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西漢軍事外交的強盛2(1 / 3)

第四節“樓蘭新娘”始屬華

漢朝長城遺址

設都護。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後,中西交通暢達,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經濟聯係日趨密切。但是,當時匈奴貴族還控製著樓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車師(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等國,經常出兵截擊大漢和西域各地的交通,攻殺漢使,掠取財物。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漢武命趙破奴率軍進攻樓蘭、車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又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敗大宛後,西域之路更加暢通,西域各國和西漢的政治經濟來往更加頻繁。從漢武到昭帝時,常在渠犁、輪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使者。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使鄭吉發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鄭吉為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因總領南北兩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始於此(學界另一說是始於公元前59年)。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18人。

至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18國請複置都護,光武以國力不足,拒絕了這個要求。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今新疆焉耆)、龜茲(今新疆庫車)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永元十四年,班超還洛陽後,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複置都護。至延光二年(公元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複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關於東漢的西域故事,第十章再詳細講解。

西域都護是漢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構。它的建立,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標誌著西域正式隸屬於漢朝版圖,而大漢的疆域更加廣闊。其麵積在近20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今天新疆大部分,中亞諸國一部分。同時,因其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當時稱之為都護府。都護開幕府,以下設有屬官,包括副校尉、丞、司馬等。西漢時,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級別與渠犁田官和內地郡守相近;東漢時為單任官職。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俄羅斯費爾幹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遊地帶)等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即發兵征討。烏孫與漢結姻,多位公主遠嫁於此(最著名的是劉細君),故尤親倚都護。

築長城。在遙遠的漢代,邊防哨所的戍卒,從玉門關、陽關傳遞敵情消息至京城長安,可沒有現在這麼容易和輕鬆,他們傳遞情報、消息、信息的形式比較複雜。根據現有資料顯示,主要是借用烽火手段。西漢占有河西後,便開始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製,經營西域。為防禦匈奴入侵,維護西部邊疆安全,漢武帝在公元前121年設置酒泉郡的同時,就開始下令修築令居(永登)以西邊防——亭、障、塞。漢武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又開始修築酒泉以西邊塞,“酒泉列障至玉門矣”。據《漢書·趙充國傳》載:“自敦煌至遼東一萬一千五百餘公裏,乘塞列地有吏卒數千人。”《漢書·西域傳》也載:“自貳師將軍伐大宛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蓋得職,於是自敦煌西止鹽澤往往有亭。”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始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終於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敦煌西止羅布泊一段的長城,建成於漢武太初年間。此後,在宣、元、成帝諸代,以至東漢,長城都多少有所休憩與完善。

現已查明,在今敦煌西北的戈壁上,東起安西東堿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經東泉、大方盤、哈拉淖爾、玉門關、後坑子、吐火羅、天橋墩、灣腰墩正西,直入鹽澤(羅布泊),在延綿逾百公裏的長城沿線上,分布著烽燧81座。長城在抵禦匈奴南下入侵方麵,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總體看來,長城本身體現的是一種被動,一種防守,而不是體現主動和進取。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長城的戰線較長,防禦的難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往對匈奴的戰爭中,我們也可以得出,隻有在國力豐厚時,並采取主動進攻,才能將匈奴擊潰。但更重要的是,長城在傳遞信息方麵起的作用不容忽視,“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啊!西漢長城使秦朝長城在祖國西北邊陲又延伸了很多。它還體現了一種文化和曆史價值,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和血汗。它巍然屹立在廣袤、蠻荒的邊防線上,將滾滾狼煙阻隔在外,也是一個國家強大和凜然不可侵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