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西漢政治管理的出色1(3 / 3)

總之,漢初政府的一係列舉措,是以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為基礎的。經過漢初數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的物質經濟開始有所恢複和發展,社會逐漸呈現出嶄新景象。漢高祖劉邦的不懈努力,也為即將到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配合了同期劉邦的政治鬥爭,財力的補給無疑是他鏟除異姓王勢力良好的保障。

第三節這皇帝當得更過癮了

叔孫通像

公元前200年,大漢王朝巍峨華麗的長樂宮儼然落成,諸侯群臣前來朝賀。宮廷禮官主持這場隆重的典禮,百官依照順序次第進入大殿,噤若寒蟬,鴉雀無聲。侍衛武官保衛皇宮,全身盔甲,手拿武器,張開旗幟,威風凜凜。漢高祖劉邦坐著禦輦,盛裝華服,一臉威嚴地出現在百官麵前。典禮結束,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群臣百官皆無放肆之舉、嘻哈之態,臉上始終是敬畏之情,在禮官帶領下畢恭畢敬、整齊劃一地行三跪九拜,口裏山呼海嘯地高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場麵的宏大、群臣的尊敬、氣氛的莊嚴,使得劉邦極為震撼,不禁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原來可以如此尊貴,如此風光,如此快樂,如此過癮!”而此時,已經是他做漢王後的第七年、做高祖後的第三年。

曾經還是泗水亭長的高祖劉邦,親眼目睹過秦始皇浩蕩氣派的車隊,慨歎“大丈夫當如此也”;然而當自己終於有機會坐上君主之位時,卻始終沒有真正感受到帝王之尊的榮光。市井出身的劉邦,在酒肉之中結交朋友,向以豪爽灑脫、不拘小節為交友之道。他極為鄙視儒學,對於儒生更是毫不在乎,認為他們根本是無用之人,不能與其論天下之事。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一群兄弟,又皆為武夫出身,根本不懂得規矩禮法。在奪取江山的鬥爭中尚無大礙,畢竟打仗領兵之事與儒家之術相關甚少,主要還是看勇猛與敏捷與否。然而王朝新建,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劉邦,自是希望不僅僅能夠在物質之上享受帝王的待遇,更要從心理上在群臣麵前保持絕對的權威。

然而,儼儼朝堂之上,有的大臣(多係為建國立下了赫赫功勳的武將謀士)喝酒爭功,自我炫耀,互相謾罵,大呼小叫,髒話不斷,喝醉了甚至會動拳使腳、耍槍比刀,拔劍砍斫屋柱,言行放蕩不羈,衣著五花八門,對天子也像戰爭年代一樣不拘禮節,或直呼其名,或嘻嘻哈哈,根本沒有一個規矩和氣派。此等場景若是放在從前,高祖劉邦自是沒有任何多餘的想法,反而定會開心地參與其中,更為盡興和放縱。但是今非昔比,此時劉邦已是堂堂大漢王朝的皇帝,豈能容忍如此不恭不敬之舉?他隻是苦於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整治這一切。恰在此時,叔孫通出現了。

據史料記載,叔孫通,生卒年不詳,薛(今屬山東)人,曾為秦朝博士,後從項羽,又歸漢王劉邦,仍任博士,號稷嗣君。高祖登基,他采擇古禮,結合秦製,定立朝儀,貴為太常。漢廷朝製典禮,均由他所定。高祖薨後,官至太子太傅。

大漢王朝建立、高祖劉邦稱帝之後,叔孫通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擬定禮儀。生性灑脫的劉邦一即位,便廢除了秦朝繁瑣嚴密的禮儀製度,但是很快又為新朝禮法非常空乏、粗放而苦惱。叔孫通於是進諫道:“儒者雖不適合開創新的局麵,但能鞏固已有的基業。我願意和儒家的弟子們共同製定新的朝儀製度。”可是劉邦擔心製定的新禮儀仍會過於繁複。叔孫通又提出自己的建議:“我會將秦儀和古禮雜就之,並非完全照搬嬴氏那一套。”劉邦於是抱著遲疑的態度令其一試,而且特別強調:“一定要簡單一些,考慮我能所做到的。”於是便出現了文首群臣慶賀長樂宮落成典禮上那讓人印象深刻的莊嚴一幕。高祖劉邦可以說真正體會到了做皇帝所獨有的震懾性的威嚴和尊貴,他那隱藏在心靈深處的虛榮得到了最大的滿足。這樣的皇帝,做得更過癮了。

如果說,曾經的酈食其讓高祖劉邦看到了讀書之人並非都是死啃古籍的呆子,其中少數尚可用之於謀兵打仗;而叔孫通這次成功的製禮,使得儒學的實用性再次真切地展示在了他的麵前。劉邦這一次不僅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還賞賜他那些參與製禮的弟子官職。可以說,叔孫通將儒家之道活學活用,投君主之好,最終獲得了劉邦的認可。他的弟子均稱讚其“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讓我們回顧,叔孫通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其實是已經醞釀良久。昔日叔孫通降漢王劉邦時,跟隨的弟子有百餘人。然而最初幾年,他在劉邦麵前推薦的人士,並沒有任何儒生弟子,相反時常是一些過去的盜賊壯士之徒。他的弟子不滿,責問其中緣由。他解釋道:“漢王正在打天下,你們這些人手無縛雞之力,怎能帶兵打仗、衝鋒陷陣呢?你們要等待時機,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我們不能不說,叔孫通對於時勢的分析非常深刻敏銳,而且一下子就抓住了事情的關鍵。當時雖然大家也罵他是“麵諛以得親貴”,就是說你叔孫通無非是靠阿諛奉承獲得的地位,根本不符合我們儒者的道德規範。無論怎樣,我們還是瞧不起你。而叔孫通卻並不理會,認為這些人隻不過是“鄙儒”。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叔孫通清楚高祖劉邦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最想要什麼,於是知道自己作為臣子該如何幫助君主,獲其信任,並切實做到。司馬遷評價他“度量事務,製定禮儀,進退與時變化,最終成了漢代儒家宗師”。知道老板想要什麼的員工才是好員工。縱使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要等待時機,與時俱進,適應變化,方可成就功業。

對於新建立的大漢王朝一步步走向正軌,叔孫通有著不可抹殺的貢獻。他巧妙地使原本對儒學持有嚴重偏見的高祖劉邦,最後卻將儒學正式納入到國家禮儀體係之中,這應該說是一大進步。而且,他在進入到漢朝權力統治中心之後,更是責無旁貸地維護儒家思想在漢初的地位。劉邦欲廢太子,叔孫通以死相諫,毫不動搖地捍衛儒家正統思想,可見其儒者之勇也,不愧為漢儒之宗。同時,他所創建的朝廷禮儀製度,對後世也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對儒學的改造,將儒學和政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日後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獲得獨尊的地位,乃至在整個兩漢王朝都得到曆代天子的推崇,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