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漢光武帝時期2(1 / 3)

第四節第二個黃金歲月

從公元一世紀前期到公元一、二世紀之交,經過漢光武帝(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漢明帝(公元58—公元75年在位)、漢章帝(公元76—公元88年在位)、漢和帝(公元89—公元105年在位)四代80年左右的治理,東漢王朝已持續發展與恢複往日西漢王朝的強盛、龐大,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光武中興”、“明和之治”,是繼西漢前期從“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到“昭宣中興”之後中國古代第二個盛世和黃金時代。本節我們來總結一下“光武中興”的成就,下章再具體講解“明和之治”。

從某個意義上說,漢光武帝劉秀一個人兼有了西漢之初幾代皇帝的角色、性質與作用。他既是高祖劉邦,打下江山,奠基漢廷,構建了王朝的主要製度和體係;又是文帝、景帝,實現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解決了王朝過渡時期的“瓶頸”問題;還是漢武大帝,雄才大略,叱吒風雲,文治武功,實現了王朝的高峰崛起和全麵繁榮。也就是說,一個封建王朝前半段的三個時期:開創期、承啟期、鼎盛期,都集中在了他同一人身上。

光武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封建君主之一;史稱他“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製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等。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克敵製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和後來治理天下中,善於采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等,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他早在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便有利於取得更多支持。

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價光武帝道:“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曆史有重要貢獻的曆史人物。”

統一全國後,光武帝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範曄在《後漢書》論道:“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鑒》中說:“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複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肯定。

《資治通鑒》中有兩個關於光武帝的生動故事:一是罷兵。說的是光武帝在軍旅中呆的時間很長,也很討厭戰爭,而且他知道天下百姓早已疲憊貧困,渴望休息。所以自從隴、蜀平定之後,除非有非常危險緊急的情況,他便不再談論軍事。太子劉莊(後來的漢明帝)曾向他請教打仗的事,他也不予答複,說這不是他應該問的。開國功臣鄧禹、賈複知道陛下決定放下武器,以禮樂教化治理國家,不希望功臣們身在洛陽而擁有重兵,於是他二人便交出了軍權,轉而潛心研究儒家經典。二是勤政。說的是光武帝生前,每日早晨主持朝政,午後才散;每每召見公卿、郎將講經書說義理,直到半夜才睡。太子見他辛勤勞苦不知疲倦,就找機會勸諫道:“陛下有夏禹、尚湯的聖明,卻沒有黃帝、老聃涵養中性的福分。兒臣盼望你愛惜身體而頤養精神,悠遊歲月而自求寧靜。”光武帝答道:“我自己樂於做這些事,所以並不為此感到勞累。”光武帝雖以武力建立帝業,可是到了天下安定後,卻並不重用有功的武將,而是提拔儒生文官。他清醒謹慎地製定國策,總攬大權,審時度勢,盡力而為,舉措十分恰當,因此能恢複前代的功業,在有生之年實現了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