,說是陳豨已被劉邦抓住,請大臣們進宮祝賀。韓信不知是計,再次上當,一進長樂宮門就被預先埋伏好的一群武士圍殺了。3個月後,劉邦消滅了陳豨,回京途中,當他得知韓信被殺的消息後,“且喜且憐之”(司馬遷),“且喜且哀之”(班固)。應該說,對待韓信,劉邦的內心還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麵對於他的軍事威脅感到不安,另一方麵韓信著實是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而且在很多關鍵時刻解救了他所麵臨的危機。隻是身在帝王之位,就不得不為江山社稷考慮,很多事情難隨人願。在政治的鬥爭中,感情始終是處於第二位的。

異姓王中實力最強的韓信被鏟除後,其總體力量和威脅已大為削弱。高祖劉邦於是乘勝追擊,先後鏟除了其他幾個異姓王勢力。開始是梁王彭越的手下人告發他謀反(就像韓信一樣,估計又是朝廷的授意,最高統治者不想讓人活了,設計個“莫須有”罪名並不難),劉邦便派人去逮捕彭越,接著把他處死了。淮南王英布聽說韓信、彭越次第被害,知道下一步該輪到他了,幹脆也起兵反叛。畢竟猛將威風猶在,他一出兵就打了幾個大勝仗,占領了荊楚一帶的土地。劉邦得知消息,又親自帶兵征討。兩軍一對陣,劉邦便指揮大軍猛擊英布。英布命手下兵士弓箭齊發,劉邦沒留意,當胸中了一箭。他忍住疼痛,繼續進攻。英布大敗,在逃跑的路上被人殺了。

高祖劉邦在擊敗英布後,於凱旋的路上,特地返回自己的“根據地”沛縣住了幾天,衣錦還鄉。他邀集父老鄉親和以前的熟人,舉行了一次宴會,酒酣耳熱之際,親自擊築,高唱自己所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時的劉邦,回顧起自己戎馬倥傯的一生,又想起自己治理這個偌大國家的艱難,感慨頗深。

不久之後,又發生了更為令高祖劉邦痛心、氣憤的事情: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叛亂。盧綰與劉邦曾情同手足,是劉邦兒時最忠實的玩伴,而且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從最初打江山時,盧綰就一直伴隨在他身邊。燕王臧荼造反被鎮壓後,劉邦令盧綰取代其位置,他是唯一非軍功而被封賞的異姓王,可見劉邦對他的信任。然而這樣一個兒時的摯友,竟然也會背叛自己。對劉邦而言,這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在感情的天平上,盧綰是遠遠重於韓信的。誰都可以造反,誰都有理由造反,可是你盧綰不該啊!就在盧綰叛亂這一年,劉邦病逝(他曾先後被項羽、英布的手下射中兩箭,身染重疾,所以才做了8年皇帝)。而後,盧綰逃亡匈奴。做皇帝的朋友,是不是也有太多無奈呢?時光倒流回沛縣鄉村,曾經大家喝酒聊天,暢談世間大事;而今,縱使美酒千杯、富甲天下,又怎有當初的心情呢?浮華背後,人們內心真正渴望的又是什麼呢?權力?金錢?或許沒有人真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