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昆陽大捷顯身手
王莽像
昆陽之戰(公元23年)是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而且,其指揮者還是一位未來的開國皇帝——這在中國古代也是不多見的。
劉玄更始政權的建立,標誌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新朝集團在政治、軍事各方麵日益趨於被動。在起義的發展過程中,劉秀在政治領導、軍事指揮、組織管理、人際調節等各方麵的才能逐漸表現出來。在緊接著爆發的昆陽大戰中,他大顯身手。
王莽地皇四年(亦為更始元年)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同時,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統率部分兵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北)、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宛城主力形成犄角之勢,聲勢大振。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莽對更始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此年3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那裏征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兵力與義軍決戰,一舉而勝,從而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安全。5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近昆陽。當二王大軍逼近昆陽時,城中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的強敵,幾位將領的意見最初並不統一。有的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反對這種消極做法,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敵。這時王邑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劉秀建議,決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宗佻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義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昆陽城易守難攻,且更始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其主力,屆時昆陽城可不戰而下。但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更始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並傲慢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他們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進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嚴尤眼見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麵,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方軍心,瓦解敵軍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采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6月初率步騎萬餘馳援昆陽城。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裏處列成陣勢,直麵敵人中堅,準備接戰。王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隻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複猛衝,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這時,起義軍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鼓舞己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此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一邊傾斜。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精選勇士3千人,出敵不意地迂回到敵軍側後,偷偷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至此王邑等人仍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裏,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製,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萬人迎戰劉秀的衝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了嚴重惡果:在劉秀所率精兵的猛烈進攻下,其手下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當場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陣勢大亂,也乘勢鼓噪出城,及時反擊,內外夾攻。一時間殺聲震天動地,王邑大軍被打得一敗塗地。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沙,暴雨如注,滍水猛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遭淹死者不計其數,竟使滍水為之堵塞滯流。隻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此,昆陽之戰就在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西、東漢之交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朝政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劉秀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未來君主多方麵的卓越才幹,也為他進一步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第三節崛起冀地,加冕複漢
漢光武帝劉秀像
昆陽之戰後,王莽軍主力被殲。綠林軍乘勝分兩路向長安進軍:一路由王匡率領北上攻取洛陽,並定都於此;另一路由申屠建、李鬆率領向西直搗長安。更始元年(公元23)9月,綠林軍破武關(今陝西丹鳳境內),克長安,京畿市民起事響應,王莽被殺,新朝覆滅。推翻王莽統治後的第二年即更始二年(公元24),劉玄從洛陽徙都長安。
更始元年10月,更始帝劉玄令劉秀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鎮慰河北諸州郡。此舉遭到眾大臣們反對。但劉玄不顧諸將阻撓,堅持派劉秀持節渡河鎮撫河北。他主要出於兩方麵考慮:一是怕劉秀功高蓋主,威脅自己皇位,將其支走,再說此時他因為猜忌和嫉妒劉秀之兄劉縯,已把對方殺掉,也擔心劉秀報仇;二是劉秀巡狩河北,正所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可以用他打擊河北的各路起義軍和地方勢力,同時削弱自身。無論劉秀成敗,劉玄最後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