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玄和劉秀都知道當時河北地區形勢嚴峻,那裏光是不相統屬的起義軍就有銅馬、青犢、五幡、五校、五樓、尤來、大槍、耘鄉、大肜、高湖、重連、富平、獲索等數十支,眾達幾百萬人。不過劉秀到河北後,利用綠林軍聲威,打著漢宗室旗幟,到處宣傳除王莽苛政,複漢官名,並罷免汙吏,寬釋囚徒,招集人才,爭取民心,很有效果。其謀士鄧禹也勸他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劉秀深以為然,“與定計議”。這些措施博得了相當一部分河北人士的好感,受到一些地方實力派的支持。信都(今河北冀縣)太守任光首先表示支持他,劉秀遂以此為基地,征發附近各縣壯丁,得精兵4千。接著,新莽和成(今河北晉縣南)卒正(即太守)邳彤舉城歸附劉秀;昌城(今河北冀縣西北)人劉植、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耿純也各率宗親子弟數千人,以其所據縣邑投靠劉秀。很快劉秀就聚集了1萬餘眾。而且,在來河北之前,他還以寇恂為河內太守,防止其他部隊渡河躡其後尾;茲後寇恂“伐淇園之竹,為矢百餘萬”,成為劉家大軍中的一支勁旅。他還招攬了一些有才能的地主知識分子,如鄧禹(公元2—公元58)、馮異(?—公元34)等。為擴大聲勢,劉秀又假借當地起義軍頭目子路和刁子都(一作力子都、刀子都)的名義,四處招集人馬。
這年12月,故趙繆王子劉林以卜者王郎詐為漢成帝子,立為王,都邯鄲(今屬河北),河北諸郡國多降附,勢力雄厚。更始二年(公元24)2月,劉秀勢力逐漸壯大,發兵進攻王郎。王郎派大將李育駐守柏人,劉秀軍先頭部隊由前部偏將朱浮、鄧禹率領;因二將未探明敵情,貿然進軍,被李育擊敗,武器糧食等物品全部丟失。劉秀率主力在後,知道他倆戰場失利,馬上收其散卒,再與李育交戰,大破敵軍,將失去的輜重全部奪回。此戰後,李育退守柏人城。劉秀攻之不下,遂引兵轉而攻打廣阿。這時上穀(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等率領突騎,前來協助劉秀進攻王郎。同時劉玄也遣尚書仆射謝躬領軍前來河北支援。劉秀兵力大增,遂東圍钜鹿。王郎部將王饒堅守钜鹿,劉秀軍攻打月餘不能下。接著王郎又遣倪宏、劉舉率數萬兵來救钜鹿,但被劉秀軍擊敗,戰死數千人。4月,劉秀指揮大軍進圍邯鄲,5月邯鄲城被攻破,王郎被殺,從此劉秀在河北站穩了腳跟。
劉秀攻滅王郎後,劉玄恐其勢大難製,派人赴河北封他為蕭王,令其罷兵回長安;同時撤消耿況、彭寵等人的職務,任命韋順為上穀太守、蔡充為漁陽太守、苗曾為幽州牧;並令謝躬率軍屯駐邯鄲,控製劉秀。劉秀接受耿弇建議,以河北未定為由,拒絕劉玄的命令,從此與更始政權之間出現裂痕。同時,劉秀在耿弇協助下,積極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向河北地區各支起義軍發動進攻。首先,派遣大將吳漢調發幽州、冀州十郡兵,在這年秋天大破銅馬軍。青犢、高湖軍、重連軍來援,亦為所敗,餘部被迫歸附劉秀。劉秀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後,勢力大增,眾至數十萬,故當時人以“銅馬帝”稱之。建武元年(公元25)正月,劉秀又率大軍攻殲尤來、大搶、五幡諸路農民軍。於是,河北地區義軍主力被劉秀消滅殆盡,燕趙大地盡歸其所有。
劉秀能統率駕馭很多不容易領導的人物,而都能補短截長,互相牽製,除了他的宗室身份,“謹厚”的聲名和天命的心理準備外,他具有領導能力的天才不能否定;同時他對大小事宜都親身督察經營,毫不鬆懈。他也“常在局勢艱危的關頭,甘冒生命危險親臨前線”(黃仁宇語)。有人說他平生“見小敵怯,見大敵勇”。我們也可想象,大敵已在他的預料之中,若不規避,一定是準備好決一雌雄,所以能臨危不懼(所謂“戰略上藐視”);反而是小敵會出其不意地出現,需要警惕,否則處置不當,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所謂“戰術上重視”)。如此看來,劉秀不僅有軍事頭腦,而且有當統帥的才幹。
最初劉縯、劉秀兄弟起兵舂陵時,便早有帝製自為之心,因而與劉玄之間存在著爭奪帝位的矛盾。其後劉縯被殺,劉秀雖滿腔悲憤,但因勢力孤單,隻得隱忍不發,繆為恭順,既不哭泣服喪,又反親見劉玄表示並無芥蒂,心裏卻同時已確定“立高祖之業”的宏願,說明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善於忍耐,而且目光遠大。當他行到鄗(今河北柏鄉北),有點忍不住了,便把馮異召來,借口“問四方動靜”,有意啟發他說:“吾昨夜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馮異心領神會,馬上拜賀:“此天命發於精神,心中動悸,大王重慎之性也。”馮異與諸將定議上尊號。事有湊巧,就在這時,劉秀年輕時的同學、儒生強華從關中來,奉上“神聖”的《赤伏符》。符文曰:“劉秀發兵捕不遭,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據說,“四七”表示從漢高祖到劉秀正好是280年,火為漢德,是劉邦受命於天的根據;現在曆史循環到劉秀,他複興漢室正是天意。同時群僚屬也複奏曰:“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裏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既有“諸將固請”又有“赤符天命”,於是,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了,登上帝位的時機也成熟了。
更始三年(公元25)5月已未,劉秀正式即皇帝位於鄗南,改元“建武”,是為曆史上的漢光武帝,東漢王朝的開創人。他的即位祝文同樣理由充分,冠冕堂皇:“王莽篡位,秀發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愚。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於再,至於三。群下僉曰:‘呈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總之,他是天命眷顧,民心所歸,是地地道道的真命天子。建武元年(公元25)7月,光武帝拜鄧禹為大司徒、王粱為大司空、吳漢為大司馬;又拜了5個將軍:景丹為驃騎大將軍,耿弇為建威大將軍,蓋延為虎牙大將軍,朱枯為建義大將軍,牡茂為大將軍。東漢政權正式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