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西漢軍事外交的強盛2(3 / 3)

在《後漢書》中曾提到這麼一段:“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介紹了王昭君為什麼要出塞的原因。據說她家經濟寒窘,更自恃美冠群芳,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也不屑於欺瞞天子,使毛心中很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更在其麵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當元帝看到昭君的畫像時,嫌惡之餘,更以為她是個不實在的女人。等到後來真相大白,昭君絕色顯露,元帝驚豔之下,又得馬上將其拱手出讓,能不痛心?隻好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出送長安十餘裏,依依惜別,肝腸寸斷,呼天不應(《漢宮秋》中唱道:“她她她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自然,禍首毛延壽之命亦無法保,被元帝當即砍了頭。不久,元帝自己亦鬱鬱而死。

和親是中國古代尤其漢唐時期,君王為搞好與周圍少數民族關係而特設的一種外交政策。自古和親的人不少,獨王昭君的事跡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可見,一方麵昭君本人自有其出眾的魅力(包括美貌與才幹);另一方麵,她作出的貢獻的確非常大。據說昭君出塞後,勸呼韓邪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在西漢的支持下,呼韓邪控製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長達近半個世紀。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元代詩人趙介認為她的功勞實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這真是“巾幗抵萬夫”啊!

關於王昭君本人,關於昭君出塞,關於她的美色即“沉魚落雁”,在悠悠兩千餘載曆史中,流傳下來許多典故與文藝佳作。如提到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是指她為漢朝與匈奴之間結束戰爭、加強彼此友好關係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後來甚至成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一大象征、代名詞。如“沉魚落雁”的典故,傳說昭君天生麗質,越年長就越散發出典雅柔美的氣質;當她少女年代還在老家到小河邊洗臉時,河裏的魚都驚羨於她的美貌而深沉水底,“沉魚”便由此得名(至今昭君的湖北故裏還有條小溪名為“香溪”,便是因她長年在此洗臉,使溪水有芬芳之氣、香傳千裏而得名);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奏《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亦肝腸寸斷,紛紛掉落在地,“落雁”便由此得名。

更不用說,古往今來王昭君題材的大量文藝作品了。如“詩聖”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為無數人所能背誦。此外,庾信、白居易也寫過兩首《王昭君》的詩作,李白、李商隱也寫過一首《王昭君》的詩作,王安石則寫過《明妃曲》(“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宋朝郭茂倩編有《樂府詩集》卷五十九《昭君怨》,元朝劇作家馬致遠著有雜劇《漢宮秋》,現代作家曹禺著有話劇《王昭君》,著名學者翦伯讚寫有長詩《遊昭君墓》(“旗亭曆曆路茫茫,風雪關山道路長。莫道娥眉無誌氣,不將顏色媚君王。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裏通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台灣曆史小說家高陽著有長篇小說《王昭君》,最近電視上還播映了連續劇《王昭君》。它們大多都是讚美昭君的美貌和多才、歌頌她主動和親匈奴的剛毅氣度和偉大事跡,描述漢元帝對她的熱愛、與失去她的傷痛,她後來與單於的美滿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