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壟斷。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漢武取消了各郡國鑄錢權,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鑄造新五銖錢,亦名“三官錢”。統一貨幣後,漢武王朝經濟力量得到大幅度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也獲得了經濟上的保證。在此基礎上,漢武又采納布衣丞相、理財家桑弘羊(公元前152—公元前80,洛陽人,生於商家)建議,對鹽鐵等重要物資實行統一管理,抑製了豪強大賈的囤積居奇,充實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桑弘羊曾有“今意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也”的著名論斷。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統一,但也帶來了一些弊端。中朝的權力越來越重,逐漸為外戚和宦官“與聞政事”提供了空間和環境。中朝官地位越來越高,而其職又多由宦官與外戚擔任,因此,自霍光輔政至於東漢,終於造成了外戚與宦官專政的局麵。不論外戚和宦官,都是作為中朝官而專朝政的。還有刺使問題。到東漢時期,刺史逐漸演變成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建製,形成威脅中央集權的地方割據勢力。
第十節舉孝廉,興太學
古代太學門
漢武帝為加強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維護龐大的官僚係統,這就必須要求有一套完整的選拔、培養官吏的辦法,從而得以網羅人才、重用人才,使得一大批官吏不斷及時地充實到各個機構中去。漢武采納儒生董仲舒的“求賢”建議,實現賢良策試與察舉征召相結合的選官製度,並立太學、置博士以聚集和培訓人才。這套選拔、培養官吏的製度體係,一直為後來的曆代皇帝所沿用。
漢武帝剛即位的頭一年,便詔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6年後,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他再次下詔命舉賢良文學上書對策,並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舉的人數。董仲舒在其所上的《天人三策》裏,提出統一思想的主張,要求將那些不符合儒家六經宗旨和孔子之術的思想學說一律禁止,不允許它們存在。這迎合了漢武欲加強中央集權、皇帝專製的思想。不久漢武便任命他為江都相,同時下令全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通過賢良對策等方式,漢武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身邊集中了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讓他們隨侍左右,顧問應對,參議要政。他們由庶僚加銜侍中、諸曹、諸吏、給事中,從而成為入侍天子的內臣。這些中朝官員的秩爵並不顯要,但身份特殊,不僅參與軍國大事謀議,有時還奉命與公卿大臣論辯,以致麵折廷爭而詘大臣。這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小官又易於控製,從而收到以卑製尊、以輕馭重、以中禦外、尊君抑臣的目的。而且,由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於是,與屬於丞相、禦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得以形成。中朝在宮廷之內對重要政事先自做出決策。
漢武還擴大選官範圍,建立察舉征召製度。察舉,即先行考察再舉為官。源於高祖,明文記載始於漢武。漢武令郡國舉孝、各一人,每年一次。孝廉即孝子和廉吏,是察舉的兩個科目,後混為一科,此外還有茂才、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明法等科。察舉對象是通曉儒學的儒生,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他們由食祿二千石者推薦,通過考試即可授予官職。漢武即位第一年,就詔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6年後(公元前134年)又下詔策試賢良,並規定,依據人口數量、按一定比例進行選舉,不需資產限製。察舉製的施行,改變了世官製傳統,在中國選官製度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史學家勞幹指出,漢武“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最可紀念的一年”。
征召就是由皇帝直接召見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隱士,並當麵授予官職。同時,天下吏民若有上書言事而又言之成理者,亦授予官職。另外,博士弟子中考試成績優異者亦可入補官吏,這是選官的另一條“綠色通道”。元朔五年(公元前124),丞相公孫弘奏請,讓博士弟子員受業1年,經過“射策課試”,能通一經者就可補文學掌故之缺,課試高第者可任郎中。
漢武通過這些措施選拔了一批才華出眾之士,充實了官僚機構。這種選官製保證了獨尊儒術的推行,進一步擴大了選拔官吏範圍,為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邁出了重要一步。
秦漢之際儒家多難。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溺冠辱罵,該學派遭到各種貶黜。儒學複興始於文景成於武帝。其間有兩大舉措:置五經博士。文景時期,儒學共立《詩》、《書》、《春秋》三經博士。建元五年(公元前136),漢武趁太皇太後病重之際,正式置“五經”博士(另加《易》、《禮》兩經),以培養儒學後備力量。漢武將儒家思想定為一尊,對於此後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反響。興辦太學。這是漢武時代在文化教育方麵的另一重要貢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漢武接受董仲舒獻策創建太學,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於是出現。太學完全用儒家五經為課程,教師聘請儒學博士擔任。太學雖起初規模有限,隻有幾位經學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這一雛形卻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教育進步的方向。它的設立進一步助長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同時使貴族官僚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改變,一般中家子弟參與行政的門徑得以拓寬,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英俊之士也得到了入仕的機會。它的興起,首開我國曆史上“學而優則仕”的正規途徑,適應了國家培養官吏的需要,所以發展很快。(詳見第八章第一節《太學》。)
漢武還推廣文翁經驗,“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在我國古代帝王中,辦教育熱情之高、成績之大,漢武當推第一。他又下令建立國家藏書庫以整理各類圖籍。他的一係列興教修文舉措,在中國和世界文化教育發展史上皆屬劃時代的大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