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渠之水
湘江、漓江是兩條奇妙的河流,雖然同是發源於廣西興安縣境內,但流向卻完全相反―湘江北去,漓水南流。
湘江發源於海陽山,因此,它的上遊就叫海陽江。海陽江順著山穀,一路歡快地向北流去,到了一個叫分水塘的地方,突然被一座“人”字形的石頭水壩擋住去路。河水被犁樺般的水壩尖頂分成了兩股水流,三分河水沿著南渠流人漓江,七分河水沿著北渠奔向湘江,人們稱之為“三七分流”。這就是連通長江、珠江兩大水係的靈渠水利工程,一條最初因戰爭的需要而開鑿的人工運河,是與四川都江堰齊名的中國最古老的偉大水利工程之一。
那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見證了那場戰爭的靈渠並沒有消失,那場戰爭留下的印痕並沒有消失。古代戰場上萬馬奔騰、鼓角齊鳴的呐喊聲,似乎還在靈渠的上空回蕩;靈渠的滔滔水流,似乎還在訴說著那場戰爭的壯烈!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中原之後,並沒有滿足於已有的疆土,像虞、舜一樣,他也把目光投向了美麗而遙遠的南方。但和虞、舜不同的是,這些位雄才大略的中原君主並不僅僅是想到南方巡遊一番而已。秦始皇沒有親自到南方來,但他的軍隊來了。公元前218年,他命令尉屠唯率領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向南方進發。南征統帥尉屠唯親自指揮第一路大軍,通過都龐嶺和海陽山之間的湘桂走廊,直撲廣西北部。但當地西匝人和駱越人並不歡迎這些帶著兵器的客人的到來。西匝人首領譯籲宋傳令所有村寨堅壁清野,化整為零,分散退人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秦軍不時受到偷襲,但又找不到對手決戰,無奈之下,隻好在峽穀之間依山築寨,駐紮堅守。 日子一長,糧草供應不上,十多萬人的吃喝就成了嚴重的問題。但秦始皇並不甘心就此退兵,命令史祿將軍再率十萬兵馬火速趕赴興安,一麵增援策應尉屠唯,一麵大興土木,開鑿靈渠,貫通湘江和漓江,以便用船隻來運送軍用物資。
史祿將軍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工程師,他設計開鑿的靈渠,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一項充滿了奇思妙想的完美傑作。他在海陽江上築起了一座“人”字形的攔水壩,北側稍長的一段叫大天平,南側稍短的一段叫小天平。大、小天平交接處的堤壩頂端,是一個能把水流自然分成兩股的“樺嘴”。遇有山洪暴發,滔滔洪水又可漫過大、小天平,下瀉到湘江故道,防止洪澇災害的發生。為了讓船隻能夠平穩行駛,史祿將軍在落差較大的南渠和北渠分別設置了一級一級的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船閘。這是一項技術要求高、工程量浩大的工程。可以想象,在一個群山延綿的峽穀之中,幾萬人的大軍使用著簡陋的工具,開山鑿石,肩扛手抬,砌築水壩,號子聲此起彼伏,該是何等壯觀的場景!
苦戰三年之後,靈渠開鑿成功了,湘江和漓江被貫通了。一船船物資通過靈渠運送到了前方來。秦軍有了後勤保障,又重新振起了軍威,撒開了圍剿的大網,擒殺了西匝人首領譯籲宋。但西匝人很快又推選出了年輕勇武的傑駿做他們的新首領。人如其名,傑駿,如一匹傑出曉勇的駿馬。他率領慣於夜行和擅長在山地奔跑的西匝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夜襲秦軍,攻人大營,殺死秦軍主帥尉屠唯,“伏屍流血數十萬”。重創了秦軍的銳氣。遭遇慘敗的戰報飛傳京城,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震驚了,也震怒了。他迅速任命郡尉趙佗接替尉屠唯,擔任秦軍統帥。趙佗汲取失敗的教訓,嚴密防守,步步為營,經過艱苦卓絕的征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終於征服了頑強抵抗的西匝人和駱越人,占領了嶺南廣大的土地。自此被稱為“激外之地”的嶺南正式並人了秦國的版圖。
為了鞏固新開辟的疆土,秦始皇命令趙佗率秦軍就地戍守。但留戍的將士南下征戰多年,思鄉情切,人心不穩。《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趙佗恐生兵變,苦謀良策,“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可其萬五千人”。所謂“以為士卒衣補”,實際上就是做士卒的妻子。這一招果然奏效,士卒們有了“衣補”之人,也就安心留了下來。但秦始皇擔心留下的將士人數太少,勢單力薄,抗衡不過當地西歐人和駱越人,於是又下令征集數以萬計逃亡的罪犯、窮苦人家人贅女家的男子、做買賣的生意人等遣送到嶺南,“與越雜處”,擴大漢人的居住地和勢力範圍。
秦始皇或許沒有想到,他下令開鑿靈渠,不僅實現了他的開拓疆土的夢想,也拉開了北方漢人大規模遷徙嶺南的序幕。古老的靈渠鍥而不舍地流淌了兩千多年,漢人南來的腳步也持續了兩千多年。今天,當我們徜徉在千年古靈渠的岸邊,撫摸著一塊塊仍殘留著斧鑿痕跡的石頭,感受著分水塘裏氮氫水汽的清涼,心裏不禁生出了一番滄海桑田的感慨與浩歎!
鐵與火的印記
明代以前,北方漢人來到廣西的時候,大多帶著鐵與火的印記。漢代伏波將軍的“馬留人”,宋代“麵涅將軍”狄青的北方騎兵,明代衛所裏的守戍將士,都是帶著鐵與火的血色印記而來。
在橫縣境內鬱江烏蠻灘的岸邊,有一座規模不算大,也算不上雄偉的寺廟。但烏黑斑駁的牆體,踩磨得光滑銼亮的青石板,瓦縫間隨風抖動的小草,卻無聲地告訴著人們:這座小小的寺廟,已經曆了久遠的滄桑歲月。
這座小寺廟叫伏波廟,供奉的是一位叫馬援的漢代將軍。
馬援出生在西北黃土高原,年輕時做過督郵小官,因不守規矩,放縱囚犯,被迫亡命他鄉,在草原上做了一名牧羊人。遇赦後,幾經輾轉和升遷,先後在漢中和隴西兩地做過太守。北方的先零、參狼二羌犯邊作亂,他奉命率兵遠襲,大破二羌,被晉升為虎貴中郎將。年近花甲,本可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盡享天倫之樂,但南方交趾的兩個女子,又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的名字,也因此與廣西連在了一起,與廣西漢人遷徙的曆史連在了一起。
微側,交趾郡一位駱將的女兒,她的丈夫詩索,是另一位駱將之子,可謂門當戶對,琴瑟和鳴。微側本是一位在家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但一場驚天的變故,卻改變了她的人生,也改變了嶺南的曆史。朝廷派來的交趾太守蘇定,是個“貪暴好殺”的酷吏,他治下的百姓窮困潦倒,食不果腹,而且人人自危,嗓若寒蟬。微側的丈夫詩索,因對蘇定的殘暴流露出不滿,就被蘇定借故殺害。悲憤交加的微側和她的妹妹微貳一怒之下,揭竿而起,公開反抗漢王朝。壓抑已久的百姓如同幹柴遇到烈焰,反抗之火頓時熊熊燃燒起來。他們跟隨微氏姐妹,一舉攻陷交趾郡九個縣。微氏姐妹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很快就拿下了嶺南六十五城,並向嶺南重鎮豈州(今南寧)進逼。
勢若燎原的反抗之火震動了朝野。危難之際,馬援受拜為伏波將軍,重披戰袍。他發下誓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他率大軍經湘江過靈渠,沿漓田順流南下,至梧州溯得江西行,進人北流江。到達桂門關(又稱鬼門關),他仿效秦始皇,下令開鑿運河,連通北流江和南流江,然後通過運河,順著南流江繼續南下,揮師沿海戰略要地合浦,沿途收複了被微氏姐妹占據的郡縣。在合浦稍作休整,又沿著北部灣海岸,“隨山刊道千餘裏”,經欽州烏雷嶺進人交趾。浪泊一戰,起義軍幾乎全軍覆滅,微氏姐妹僅帶少數近身護衛逃脫。次年,姐妹倆雙雙被擒。凱歌高奏的馬援在邊境上立了一根巨大的銅柱,以宜揚漢朝天威!
馬援班師回朝時,指定黃、榻、簡、梁、劉、陸、韋等七個姓氏的將士留下戍邊,民間稱為“馬留人”。現在,遍布廣西各地的這七個姓氏的漢人中,基本上都是“馬留人”的後裔。後來,人們在馬援大軍經過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座伏波廟。
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昆侖關,也同樣記載著一段鐵與火的曆史。
宋代皇佑年間,一個叫儂智高的壯族首領,宣告成立“大南國”, 自稱“仁惠皇帝”。他走到這一步,卻是一種無奈之舉。他世居邊境地區,常受交趾的武力威脅與要挾,曾三番五次要求歸附朝廷,卻被朝廷一再拒絕,走投無路之際,怒而舉兵反宋。深孚眾望而又有勇有謀的儂智高率數萬之眾,幾個月間就橫掃嶺南千餘裏的十多個州郡,並占領了嶺南重鎮豈州(今南寧)。那些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和負責“經略蠻事”的武將,眼睜睜地看著儂智高呼風喚雨,攻城略地,卻龜縮於城中,束手無策。寢食不安的宋仁宗問宰相龐籍:“還有誰能夠擔任南征大將?”龐籍答道:“看來隻有樞密副使狄青了。”恰在這時,“青亦上表請行”。宋仁宗大喜,遂拜授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製盜賊事”。
狄青,山西汾陽人,年輕時,因哥哥打傷了人,他頂替哥哥充了軍。他從小就練得一身好武藝,隨軍征戰西夏時,他騎著高頭大馬,披散著頭發,戴著銅麵具,勇猛衝殺,所向無敵,屢立戰功。時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範仲淹十分賞識這位年輕的勇士,特地贈送了一本《左氏春秋》給狄青,勸狄青好好讀點史書兵,不能僅逞匹夫之勇。狄青一向敬重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法樂書”的博大胸懷和才華,於是發憤讀,終成軍中文武兼備的佼佼者。其時宋朝士卒都在臉上刺上符號,名為
“麵涅”。仁宗皇帝愛惜狄青的才幹,要他用藥除去麵涅,他卻不肯除去,說留著可激勵士氣,人們稱他為“麵涅將軍”。
樞密使高若對狄青說:“番落善射,耐艱苦,上下山如平地,當乘瘴未發時,疾馳破之,必勝之道也。”這一忠告,與狄青的想法不謀而合。狄青早已了解到,儂軍都是嶺南人, 自小生活在高山和丘陵地區,故登高履險如走平地,在山區作戰,北方平原的步兵,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隻有行動迅速的騎兵,才有可能取勝。於是,他請求仁宗皇帝從陝西調集了一萬多有實戰經驗的騎兵隨他南征,又從山東等地招募三萬兵員,號稱十萬大軍,稍加編練,火速向南進發。
楊家小將楊文廣被任命為先鋒官,率師先行。但剛進人桂林南部的攔馬關,就遇到了以逸待勞的儂軍的猛烈阻擊,雙方死傷慘重。楊家女將楊八姐聞訊率軍連夜馳援,才扭轉了戰場形勢。當地曾流傳著這樣的山歌:“攔馬關,攔馬關前血斑斑,八姐趕兵連夜到,一朝殺過萬重山。”
攔馬關之戰,狄青知道儂軍的厲害,因此嚴令各部:“毋得妄與賊鬥,聽吾所為。”但廣西鈴轄陳曙卻暗藏私心,為搶頭功,不聽軍令,私自率領八千步卒出擊儂軍,結果被儂軍殺得丟盔棄甲,多名將領血濺沙場。陳曙僥幸保住性命,趕緊逃回城內,等待援兵。儂智高趁機退守雄踞在南北交通咽喉上的昆侖關。
狄青到達後,立即召集各部將領前來議事。他目光嚴厲地環視著堂上諸將,威嚴地訓斥道:“令之不齊,兵所以敗!”當即命令將陳曙拘押,其他違令軍官共三十二人,一律推出斬首。 自此軍紀整肅,令行禁止!
為了迷惑儂智高,狄青下令調集糧草,佯裝休整。到達後的第二天,他卻親率騎兵悄悄地離開營地,堰旗息鼓,晝夜兼程趕到昆侖關北麵的賓州附近駐紮。時逢正月十五,狄青又突然傳令全軍,放假三天,大張旗鼓地與地方官紳百姓一起歡度元宵佳節。於是營帳中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一片喜慶平和的氣氛。
儂智高得知狄青突然來到賓州後,先是大吃一驚,接著探聽到狄青下令放假三天,大鬧元宵,心中又暗自高興。鬧元宵也是壯族的傳統習俗。儂智高下令殺豬宰羊,讓守關將士也慶賀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