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能成為漢朝第三任皇帝,具有極強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說,他應感謝呂後。呂後當年為控製皇權,對劉邦的兒子們大加迫害。諸呂之變平定後,高祖之子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皇帝該輪到誰家了?大臣們最終因為劉恒“賢聖仁孝,聞於天下”,而推舉他登上龍椅。所以,能成為新君,大概劉恒自己都沒想到。他的母親冷妃並不得劉邦寵幸,由此他8歲就被高祖封為代王,遠赴東北邊陲。本來,這樣的安排已基本意味他與皇位無緣,先帝不可能將未來的儲君置於如此地步。可是,正因為他地處偏遠,幸運地躲過了呂氏的迫害,可謂因禍得福。而且,自幼遠離皇宮的政治權力鬥爭,又使他形成了良好的個人修養。守邊這段經曆,由於文帝生性仁愛,了解百姓疾苦,一心試圖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又為他以後的統治提供了一定的治國經驗。成為皇帝後,他以天下社稷為重,以民為本,以身作則,不私於己,在各個方麵成了後世君主的榜樣。
漢文帝統治時期,麵對滿目創痍、國力脆弱的現狀,經濟上繼續實行恢複生產、重農抑商、輕徭薄賦的優惠政策。文帝極為重視農業,先後詔告天下勸農。其言辭懇切:“農業是天下之大本也,是百姓所依賴的生計,於是我親自率領群臣勸課農桑。”而且史書上亦有“文帝親耕”的記載。試想,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親身下地耕作,豈不震撼朝野?這其實與文帝的經曆密切相關。他少年時代即與母親遠赴代地,治所偏遠,與當地百姓關係很是親近。且劉恒生性善良,對黎民百姓關愛有加。由此登上皇位之後,他依舊以仁愛之心施與天下子民。前元元年(公元前179),文帝取消了各郡國的歲貢,其實也是間接減輕了百姓們的生活負擔。翌年他又頒詔,將以前田租率“十五稅一”改為隻收其半,開創了“三十稅一”的先河。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他還頒布詔書全部取消田租的征收。這不僅在當時,甚至以後的王朝統治中都是極為少有的,可見天子之愛民。
商業方麵,國家鑄造了新幣。“商不出則三寶絕”,漢文帝便下詔取消各地的關卡檢查製度,為商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好環境,大大促進了全國各地的商品流通,以各地土產為主的長途販運已經出現。商業在戰後開始複蘇。
漢文帝時期還繼續寬減刑罰。文帝一登基不久,即發布“盡除收帑相坐律令”的詔書,接著又頒“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其除之”之詔,並規定“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最有影響的是,他將奴隸製的五刑製變成封建五刑製,即把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腳)、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改成笞、杖、徒、流、死五刑,將殘酷的沒有人性的肉刑變成笞刑。這是非常人道的做法。專製時代對臣民身體的殘害極其殘忍。文帝在刑罰上的改革,體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時代的又一步邁進。在案件的審判上,文帝也以寬容之心要求各地各級官吏斷案從輕,一時間全國刑獄大減。文帝可以說是“以德治國”論最堅強的支持者,也是最忠實的施行者。
在對外戰爭方麵,漢文帝始終堅持“與民休息”政策,對待匈奴最初隻是被動抵抗,後又采取和親方式。這自然是因為他天性仁厚,不願征戰;更主要的還是他不忍戰亂傷及百姓。文帝信奉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試圖以“無為”替代“有為”。所幸的是,他的和平之舉,最終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屢屢侵我邊境的外事問題。
漢文帝自己的日常生活也非常節儉。他在位期間,皇家的園林、車騎、服飾幾乎沒有很大增加。這對於一個皇帝而言實屬不易,體現了他的以國家為重,珍惜民力。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是被告知需要100兩黃金,是10個中等人家全部的家產,便感慨道:“我居住在先帝的宮廷中,常常擔憂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夠,有辱先帝,又何必再建新的露台呢?”於是放棄了這項計劃。想秦始皇修驪山墓、建阿房宮,勞民傷財,民怨不止,最終落得滅亡。而文帝對建一個小小露台尚能如此慎重,亦可預見漢家江山定有長久之勢。有時候他甚至穿著草鞋上朝。他最心愛的姬妾穿的衣服,竟不用流行的拖地樣式,因為這樣費料較多。甚至他在臨終前也如此。他反對厚葬,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而不用金銀等貴金屬。他深知皇帝駕崩對百姓日常生活影響之大,而自己實在不想再侵擾他們。他特意叮囑太子,自己駕崩後,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等活動。
通過這些措施,漢文帝劉恒樹立了自己仁者之君的形象。他不是暴風驟雨、轟轟烈烈型的,而是和風細雨、紮紮實實型的。他的一生也許平淡,但絕不平凡!
經過漢文帝23年的統治,大漢王朝真正走上了富強之路,初步實現了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治世”,著名的“文景之治”也自此開始。司馬遷亦稱讚文帝時期“德至盛也”;對文帝個人的人格魅力,則有“功莫大於高祖,德莫厚於漢文”之說,足以看出文帝在整個兩漢眾多皇帝中德行的突出。沒有文景的積累,就沒有後來漢武的強盛。正是有這樣一位好皇帝,西漢邁上了崛起的步伐。而文帝的德行、政績,也在各個方麵為其後的景帝樹立了效仿的榜樣,為社會的更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六節景帝不愧是文帝的好兒子
漢景帝像
漢景帝(公元前188—公元前141),即劉啟,漢文帝劉恒長子。生於代國,8歲時被立為太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溫和謙遜,富仁愛之心。采納晁錯意見,削諸侯封地。吳、楚等7國起兵,他以周亞夫為太尉,討平諸國。繼文帝重農抑末,整頓吏治,舊史常以“文景”並稱。景帝處於高祖、文帝和武帝之間,時常成為被史家遺忘的皇帝。但他在政治上平定“七國之亂”,削弱諸侯王勢力,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經濟上繼續“休養生息”,促進國民經濟長足進步,漢朝繼續向前發展,形成著名的“文景之治”,雖說不是什麼豐功偉績,但維持治世也不是一件易事。
漢景帝生母竇氏原係漢惠帝官人(宮女)。惠帝死後,呂後當政,為籠絡各諸侯國,表達其仁愛之心,便將惠帝的部分宮女分送給各地諸侯王。呂後這樣處理,似乎有一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慮。時為代王的劉恒得到了其中三名。竇氏受劉恒寵幸,為他生下景帝劉啟、梁王劉武和女兒長公主劉嫖。文帝繼承大統後,第二年劉啟便以皇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後元七年(公元前157)文帝駕崩,劉啟順利繼位,是為景帝。他深受賈誼“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的思想影響,認為為人之君也應該以“富民”為標準。因此在位16年,他在國家的治理上,基本沿襲和繼承父親文帝的“黃老無為,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生活穩步出現全麵富足的新氣象,為即將到來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在個人品行上,景帝自幼受到父親“賢聖仁孝”的熏陶,且年幼即成為太子,接受了係統而全麵的教育,文化修養俱佳,這為他今後的治國安邦提供了良好的幫助。景帝是中國曆史上比較開明的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