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元帝與昭君無緣
昭君出塞圖
漢元帝(公元前76—公元前33),即劉奭,中國西漢皇帝,漢宣帝之子,在位16年。生於民間,8歲被立為太子。多才藝,善史書,喜愛鼓琴瑟、吹洞簫,但缺乏果斷。劉奭少而好儒,主張任用儒生。他認為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持刑太深,故不為父皇所喜。黃龍元年(公元前49)宣帝卒,劉奭即位,次年改元初元。元帝溫文爾雅,出入恭儉。他先後以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等儒生為相,變動甚頻。這些儒生不達事宜,喜歡頌古非今;且優柔寡斷,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顯則專擅朝政。元帝統治期間,為懷柔關東豪強,放棄了漢初以來遷徙關東豪強充實關中陵寢地區的製度,中央集權受到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豪強大地主兼並土地之風日益盛行,統治階級日趨腐朽沒落。農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為“盜賊”。至此盛大漢朝已略露衰勢。
漢元帝為結束百餘年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爭局麵,以宮人王昭君和親匈奴呼韓邪單於。初元元年(公元前48),漢在車師地區設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管理屯田和防務。建昭三年(公元前36),漢打通西域道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西北地區的社會發展。
應該說,漢元帝在曆史上的表現並不是非常出色(但也有一定功勞),隻是因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生在他的時代,而且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這個中國古代兩大最著名的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和親典範之一(另一個就是唐朝的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也是在他的主持與支持下完成的,而且後人還過於誇張了他與王昭君之間的愛情並大肆宣揚和流傳,因此得以名氣不小。
呼韓邪單於(?—公元前31),西漢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大國匈奴的一位著名首領,被稱為匈奴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某網友以幸運、睿智、勇敢三詞概括他。名稽侯珊,虛閭權渠單於子。父死,未能立,逃至妻父烏禪幕處。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被烏禪幕及左地貴人等擁立即位,在位27年。同年發兵擊敗暴虐濫殺的握衍朐鞮單於。五鳳二年(公元前56)秋,擊敗右地屠耆單於。五鳳四年(公元前54)夏,被其族兄郅支單於擊敗,引眾南移近塞,遣子入漢,對漢稱臣,欲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甘露三年(公元前51)正月,朝見宣帝於甘泉宮(今陝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禮遇。數年後,鑒於郅支單於西遷(於公元前36年在西域烏孫國被漢將陳湯消滅),內患已消,力量漸強,乃率部重歸漠北,成為匈奴漢國唯一政權。竟寧元年(公元前33)正月,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娶漢宮女王嬙(昭君)為妻,號為寧胡閼氏。此後,漢與匈奴40餘年無戰事。
王昭君(公元前52—公元前19),名嬙,出生於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大詩人屈原的同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另有西施、貂蟬、楊貴妃)之一,有沉魚落雁之容,漢元帝時期宮女,後嫁於呼韓邪單於為妻。後世為避晉王司馬昭之諱,又稱其“明妃”、“明君”。匈漢和親,昭君出塞,對於緩解兩國矛盾與衝突,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發展匈奴社會經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昭君打一出生,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她寵愛有加。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道:“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此年仲春,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曆時3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以良家子選入掖庭”。空穀幽蘭、小家碧玉的她,雖然貌若天人,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匈奴呼韓邪單於三次來漢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朝覲請求和親,希對漢稱臣,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自願要求嫁於匈奴;此後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曆時一年多,至塞外漠北為後,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後呼韓邪封其為“寧胡閼氏(意思是使國安寧的王後)”,夫妻兩人非常恩愛。昭君與呼韓邪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韓邪死後,昭君從大局出發,忍受極大委屈,根據匈奴習俗(“父死,妻其後母”),再嫁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呼韓邪長子),育有二女,長女須卜居次(“居次”即公主),次女當於居次。公元前20年,複株累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次年昭君死後,葬於依大青山、傍黃河水的“青塚”(今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已更名為昭君墓),並被匈奴人民奉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