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由皇帝倡導下的音樂變革
樂舞百戲古圖
根據工具書解釋,“樂府”原為中國古代音樂官署名,後為一種詩體,從音樂走向文學,這條路既漫長又有趣。其名最早見於秦,秦及西漢惠帝時均有“樂府令”。到漢武帝時開始設立專署,主要任務是編製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間詩歌樂曲。由皇帝親自出麵,而倡導了一場音樂變革,這大概在全世界古往今來都是空前絕後。漢朝時把樂府所采集和創作的詩稱為“歌詩”,魏晉六朝時則稱之為“樂府”或“樂府詩”。後又用以指魏晉至唐代可入樂的詩歌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與音樂有關,有時亦稱“樂府”。與太學、哲學、宗教、書畫藝術等許多文化科學門類一樣,樂府也是興起於西漢,鼎盛於東漢。現存漢樂府民歌,大部分產生於東漢,大多是五言詩。《孔雀東南飛》是其中的代表作。漢樂府民歌直接承繼《詩經》的優秀傳統,對後來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迄今較完備的樂府歌辭總集。
秦時“樂府”隸屬“少府”,專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樂;而“太樂”則專管宗廟祭祀樂舞,又謂“雅樂”。漢朝統一中國以後,劉氏曆代統治者吸取“亡秦”的曆史教訓,對人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生產力很快得到恢複和發展,且統治階級比較重視封建教化的作用。“漢承秦製”,建立樂府早在漢高祖時就已提出。《史記·樂書》載:“王者功成作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也備,其治辨者其禮縣。”由於高祖時“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史記·食貨誌》),所以這一願望,連後來的惠、文、景帝等也沒有做到,直到武帝時方得實現。
到漢武帝時,西漢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公元前112年,劉徹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議,朝廷設立在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音樂機構——“樂府”。董仲舒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四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從矣。”(《漢書·董仲舒傳》)這是漢武帝定郊祀之禮於樂府在指導思想上的理論基礎。漢樂府的建立和擴充,與西漢在思想文化上奉行以道為主、儒道兼容的方針是分不開的。
窮則思變,富而修文。漢武帝定郊祀於樂府,也決定於西漢王朝的經濟發展情況和物質條件。至武帝時,西漢經濟空前繁榮,各方麵都呈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氣象。所以,對舊時代的曆史文化和禮樂教化加以總結和貫通,已成為時代的實際要求。“定郊祀”、“立樂府”就是適應這一時代要求必然的產物。
據《漢書·藝文誌》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改組後的樂府,仍歸宮廷的少府管轄。它設在長安西郊渭水畔景色宜人的皇家園囿——上林苑。其組織十分龐大,總領導人是樂府令丞,下設音監、遊徼、仆射三丞。主持音樂創作、改編的協律都尉,便是樂工出身的著名音樂家李延年。並由張仲春等音樂家、司馬相如等文學家配合,還有低級工作人員800多人,大多是各地民間藝人。其任務是適應宮廷需要,收集民間音樂;創作填寫歌辭和改編、創作曲調;編配樂器;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前7年,朝廷衰落,該機構被漢哀帝下令撤消。
漢樂府采集民間音樂的範圍很廣,幾乎遍及當時中國各地區以及北方和西域少數民族的音樂。為收集記錄民歌的需要,他們還創造了一種叫做“聲曲折”的記譜法。這對我國音樂創作、演奏和演唱技術的發展及各民族音樂之間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宋代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中,有大量這一時期的作品。該書不但收集了從不盡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樂府歌詞100卷,而且對各類樂府歌曲的由來及演變也進行了考證,並寫有“題解”。《四庫全書總目》稱頌他的題解是“征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樂府詩集》把這些歌詞按音樂的性質和應用的場合分為12類。其中大部分“相和歌辭”,就是以漢代流行的“相和三調”(即平調、清調、瑟調)來分類的。這種以音樂為本的分類方法,很好地繼承了《詩經》的優良傳統並有所發展。
漢樂府被後人譽為“華夏正聲”。其名作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隻有短短的三句,但氣勢磅礴,曾由120人的歌隊演唱。還有漢武帝的《瓠子之歌》,講述他不顧宰相田蚡反對,親臨黃河,指揮民眾堵塞決口。
漢樂府的建立,對於我國漢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以及促進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後來雖然它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罷免而又在樂府中受過專業訓練的藝人流落到民間去後,對我國各地民間音樂的發展與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延年(?—約前90),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人,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宮廷音樂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年輕時因犯法而被處腐刑(也叫宮刑,即閹割性器官,從此失去男人的能力),以宦官名義在宮內管犬。因其“性知音,善歌舞”,“每為新聲變曲,圍者莫不感動”,頗受武帝器重,被任為“樂府”音樂的最高負責人。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因此歌得幸,被武帝立為夫人,她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因其妹受寵,李氏兄弟跟著飛黃騰達,他被封為協律都尉,負責樂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俸祿,顯赫一時;其兄即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被封為海西侯。後李夫人因病早卒,漢武帝以皇後禮儀安葬她。再後,他因其弟李季奸亂後宮之事被株連收監。
李延年既擅長歌舞表演,還善於音樂創作,作曲水平一流,技法新穎高超,思維開闊活躍。他曾為司馬相如等人的詩配曲,又能將舊曲翻新。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訶兜勒》編成28首“鼓吹新聲”,用來作為樂府儀仗之樂。這是我國曆史文獻上最早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他又為漢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於皇家祭祀樂舞。他把樂府搜集的大量民間樂歌加工整理並編配新曲,廣為流傳,對當時民間樂舞的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他對漢代音樂風格的形成及我國後來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