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德曾在1872年賓州立憲大會上,作為一名民主黨議員,慷慨激昂地痛斥標準石油公司是一條大蟒蛇。但是,洛克菲勒能夠不計前嫌,唯才是用,表現出一個大企業家的胸懷和氣度。
洛克菲勒給出的月薪是500美元,多德欣然應允。有人指責這是一種背叛,因為他曾代表石油原產地的商人對標準石油公司提出過訴訟。多德對這些指責並沒有多加理會,他不以為然地說:“這正像牧師被聘擔任薪金更高的工作時所說的那樣:‘這完全是上帝的意旨。’”
從 1881年至1905年,多德一直擔任標準石油公司的首席律師和新聞發布人。他逐漸成為洛克菲勒最得力的謀士。後來在聽證會上,洛克菲勒總是先看看多德的臉色,才開口回答問題。
多德走馬上任之後,接二連三地向洛克菲勒提出自己的方案,前兩個方案被洛克菲勒否決了,第三個方案即是建立托拉斯。
托拉斯是多德思索出來的法律紕漏,他是從《英國法》的信托製度中獲得靈感的。 “托拉斯”是英語中Trust一詞的音譯,意思是“信用”。
各企業股東加入托拉斯企業結合體後,便將所擁有的股份交給“受托委員會”保管,並得到一份委員會發給的信托證書。受托委員會擁有股份,控製加入企業的支配權,將信托所得的收入分配給信托人——股東,其實就是一種壟斷方式。
洛克菲勒對這種天衣無縫的壟斷形式大加讚賞,他興奮地對各位負責人說:“這樣,各公司就能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實現統一步調,而且能讓合並的工廠合法地受製於標準石油公司。”
1882年1月2日,標準石油公司召開股東大會,會上宣布成立托拉斯。受托委員會利用折扣大聯盟和強迫收買等形式,吸收了72家煉油企業股份,其中有9名委員會成員。這9名委員會成員包括洛克菲勒、威廉、弗拉格勒、亞吉波多等。
於是,以洛克菲勒為首的成員控製了委員會,不僅擁有企業結合體,還代管股份。信托證書發行了70萬張,但是他們4人卻占了46萬多張,約占總數的2/3。可見,托拉斯比流產的改造南方公司的企業統一聯合體更為進步。
受托委員會可以決定各公司董事的人選,向第一線的主管人員提出行動的建議。它還可以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可以增設或廢除煉油廠。它猶如中央集權製,統管著下級部門。
執行委員會下麵還設立許多專門的委員會,比如生產製造、采購、國內貿易、國際貿易、運輸、輸油管道管理等。這些委員會裏有一批專家,專門研究各企業出現的本專業問題,然後給予指導。
這樣,標準石油公司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大家庭,他們有自己的製造工業用酸、桶板、油桶、燈芯和油泵的工廠,而洛克菲勒就是這個大家庭最有權威的家長。
有人曾擔心:這種壟斷形式是不是容易墮落成沒有活力的龐然大物呢?
洛克菲勒很有信心地對人們說:“絕對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剝奪各個公司的自主權,委員會隻是提供總體的政策指導,通過交流經營業績數字,刺激各下屬公司為自身的利益做出最佳表現,鼓勵他們在競爭中努力。”
於是托拉斯很快就影響到南方,出現了棉花托拉斯、畜牧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另外,36家製糖公司也成立了托拉斯。各行業的托拉斯占了美國企業的90%。它們如雨後春筍般,煥發出無限生機。
標準石油公司井然有序而和諧地運轉著,創造著驚人的業績:他們關閉了30多家收購的設備陳舊的煉油廠,隻有克利夫蘭、費城和貝永的三家巨型煉油廠,用當時最新的技術,生產著占世界總產量1/4的煤油。他們擁有10萬員工,每天向歐洲出售 50000桶油。
洛克菲勒很看重國外市場的開拓,他還把擴張的目標指向拉丁美洲和亞洲,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龐大的中國市場:他們贈送數百萬盞廉價的油燈,還把煤油裝在白鐵皮罐子裏銷售,百姓們用過煤油之後,用廢罐子作為容器,或是敲平了作為屋頂,這無疑增加了標準石油公司的煤油的魅力。
不久,在俄國裏海岸邊的巴庫,突然出現了奇異的景觀:上百尺高的黑黑的油柱衝天而起,日夜噴湧不停。俄國發現了大油田,他們要把美國石油趕出俄國和歐洲市場。
瑞典人諾貝爾兄弟首先入侵到這塊領地。三兄弟中最小的諾貝爾,就是發明黃色炸藥,後來設立諾貝爾獎金的那位傑出人物,攜帶大量資金來到俄羅斯,原來想買核桃木,卻被巴庫的黑金所吸引,投資開采巴庫油田,每天開采出100萬加侖的原油;他還和俄國皇室、法國銀行家聯手,建立巨型煉油廠,把煤油銷往彼得堡和瑞典等國。
這時又冒出一個英國人薩絡,用他的耐熱油輪運輸石油,采取批賣方式和洛克菲勒爭奪市場,一心要把洛克菲勒的藍色油桶葬身海底。
後來,一個叫達提爾古的荷蘭人,又把在蘇門答臘新發現油田的石油,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
麵對這三個巨頭的挑戰,標準石油公司開始在許多國家建立分支機構。他們和三巨頭談判鬥智,討價還價,劃分市場份額。雖然失去了獨霸歐洲的優勢,也還是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在歐洲,就占據60%的市場份額。
標準石油已經滲透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它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商業組織,即使在經濟衰退時,也能生意興隆。
標準石油托拉斯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托拉斯。它的出現在美國工業史上宛如一聲驚雷,在它身後,眾多行業的托拉斯相繼冒出了地平線;在英國和德國,也有人效仿洛克菲勒所創立的這種集中控製模式。
洛克菲勒在老年時回憶這個過程時說:
當時我隻覺得散亂的小廠商互相的殺價競爭是一種浪費。我現在才覺悟,知道我們當時是處於時代的轉折點,個別競爭的做生意方法已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聯營製度。
我們公司首當其衝地建立托拉斯,實在是一件革命性的舉動,使世界從此改變管理與經營的方法,阻止了盲目的競爭,統一了混亂的市場。
1890年5月的一天下午,俄亥俄州最高檢察廳廳長大衛·華特森在書店買了一本《托拉斯——新近的企業聯合》的書。他拿回去閱讀後,發現該書不但徹底揭露了標準石油托拉斯的所有情況,而且指出有來自別州的人成了受托委員會委員。他認為這種托拉斯是無效的。
當時,製糖托拉斯的訴訟案件正在紐約州最高法院進行。於是大衛·華特森決定檢舉標準石油公司有違反壟斷禁止法的做法。恰巧這時,《夏曼壟斷禁止法》被華盛頓聯邦會議通過了。該法禁止合同資金及外國合資等所有的跨州聯合。
洛克菲勒也毫不示弱,先後請出了全美律師協會分會長都德和高中好友馬克·哈那,對大衛·華特森的檢舉進行反擊。
然而,這些努力都無濟於事,最後俄亥俄州最高法院頒布了下令解散受托委員會的法令。
法令一下,亞吉波多馬上乘火車趕到紐約,將敗訴的消息告訴了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無奈地歎了口氣,然後作了一個決定:“我們把總公司搬到新澤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