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賦的另一重要作家是西漢末年的揚雄,其代表作《甘泉賦》、《羽獵賦》等。這些作品在題材、思想傾向、結構手法上與司馬相如的大賦很相似,不同的是諷喻成分有所增加,鋪陳描寫也更加深沉。楊雄與司馬相如並稱為“揚馬”,成為後人心目中大賦的典範作家。此外,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也是漢大賦的代表之作。這些作品在描寫時,更注意地理形勢及物產民俗等實際內容,與以虛擬想象為主要寫法的早期大賦有所不同;但鋪張揚厲、曲終走雅的基本體製,仍同於“揚馬”。
漢賦四大家便是西漢的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東漢的班固(公元32—公元92)、張衡(公元78—公元139)。班固不但是大文學家,更主要是大史學家;張衡不但是大文學家,更主要是大科學家,後文中還要詳細介紹他們。
司馬相如,小名犬子,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著名作家、音樂家,辭賦大師與代表人物。因仰慕以完璧歸趙、將相和衷而大名鼎鼎的戰國時趙人藺相如而改此名。少時好讀書擊劍,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小官。景帝不好辭賦,他懷才不遇,無奈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之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遊,著《子虛賦》,豔美鋪陳,極盡文采。
梁孝王死後,年少孤貧的司馬相如棄印歸蜀,路過臨邛(今四川邛崍),結識大商人卓王孫美麗的寡居之女卓文君(但據說仍為處女,因她許配之皇孫無福,未待成婚便已匆匆辭世),此女善鼓琴、喜音樂、懂文學,慕相如大才,躲簾後偷聽,相如以琴心挑之,一曲《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使之怦然心動,毅然衝破封建禮教,星夜離家私奔相如,成為我國有史可據的第一個與其他男子私奔的寡婦、第一個勇敢衝破封建禮教藩籬的女性,雙雙同歸成都。然相如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文君就把自已的頭飾當了,開了一家酒鋪為生。卓王孫原本強烈阻撓其婚事,聞知後倒也無奈,還是麵子重要,隻得送了一大筆錢給他們,算是酒鋪的投資參股吧。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如郭沫若就曾寫有《卓文君》的話劇,《西廂記》中的張君瑞追求崔鶯鶯時也將相如當成了偶像,成都人甚至封他為“情聖”。
漢武帝即位,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深為讚賞,因得召見。又寫更磅礴華麗之《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其時另著有《哀二世賦》、《天子遊獵賦》、《長門賦》等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創造了許多個“第一”。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大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晚年還作有《封禪文》。後被指控出使受賄,免官。過了一年,又召為郎,轉遷孝文園令,常稱疾閑居,有消渴疾(即糖尿病),病免,卒。文君著誄文,流傳於當世,翌年亦追隨夫君於地下。
天府巴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數千年來,這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學,湧現出了一批享譽全國的文學大家,司馬相如應該是其中最早的一位,被後人給予高度評價。而其妻卓文君又是另一位文藝才女,且是才貌雙全之曆史名女,與蔡文姬、班昭、李清照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才女,也當在中國古代十大名美女之列。書上形容其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在一些人心目中,司馬相如是一個俊雅倜儻的風流才子。誠然,此君儀表堂堂,風度瀟灑,多才多藝,確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才士;他琴挑卓文君,贏得這位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傳為千古美談。但若僅僅將他視為“風流才子”,那就是皮相之見了。事實上,除了一表人才、滿腹詩書之外,相如有膽有識、敢作敢為,堪稱一代偉丈夫。他與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結合,固然是驚世駭俗之舉;婚後生活拮據,夫妻二人大大方方開店賣酒,他讓卓文君當壚叫賣(即今之坐台是也,而成為我國有史可據的第一個女店員、第一個坐台女士),自己穿上酒保的衣服滌器(即洗碗是也)市中,旁若無人,依然開心,且夫妻倆相敬如賓、融融洽洽,也是一般儒生所做不到的。
更為難得的是,身為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在漢武帝身邊十幾年,卻從未願意把獻賦當作向最高統治者獻媚取寵的手段,從不與那些阿諛逢迎、鮮廉寡恥之徒為伍,不願作沒有靈魂的禦用文人;而是在有條件時爭取有所作為,難有作為時便努力保持自己節操,“故其仕宦,未嚐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常稱疾閑居,不慕官爵。”(《漢書·司馬相如傳》)所以他在政治上鬱鬱不得誌,終其一生擔任的基本上是一些低級閑職。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而一則寂寥,一則被刑。蓋雄於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但文人也並非十全十美,司馬相如同樣難免遭美色之染。其後期漸顯達,想納妾,甚至喜新厭舊,打算休妻(當然是名美女、名才女卓文君女士,但這時也已未免有些人老珠黃了)。據《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全詩為“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不過後世考證家們斷言,此詩隻是民間作品。還有同樣意思的所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詩作,傳說也是係堅持愛情專一、反對一夫多妻的卓文君女士為勸夫而為,終使相如回心轉意、和好如初,更顯見乃後人杜撰。
揚雄,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與司馬相如同鄉,以文章名世。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後,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
揚雄在辭賦方麵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氏的《子虛》、《上林》等賦,極盡描寫,辭藻華美。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麵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