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藝術啟蒙,文明穿越——探尋那些失落的世界文明之謎(1)(2 / 3)

嬋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國大規模開挖墓葬很難得到王室批準,她決定借助國外的力量。她將陶器全部拍成照片並編印成冊向國外發行。圖片發表之後轟動了整個世界,因為,在亞洲的其他地方從未見過這樣的陶器出土。泰國怎麼會有這麼古老的陶器呢?

1968年,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伊麗莎白·萊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費城大學的考古研究中心。經碳14測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製造的,幾乎和兩河文明的年代一樣久,這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一般認為,泰國的可考曆史至多有1500年。以後又多次測試班清陶片,結果都是一樣。難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搖籃之一?東南亞是一個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

1974年,在聯合國的資助下,開始對班清小鎮的古墓葬進行挖掘。開挖的第一天,人們的期望值並不很高。很難想象這個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種稻為生的小鎮會有很悠久的曆史。然而,當挖到5米深時,一種考古者熟知和夢寐以求的土層出現了:這是6層界線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層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淺的一層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這可大大地超過了泰國的可考曆史。

挖掘工作愈發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來。到1986年,班清挖出了各種文物18噸,其中有大量的青銅器和金銀裝飾品,還有一些用象牙和骨頭雕刻的人像,用玻璃和次等寶石製作的光彩奪目的珠串。

經過對挖掘文物的測定,這些珍寶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五千年之久。同時,發掘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班清人已經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因為這些青銅器的製作年代大約在五千年前,是世界上曆史最遠久的發明。過去的曆史學家一直認為,五千年前的東南亞人還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時代,而青銅器最早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冶金術是從西亞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發掘,對以往的這種結論將是一個最為有力的挑戰。

最先的研究顯示,這裏的文明起源於種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班清人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比中國和中東要早得多。那時,世界各地的文明先發者開始了農耕,有了製作石器的技術。班清人卻已經開始用難以想象的幾何圖案製作手鐲、項鏈、兵器、工具和陶器了。

班清文化不僅是東南亞,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文化。最初的中東青銅是紅銅與砷的混合物。後來,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時,錫取代了砷,青銅就變成了銅與錫的合金。據此,有人認為,班清的青銅文化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泉。還人們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有人猜測,班清的寶藏的發覺還遠未被窮盡,因為這裏有成千上萬個古墓葬,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埃及的帝王穀。這個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範圍遠遠超過瑪雅文明,不亞於印度河文明。

那麼,班清的地下到底還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寶呢?這是一個輝煌的文明,這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文明,但為什麼史書上沒有一點記載呢?

摩亨佐達羅突然消失之謎

摩亨佐達羅是沙漠中的奇跡,它的發現把印度的曆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在摩亨佐達羅的文化已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時,它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的呢?

摩亨佐達羅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拉爾卡納縣城南20公裏處,距卡拉奇約500公裏,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遊勝地。摩亨佐達羅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靠近印度河右岸,處在一望無際的信德沙漠中,氣候幹旱,環境荒涼,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裏人跡罕至,沒有人知道在黃沙漫舞下竟然埋藏著幾千年的繁華都市。

1921年至1922年間,考古學家班納吉在印度河幹流的沙丘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遺物”——許多古物和兩枚印章,印章上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有的像牛頭,有的像魚紋,還有的刻畫著大象、羊等形象,這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幾年以後,印度考古學者又在信德地區的一個佛塔下麵發現了更多的印章,上麵同樣刻畫著許多象形符號。考古學家以這些印章為線索追本溯源,經過進一步發掘,一個大約建於4500年前的古城遺址終於露出了端倪。這座“被埋沒的城市”,是一個青銅時代的古城遺址。這一發現堪稱古印度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因為它直接把印度的曆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

摩亨佐達羅的突然消失標誌著哈拉帕文化的滅絕,這一過程迅速而幹淨,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可以確證的憑證,甚至連神話傳說都沒有留下。當年繁華的城市,現在僅剩下一片片磚瓦殘跡。一些被發掘出的珍貴文物表明了摩亨佐達羅的文化已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但是,摩亨佐達羅城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摩亨佐達羅人是在什麼時候遺棄這座城市的呢?他們後來又到哪裏去了呢?摩亨佐達羅以其驚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難解之謎,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和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