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劉秀創業的“第一桶金”
綠林赤眉起義路線圖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自耕農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由於封建政權動蕩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外戚王莽借機篡權建立新朝。為緩和社會危機,王莽實行托古改製。可是,該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更大混亂。加之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少數民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最後醞釀成大規模的起義。柏楊的見解是,隻有政治家才會正確處理民變問題,王莽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會。他迷信警察和軍隊的力量,認為隻須靠監獄和屠殺,就可以根絕叛亂,結果民變更多更烈。再說,政治家永不會認為自己比任何人聰明,王莽卻恰恰認為自己如此,因之他不能容忍與他意見相左的建議,而固執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見解——這便最終葬送了他和他的經濟改革事業。
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南方荊州地域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饑。人多荸薺少,引起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為首領。二王於是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發動起義,一下子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前來投奔。他們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以之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便發展到七八千人。眼見起義軍勢力不斷變大,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王匡聞訊,率軍出山迎敵。綠林軍以主力在新莽軍必經的雲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設下埋伏,由馬武率一部兵力切斷敵人退路。新莽軍到達後,綠林軍大兵四起,敵軍驚慌失措,數千人被殲。荊州牧率殘軍回竄,又遭馬武軍截殺。州牧被俘,其餘被殲。起義軍繳獲了莽軍全部輜重。隨後,綠林軍乘勝攻克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然後回師攻占雲杜和安陸(今湖北安陸北),擒獲王莽派來巡視的大司馬。雲杜之戰是綠林軍自起義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勝利。從此綠林軍威名大震,附近義軍、農民紛紛來投,隊伍迅速發展到5萬餘人。然而,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疫病,5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為避免在不利情況下與莽軍作戰,並防止疫病吞噬全軍,此年4月,綠林軍決定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率領,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軍注意力,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及馬武、朱鮪、張卬(一作張印)率領,北上南陽,這是綠林軍主力,稱“新市兵”;另有平林(今湖北隨縣西北)陳牧、廖湛也聚眾起義響應,稱“平林兵”。
與此同時,公元18年,在北方另一位起義領袖樊崇(琅邪即今山東諸城人)在莒縣(今屬山東)發動起義,不久帶領幾百人占領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他們就發展到1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樊崇起義軍的首領稱三老,次稱從事、卒史,互稱巨人;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但很講紀律,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所以百姓很擁戴他們,各地紛紛來投。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王匡是兩個人)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兵士混雜,樊崇叫其部下都在自己眉毛上塗紅顏色,作為識別記號,故稱“赤眉軍”。兩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決戰。此一役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一大半。王匡的大腿被樊崇紮了一槍,逃了回去;廉丹在亂軍中被殺。赤眉軍越打越強,勢力擴展到黃河南北,隊伍發展到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軍分別在南、北兩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各地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多達幾十支。包括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統治。南陽郡舂陵鄉(今湖北棗陽西南)豪強劉縯、劉秀兄弟兩人,西漢皇族宗室,因王莽廢除前朝宗室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裏怨恨,即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家鄉起兵,反抗官府。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王莽的幾名大將,聲勢逐漸強大起來。
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蔡陽舂陵鄉人,漢景帝後裔,南陽豪強,少年時曾在長安上學,因資用不給而輟。他曾和同學集錢買驢,而由仆牽著替人載物取值;也曾出過麵經理他叔父的訴訟,還曾在災荒之年出賣穀物,所以為人精於算計,是天生的商人,後來也才能成長為優秀的政治家。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他趁機與兄劉縯起兵反對王莽,先是加入綠林軍,於昆陽之戰中挽狂瀾於既倒,新朝大將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鍾由此敲響。此後劉秀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公元25年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複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君王。在位33年,諡號光武。
劉縯(?─公元23),字伯升,劉秀之兄。新莽末年與劉秀等人率眾起義,稱其弟“謹厚者亦複為之”,號“舂陵兵”,自稱柱天都部。後加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任大司徒,被封為漢信侯。昆陽之戰後遭更始帝劉玄猜忌,被殺。劉秀建立東漢後,追諡他為齊武王。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起初未有統一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一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個姓劉的人作首領才能符合民心。起義隊伍裏劉姓之人很多,該推誰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破落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玄(?─公元25),字聖公,劉秀族兄。新莽時,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投入平林陳牧軍。劉縯又提出等消滅王莽、收服赤眉軍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最終隻好同意。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便正式擁立劉玄做皇帝,恢複漢朝國號,建元更始,故年號“更始”;這一年為更始元年,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如赤眉軍首領樊崇也被假惺惺封為列侯。打那時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