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西漢文化科技的輝煌2(3 / 3)

第六節從一則“國寶回歸”新聞談起

濟南漢墓百戲陶俑

這一節的開頭,要從前幾年中國幾乎所有主要媒體(包括電視電台報紙網站)報道的一則重要新聞說起。那則新聞的題目是《國寶西漢陶俑回歸記》:

從2001年3月到2002年3月,陝西西安市郊西漢文帝霸陵的竇皇後墓,被犯罪分子先後三次盜掘,用炸藥爆破,墓內陪葬的西漢彩繪陶俑等多件文物被盜,部分珍貴文物被偷運出境,其中6件陶俑準備於2002年3月20日在紐約拍賣。這6件陶俑保存完好,外表呈黑色,為無臂裸體人形,質地堅實,製作相當精美,堪稱國寶;且年代久遠,其曆史價值和科考價值難以用金錢來估量。

這些陶俑原本是青色,表麵敷白色“胎衣”,再用黑褐、大紅、深絳及土黃等顏色繪飾。可是,由於在墓中陶俑的上方有大量木炭,加之年代久遠,原來的顏色都已消失,所以現在看起來是黑色的。在製作之初,俑體雙肩處安裝了木臂,可自由活動,在入葬時均穿有絲織或麻織外衣,宛若真人。因年代久遠,木臂及外衣朽爛,故呈無臂裸體。這種形製的陶俑,多出自西漢時期皇帝、皇後或大臣的墓葬中。除竇皇後墓外,在漢高祖的長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武帝的茂陵、漢宣帝的杜陵,也有類似陶俑出土。

在時任中國駐美國大使楊潔篪等人的努力下,紐約拍賣公司先是暫停了這6件西漢陶俑的拍賣,在中國方麵出具了與文物相關的詳細而確鑿的證據後,2003年3月,經中美雙方多次交涉和磋商,美國海關正式表示將文物歸還中國。6月,文物交接儀式在中國駐紐約總領館舉行。幾天後,一駕國際航班在陝西鹹陽國際機場徐徐降落,這些國寶終於平安回到家鄉……

這則新聞,除了生動記敘了國寶被盜、即將拍賣、雙方交涉、出具證據、交接回歸等驚險、曲折過程外,還特別介紹了國寶即6件西漢彩繪陶俑的美觀造型、巨大價值和精湛工藝。

漢朝的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來看,其做工精細、工藝考究,並不亞於今日。除了上文提到的陝西西安霸陵竇皇後墓中6件無臂裸體陶俑外,還有陝西鹹陽楊家灣出土的彩繪兵馬陶俑、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江蘇徐州楚王漢墓出土的官員俑和婦舞俑、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等,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漢代船模製作精良,比例勻稱,組件繁複,細節完整,也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

“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史和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可見,在我國封建社會早期,俑已取代活人作為殉葬物。秦漢之際厚葬之風盛行,俑的製作也因此不斷發展,其中以泥燒製的陶俑最多。陶俑以圓雕的藝術手法存在於我國雕塑藝術之林,是一種完全或比較完全立體的雕塑藝術,也是形體美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具有生命的力量感。漢俑國內出土量較多,尤其是大墓出土的陶俑,在數量、質量上都令人歎為觀止。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政治軍事、服飾及雕塑藝術的水平。如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展覽的漢代少女陶俑,身材修長,垂目俯首,神態安詳而恭謹,為典型的西漢侍女形象。陶傭寬大的衣袖與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構成優美的曲線,簡潔而有韻味。

漢代陶俑分西漢與東漢兩種風格,且均與秦俑相去甚遠。西漢初期,因連年戰爭,國力凋敝,甚至連皇帝用馬都沒有條件使駕車的四匹馬(駟)具有同樣毛色;而將相士大夫的馬匹短缺,隻能乘牛車。在這種經濟狀況下,藝術作品再難以維持秦代宏大威武的氣勢。帝陵墓中隨葬的陶俑,數量未減但尺寸大為縮小。西漢早期陶俑,繼承楚文化著衣木俑風格,形體較僵直,沒有秦俑嚴格的身體結構比例。在製作工藝方麵,陶俑先燒後繪,人物或立或坐,基本都為模製。陶俑整塑出衣履,袖手直立或端坐,似更多地繼承著秦俑風格,但身軀的輪廓線條更流暢和優美,麵目發髻塑作精致,儀態端莊,藝術造型能力遠高於秦俑。最大的改進在於,漢俑除去了秦俑腳下的方形壓重托板,而采用雙足站立的形式,增加了俑群的真實感。

西漢早期陶俑多古拙粗獷,模製比例較高,彩繪處於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我國楚地陶、木俑的遺風。西漢中晚期,形式種類更加豐富,局部處理也更加細致,製作方法呈多樣化。彩繪有簡繁之別。簡單的彩繪僅勾勒眉目,衣袖緣邊,色調單一粗放;紛繁複雜者則色彩豐富,赤橙黃綠青藍紫無所不包,用筆精細,衣帶佩飾、眉毛胡須皆交待清晰,產生一種動人的真實感。細膩之處,纖及毫發,一絲不苟,呼之欲出。

漢兵馬俑作為西漢陶俑的一種類別,它反映的是地方封國部隊的軍容,比秦俑小,但工藝一樣精細、造型一樣生動,重其意而不在乎其形。收藏在鹹陽市博物館的西漢指揮陶俑,高55厘米,出土於楊家灣西漢墓,據推測墓主為漢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在這處墓葬當中發掘出2500餘件漢代兵馬俑,數量、種類、配備及隊列均嚴肅規範,相當罕見。因墓主地位遜於帝王,俑士高度普遍隻有44—55厘米,騎馬兵俑略高。墓中士兵俑出土近2000件,大多數著士兵裝束,唯有一件身材高大,與眾不同。此彩繪指揮俑高於其它陶俑,頭似戴冠,身披當時極罕有的魚鱗甲,鎧甲下著綠色短袍和紅色長袍,足蹬裝飾華麗的長靴。該人意氣昂揚,雙唇緊抿,顯得沉著果敢;右臂上揚、手指上舉,左手下劈,似在指揮萬馬千軍。整體造型質樸洗練,雙臂有揮舞之勢,極具內在藝術魅力。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在西漢發展的基礎上,製陶業到東漢更加進步。它使中國徹底脫離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所專有的用品帶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兩漢王朝對中華文明的又一大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