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西漢政治管理的出色4(2 / 3)

除了治黃,漢武帝在農業體製上也下了大力氣,立孔僅為大農令、桑弘羊為大農中丞,趙過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還在全國開鑿了許多渠道。時國家富庶,經濟發達,有條件大規模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灌溉事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關中京畿地區,因是國都所在地,開渠也比較多,在原秦國鄭國渠的基礎上,形成了百渠水利灌溉網,最著名的有漕渠、六輔渠、白渠、靈軹渠、成國渠等。由於大興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產,在當時出現了“府庫餘財,錢累钜萬,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的空前繁榮。漢武指揮修築的大渠,除了上麵提到的幾個,還有洛水渠、龍首渠等諸多工程。

為了大漢與匈奴之間戰爭的需要,人馬未動,糧草先行,以解決北進時大量軍隊的軍糧問題,漢武帝曾征調大量勞力開鑿漕渠。主持該工程的是水工出身的徐伯,於元光六年(公元前129)開工,3年完成。漕渠從長安東通黃河,長約300餘裏,主要是供運輸糧草之用,兼有灌溉農田等多方麵的用處。過去運糧,自黃河入渭水運至長安,路程900餘裏,需時6個月;漕渠鑿成後,運程隻有300餘裏,漕運時間減少了一半,還可灌溉田地1萬餘頃。漢武積極儲備軍糧,他把關東地區的糧食通過水路運入關中地區集中起來,以關中作為出擊匈奴的軍事基地。

原秦國鄭國渠,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時已有136歲“高齡”。當時兒寬為左內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渠旁高印(仰)之田。漢武爽快答應了,曰:“農,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左、右內史地,名山川原甚眾,細民未知其利,故為通溝讀,畜陂澤,所以備旱也。今內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其議減。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

此後16年,到太始二年(公元前95),趙中大夫白公複奏在渭水以北穿渠,引涇水,首起穀口(今陝西禮泉東北),尾入櫟陽,置涇渭之間,袤200裏,溉田4500餘頃。因由白公主持修築,故名曰白渠。民得其饒,大為感激,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渠)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水流灶下,魚跳入釜。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

其他郡縣,水利也比較發達。西北的朔方、河西、隴西、酒泉等郡,都開渠引黃河或川穀水以溉田。中原地區,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以溉田。泰山下引汶水以溉田。其他的新開水渠、陂池也很多,溉田各在數千頃或萬頃以上。

“代田法”是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由於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漢武帝末年,為增加農業生產,趙過被任命為搜粟都尉。他把關中農民創造的代田法加以總結推廣,即把耕地分割成甽(同畎,田間小溝)和壟,甽壟相間,甽寬一尺(漢一尺約當今0.694尺),深一尺,壟寬也是一尺。一畝定製寬六尺,適可容納三甽三壟。種子播在甽底不受風吹,可以保商;幼苗長在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較多的水份,生長健壯。在每次中耕鋤草時,將壟上的土同草一起鋤入甽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壟上的土削平,甽壟相齊,這就使作物的根能紮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風,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時變更過來,以原來的甽為壟,原來的壟為甽,使同一地塊的土地沿甽壟輪換利用,以恢復地力。

趙過在代田法推廣過程中,首先令離宮卒在外牆內側空地上試驗,結果較常法耕種的土地每漢畝(合今0.69市畝)增產粟一石(合今二市鬥)以上,好的可增產二石。隨後,趙過又讓大司農組織能工巧奴製作改良農具──耦犁﹑耬犁,並令關中地區郡守督所屬縣令長﹑三老﹑力田和裏父老中懂農業技術的使用改良農具,學習代田法的耕作和養苗方法,以便推廣。後來,趙過又發現有些農民因缺牛而無法趁雨水及時耕種,於是接受前平都令光建議,令農民以換工或付工值之法,組織起來用人力挽犁。采用這種辦法,人多的組一天可耕30畝,人少的一天也可耕13畝,較舊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土地得到墾辟。後來,代田法不僅行於關中三輔地區,也推廣到河東﹑弘農﹑西北邊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產的效果。

第十三節七十二行皆可觀

素紗蟬衣

根據許多人口史學者分析,西漢王朝初年總人口(包括各諸侯國)大致為1800萬。若照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增長率為8‰左右計算,則漢武帝即位前後,全國人口總數應在3045萬以上。若照另外一些學者提出的10‰左右計算,那麼當時中國人口已達到3741萬。還有些學者推算,在漢武即位6年之後的元光元年(前134),全國人口大約為3700萬。此外,漢武時期,在東北、西北、西南、華南等地收複秦郡,開拓新域,國土版圖麵積較秦始皇時又要增加逾百萬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