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政局穩定,國力強大,經濟富庶,科技先進,疆域拓寬,人口大增,百姓聰明,生產興旺,因而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發達鼎盛之勢。
農耕業。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我國古代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發展經濟就是發展農耕業。大約在西漢武帝時代,黃河流域已形成單一的農耕經濟。西漢的農業比前代更加發達,普遍應用牛耕和鐵農具,使用耬車播種,一天能播一頃地,還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漢武以來的漕渠、白渠、六輔渠、龍首渠、靈軹渠、成國渠、蒙籠渠等,都是引涇渭河為水源,可見關中平原的灌溉網絡二千年前已然形成。農業發達,耕作豐收,所以在當時出現了“府庫餘財,錢累钜萬”的空前繁榮。(詳見本章上節。)
工程建築業。可以從西漢都城長安的建章宮、明光宮、上林苑、昆明池等傑出工程項目的既宏大又精巧,美侖美奐,極具匠心得到證明,西漢的建築業同樣很發達。(內容詳見本書相關章節。)
工商業。春秋時期以前,中國實行工商業食官製度,工商業依附於官府並為貴族階級所壟斷。春秋戰國時期,這一製度開始被廢除,民間工商業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一次高潮,並由此導致農商關係緊張而引發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到西漢前期,民間和官營工商業都大有發展,甚是鼎盛。從本章第七節《打擊富商大賈》(改革幣製,統一貨幣,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酒官營;實行均輸和平準政策;頒布算緡和告緡令)中我們看到,西漢的工商業是很發達的,一些富商大賈原本靠著發達的工商業經營,大發其財,富得流油;後來卻被精明的漢武帝收歸國有,成了政府壟斷,而讓大漢王朝中央的財政收入迅速膨脹,滿足了漢武連年征戰、攻打匈奴等地的巨大軍備需要;還解決了生活奢華、大興土木的巨大宮廷開支。此外,在下文第七章第二節《城市首次群起》中,我們還要講到在西漢一座座新興的城市裏,出現了繁榮的商業經濟。(詳細內容請參看此兩節。)下麵講的手工業,其實也屬於工商業的一部分,因為當時還沒有、也不可能有大工業生產,主要還是小型的手工行業。
手工業。西漢時期的手工業有國營、官營(郡、國經營)和民營三種,此外還有家庭副業性質的小手工業。行業最重要的有冶鐵、鑄銅、煮鹽、紡織和漆器製造等。
冶鐵業。西漢的冶鐵業規模很大,已開始懂得用煤來作燃料,火力足,燃燒穩定,冶煉質量好。西漢前期,國營或官營冶鐵業的勞動者主要是刑徒、士卒和雇工。在民間,大冶鐵家很多,最著名的有蜀郡的卓王孫(即著名才女卓文君的父親)和南陽的孔氏。大的民營冶鐵業的勞動者主要是雇工,也有僮仆。這一時期的私營鐵冶者或冶鐵家,由於都是“個體戶”,有強烈的追求利潤乃至發家致富的要求,往往傾全力以關注他的事業,例如很注意市場信息、成本核算、產品質量和經營方法,所以冶煉水平高,種類多,質量好。小的冶鐵手工業者尤其如此。但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收冶鐵業歸國營,政府壟斷了以後,因鐵官均為官僚,吃的是“皇糧”,並不關心生產和銷售,導致產品種類少,質量差,弊端嚴重。
冶銅業。今藏於江蘇揚州博物館的西漢煉冶銅華鏡,徑18.7厘米,圓鈕,四葉柿蒂紋鈕座。內區飾斜弦紋一周,其外為八連弧紋。外區二周斜線紋之間飾銘文:“煉治銅華清而明,以之為鏡因文章。延年益壽不祥,與天無丞而日月光。”造型嚴正,色澤亮麗,製作精美,圖案細膩,反映了西漢時期冶銅業的發達。
紡織業。紡織業以絲織業最為發達。當時已使用提花機,技術上大有進步。國營紡織業主要是為皇室和官府織造服裝。最重要的國營紡織作坊有三處:1,東織室和西織室,都設在長安,專為皇室織造衣物。每一織室的花費,每年在5000萬錢以上。2,三服官,設在原齊國都城臨淄,每年用精美的絲織品製作皇室的冬、夏、春(秋)三季服裝,所以有“三服”之稱。它們分為三處,各有織工數千人,每年花費數億錢。3,陳留郡襄邑(今河南睢縣)也設有服官,專為皇帝和貴族、大臣們製作禮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蟬衣,重僅49克,用纖細到極致的蠶絲織成,被稱為世界最輕的絲織品,反映了西漢時期絲織業先進的技術和精湛的工藝。
漆器製造業。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和地主、商人都很喜愛漆器,所以漆器製造業有很大發展。朝廷在蜀、廣漢等郡設有工官,專造皇室、貴族使用的漆器和金銀釦器,每一工官每年花費500萬錢。製造漆器的工序很多,技術複雜,要求很高。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漆器180多件,其中有耳杯、盤、鼎、壺、鈁、盒、屏風等。漆胎有木質、夾紵、竹質等,多在漆麵上繪有草葉、花瓣、雲氣、動物等圖案,造形美觀,色澤光潔,質地輕巧,工藝水平很高。
除了上述這幾類外,本書第八章第六節中提到的做工精細、工藝考究的西漢彩繪陶俑及船模(詳見該節),以及在河北滿城出土的“國寶”級文物——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係用1100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設計精巧,作工細致,體現了當時手工業水平的高超、工藝技術的精良,可謂曠世難見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