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章帝過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員求虛丟實,開始腐敗。且章帝晚年過於放縱外戚、寵幸宦官,一改光武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後竇氏,重用竇後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使這兩股腐朽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台,引起宮廷內部鬥爭,導致和帝時期外戚專權、宦官擅權,開明政治從此結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盛世走向衰退,直接性導致東漢的最終覆亡。
漢和帝劉肇(公元79—公元106),章帝次子,公元89—公元105年在位,執政17年,享年27歲。和帝在位時期,科技、文化有很大發展,蔡倫發明造紙術,班固、班昭寫成《漢書》。和帝還罷鹽鐵之禁,煉銅和銅器製作、絲織業等都有了發展。另外,和帝初年竇憲滅亡匈奴,擴張疆土數千餘裏,在世界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和帝還曾遣甘英使大秦(古羅馬)。明帝、章帝、和帝三代合稱“明和之治”。從東漢前期到中期,物質富足,商業發達,首都洛陽是全國物流和商業中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南方揚州、荊州、益州的手工業和商業也都很興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和帝即位時隻有10歲,由母後竇太後執政,從此漢朝由穩轉亂,進入外戚、宦官相繼掌權時期。竇太後排斥異己,讓弟弟竇憲掌權,竇家人一犯法,竇太後就再三庇護。竇氏的專橫跋扈引起和帝不滿。永元四年(公元92),和帝聯合宦官鄭眾將竇氏一網打盡,但又由此進入宦官專權時期。顧此失彼,難以兩全。元興元年(公元106),和帝鬱鬱而終。
第二節軍事外交的強盛(1):熱點仍是在西北
東漢統治時期,與西漢相似,西北地區仍是朝廷非常重視的軍事地區。這一地區穩定與否,關係著整個東漢的統治安危,以及能否與西方地區和國家保持交流。為維持西北地界的局勢,漢廷一方麵派出以竇固、竇憲為代表的軍隊,用武力征伐匈奴勢力;另一方麵派出以班超為代表的使者,與西域各國進行和平和戰爭交流。
首先是武力征討。但此種政策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東漢初年,因長期內戰,無暇對外,王朝對匈奴的南掠和襲擾被迫實行防禦戰略。建武六年,漢光武帝劉秀曾遣使匈奴,贈送金帛,以通舊好,但仍未能製止對方南掠。統一全國後,東漢為避免邊境衝突,罷省定襄郡(治今山西右玉南),徙民於西河(治今山西離石);徙雁門(治今山西朔縣東南)、代(治今山西陽高)、上穀(治今河北懷來東南)等郡吏民6萬餘口於居庸、常山以東。這樣,匈奴左部就得以轉居塞內。建武二十年,匈奴一度進至上黨、扶風、天水等郡,成為東漢王朝嚴重的威脅。
隨即,匈奴人遇到連年旱蝗災,赤地數千裏,人畜死耗很大。其東麵的烏桓乘機進擊,迫使它北徙。接著,匈奴貴族中又發生爭奪統治權的內訌。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他襲用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率部眾到五原塞,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此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六年,南單於入居雲中,不久又轉駐西河郡的美稷,分屯部眾於邊境各郡,助漢戍守。東漢王朝常以財物、糧食、布帛、牛羊等贈之,供給費每年達一億錢以上。南匈奴同東漢和平相處,邊境安寧,原來內徙的邊郡居民也多陸續回歸本地。和帝初年,南匈奴領有3.4千戶,23萬多口,包括軍隊5萬人。南匈奴人逐步轉向定居和農耕生活,並逐漸向東向南遷徙。北匈奴離漢邊較遠,他們控製著西域,常侵擾河西和北方郡縣,擄掠南匈奴人和漢人。東漢王朝為避免這種侵擾,答應與北匈奴“合市”,一些南匈奴貴族因此對東漢發生懷疑。他們同北匈奴貴族暗中聯絡,準備共同反對漢廷。東漢為隔絕南北匈奴的交通,設置度遼將軍,統度遼營,屯兵於五原曼柏(今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章帝時,北匈奴貴族驅牛馬到武威與漢人“合市”,得到郡縣的隆重款待和東漢王朝的饋贈。繼而,北匈奴受到北麵丁零、東麵鮮卑、東南麵南匈奴的夾攻,又受到西域許多國家反擊,勢力薄弱,部眾離散,大批向東漢投降。
明帝時,為保障河西四郡安全,東漢王朝開始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永平十五年(公元72)12月,明帝命耿秉為駙馬,屯涼州酒泉郡,積極部署對北匈奴的進攻。翌年2月,漢軍分四路,分別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東北)、高闕塞(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酒泉塞(今屬甘肅,郡治祿福)。前三路均無功而還,但竇固軍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境內),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留吏士屯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招降諸國。十七年11月,竇固與耿秉1.4萬騎出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進軍西域,在蒲類海擊敗白山部後,轉軍進擊依附北匈奴之車師(一作姑師,都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車師王降。東漢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漸恢複了對西域的控製。
為徹底解決北患,東漢政府又繼續對北匈奴出兵,經過稽洛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兩役,其勢力被徹底摧垮。首先是稽洛山之戰。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東漢政府派竇憲(?—公元92,字伯度,扶風平陵即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開國功臣竇融曾孫,章帝竇皇後、和帝竇太後胞兄,征討匈奴立有赫赫戰功,但因外戚專政、驕縱擅權,一度任大司馬、大將軍,後為和帝誅族,而他於永元四年被迫自殺)、耿秉等率騎士8000人,會同南匈奴騎兵及羌、胡兵3萬人,分3路深入漠北進攻北匈奴。三路大軍會師涿邪山後,竇憲又命閻盤、耿夔、耿譚等領精騎萬餘進擊稽洛山(今蒙古國西南),向北單於發動猛攻,大破其軍。北單於逃走,竇憲揮軍追擊,直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國烏布蘇泊),斬殺名王以下1.3萬人,獲牲畜百萬餘頭,北匈奴81部共20萬人投降。竇憲、耿秉一直北進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出塞3000餘裏,登山刻石作銘勒功而還。這一仗,北單於元氣大傷,其衰落已成無可避免之勢。一年後,南單於上書請求再擊北匈奴。於是,中郎將耿譚遣部將監護南匈奴左右部騎兵8000人,出雞鹿塞,抵涿邪山,留下輜重,兵分兩路襲擊北單於,兩路軍隊乘夜圍攻之。北單於大驚,急率精兵千餘人迎戰。激戰中,北單於負傷落馬,僅領輕騎數十人逃走,所部8000人被殲,數千人被俘。北匈奴勢力更加衰弱。次年,竇憲決定徹底消滅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遠襲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大破北單於軍,斬閼氏、名王以下5000餘人。北單於領數騎逃脫,西入康居。此次漢軍出塞5000餘裏,是行程最遠的一次。此次戰役後,北匈奴一部無奈向西遠徙,遠離中華大版圖,甚至據說遁到了歐洲大陸,是今天匈牙利等國人民的一支重要祖先;而餘部潰散,混入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東麵的鮮卑人逐漸西移,占據了北匈奴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