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共傳了十四代,曆時二百七十年,現存的王府墓葬就有三百多座。一些身份顯赫的墓主人的陵園占地上百畝,有墓區大門,有磚石鋪設的神道和分列兩旁的花崗岩雕刻的神獸,規製森嚴,工藝精湛,曆時多年才建造完成。在廣西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也最為雄偉的墓葬,就數靖江王府墓葬群了。王府墓葬的建造技術和雕刻工藝,在廣西境內也堪稱一流水平。

桂林位於廣西北部,是北方漢人最早進入廣西的地區之一。靖江王府設立後的二百七十年間,一代又一代的漢人在此繁衍生息,並逐步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漢人群體,如今生活在桂林一帶的世居漢人,他們的祖先大都與靖江王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商鋪與會館

有一類漢人,是駕著商船,順著河流或漂洋過海來到廣西的。

高聳的五嶺山脈,讓北方商旅視遙遠的廣西為畏途。境內的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瑤山、大明山、大青山等高山大嶺,也成為古代陸路上難以逾越的障礙。

然而,上天卻賜給廣西四通八達的河流。這些河流就像一支巨大的葉脈,以梧州的西江為葉根,依次伸延在八桂大地上。沿著主幹河道和無數的支流,幾乎可以抵達廣西的全境。從北部灣溯南流江和欽江北上,可以進人廣西南部的腹地。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在鬼門關開鑿的那條人工運河,又連通了南流江和北流江,經此可從北部灣直達珠江水係;經漓江,過靈渠北上湘江,又可通往橫貫半個中國的長江水係。

進人廣西經商的漢人,大多是順著河流而來。

一隻小小的木船,一支小小的木稽,一根帶鐵尖的長長的竹竿,吱吱呀呀地漂流在河道上。船上或孤身一人,或帶著家眷,或三兩同伴,來到一個繁華城鎮,靠了碼頭,係好小木船後,沿著石頭台階拾級而上,走進人來人往、鋪麵林立的街道。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習俗,讓人有一種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感。他們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和敏感,細細地觀察,反反複複地掂量,幾天、十幾天、甚至三五個月,覺得合適了,就尋一處地方安頓下來,若覺得不適合自己,就繼續順流而去,直至尋找到落腳點為止。

落下腳後,就根據自己的財力或技能,或開商鋪,或擺攤點,或設手工作坊,或挑著貨擔走村串巷。強龍不壓地頭蛇。他們遵循著“和為貴”、“和氣生財”的儒家理念,處處小心謹慎,笑意迎人,委曲求全,即使生意做大了,財富增加了,也絕不會欺行霸市,盛氣淩人,以避免樹大招風,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他們學會了當地的語言,遵守著當地的習俗,逐漸融人了當地的生活。他們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堅忍地開辟著自己的新生活,創立著自己的事業。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來自一個地方的商人多了,便商議著建一個會館,讓老鄉們有個聚會的場所,互相間也好有個照應。會館兼有客棧的功能,可讓來往的客商投宿。會館的規模有大有小,大的占地數畝,房屋數十間,庭院寬敞,豪華氣派;小的隻有十來間磚瓦平房。閑暇時光,商人們都喜歡來到會館,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些信息,或在這裏洽談生意。明清時期,沿江城市梧州、南寧、柳州、桂林、貴港、桂平、百色、龍州和沿海的欽州、北海、合浦等,都建有許多會館。僅以欽州為例,清乾隆年間來自四麵八方的商賈雲集欽州經商,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車水馬龍,市麵繁華,鼎盛時期欽州的會館多達八十三家。民國《欽縣縣誌》記載:“欽自清同光間到民初,廣府各客屬,來欽經商者眾,生於斯死於斯者眾,故於三角塘北邊,買地一處作義地,隻葬廣人。”

在廣西,最著名的會館,當數百色的粵東會館了。西部重鎮百色風景秀麗,地勢險要,是通往雲南、貴州的交通咽喉;從右江順流而下,貨船經南寧、梧州,可直達廣州、香港。因此,雲、貴、川和廣東、江西等地的大批客商常年來往於百色山城,或幹脆定居在這裏。百色“笑迎天下客”的胸襟與肚量,也是眾多客商喜歡這裏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來的客商多了,便自然而然地要興建會館。於是,粵東會館、靈州會館、雲南會館、貴州會館、四川會館、江西會館等相繼建立起來了。由於粵商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粵語竟漸漸地成為山城百色的市井語言。粵東會館也是所有會館中規模最大、氣勢最雄偉的一座,建築麵積達兩千六百多平方米,是一個呈‘舊”字形的封閉式的獨立建築群。會館坐西朝東,前後有三大殿宇,兩側配以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廊房,庭院和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整個建築裝飾有許多人物、鳥獸、花草之類的壁畫或彩色雕塑,一派古色古香的格局與韻味。

粵東會館於清朝康熙年間建成後,就成為山城百色的標誌性建築,在來往於百色的各地商人中名聲很響。但真正讓粵東會館名揚天下的,則是一場紅色暴動。1929年12月1舊,百色起義的槍聲在山城響起,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宣告成立。當時,紅七軍軍部就設在粵東會館。從此,粵東會館就與紅七軍軍長張雲逸、政委鄧小平的名字連在了一起,與中國革命的曆史連在了一起,百色也成為革命聖地。

紅色遷徙

一幅珍貴的曆史照片,永遠定格著這樣一個鏡頭:在巍峨雄偉的關樓城牆的頂部,一麵紅旗迎風飄揚,十名紮著綁腿、手持衝鋒槍的解放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護衛在紅旗的兩旁。關樓城門上方,鐫刻著三個剛勁古樸的繁體字“鎮南陰”。

1949年12月11口,勢如破竹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把鮮豔的紅旗插上了位於祖國南大門的鎮南關。這一天,標誌著廣西全境的解放。

鎮南關位於中越邊境中方一側,曆史上曾叫雍雞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睦南關。1957年重修關樓時,經周恩來總理提議改名為友誼關,寓意中越兩國親如兄弟,友誼長存。鎮南關始建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是中國古代與山海關、紫荊關、居庸關、嘉峪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劍門關齊名的九大名關之一。

鎮南關扼守著憑祥市南麵的隘口,距中越邊境界碑隻有一公裏左右。兩旁高山聳峙,地勢險要,堅固的長牆上關樓巍峨,氣勢雄偉。以前,公路就從關樓城門通往越南。現在,新修建的高速公路通過左輔山隧道,一直通到邊境零公裏處。而巨龍般的鐵路,則從左輔山的一側穿越而過,與越南的鐵路連接。在越南軍民英勇抗擊法國、美國侵略者的戰爭年代,中國的援越物資曾源源不斷地從這裏運往越南。

鎮南關又是一座英雄名關。1885年3月,不可一世的法軍司令尼格裏率領一支兩千多人、武器精良的軍隊,從越南北上,強行人侵我國境內,並在鎮南關廢墟上立柱威脅:“尊重條約較以邊境保護國家更為安全,廣西的門戶已不複存在了。”氣焰十分囂張!年逾古稀的清軍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部迎敵。他也命人在邊關上立了一根木柱:“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當法軍發起進攻的時候,馮子材“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揮舞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率先衝人敵陣。中國軍民同仇敵汽,奮勇殺敵。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越南義軍也在越南境內配合作戰,襲擊法軍。鎮南關一戰,法軍死傷二百八十多人,法軍司令尼格裏重傷致死。法軍慘敗的消息傳到法國,引起法國朝野一片嘩然,侵略成性的茹費理內閣黯然倒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是中國清末期間唯一取得全勝的一場反侵略戰爭。1907年9月,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鎮南關起義,又為鎮南關輝煌的曆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1949年10月1日,中國的曆史已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進人了一個新的紀元。但在中國南方的廣西境內,仍盤踞著白崇禧指揮的二十萬苟延殘喘的國民黨軍隊。解放軍四十萬雄師以大迂回大包抄的超常動作,分三路快速挺進廣西。僅僅一個多月時間,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就土崩瓦解,除少數殘兵敗將逃到越南境內之外,共有十七萬餘人被殲滅,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落荒而逃。緊接著,解放軍和民兵又張開大網,對盤踞在廣西各地占山為王的土匪展開清剿,在曆時一年零七個月的拉網式清剿行動中,共消滅土匪近四十三萬人,取得了剿匪鬥爭的徹底勝利。廣西的曆史,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解放軍人桂之初,就以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兼作廣西軍區,下轄兩個軍共十個師,由後來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張雲逸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雲逸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傳奇將軍。解放軍人桂之前的二十年,他曾與鄧小平一起領導了著名的百色起義,然後轉戰南北,戰功赫赫。隨著解放軍人桂,他又重新踏上了廣西的土地,並成為首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和省人民政府主席。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數以萬計的解放軍官兵開始脫下軍裝,就地轉業,鑄劍為犁。隨後,又有大批北方幹部被陸續派到)“西工作。在轉業官兵和北方幹部中,除極少數人為少數民族外,絕大多數都是漢族。後來,人們都習慣把這些人通稱為“南下幹部”。如今許多分布在廣西各地工作和生活的北方人,他們的父輩都是解放初期的南下幹部。這些幹部年輕時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投身革命隊伍,南征北戰,出生人死。他們來到廣西後,就把根紮在了廣西的土地上,成為紅色移民。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促進邊疆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國家從大上海遷移了一大批工廠到廣西落戶。曾一度成為廣西骨幹企業的廣西民族印刷廠、南寧罐頭食品廠、南寧市糖果廠、南寧市橡膠廠、南寧市襯衣廠、南寧市鋼精廠、南寧市皮革廠等,都是從上海搬遷來的,職工們也隨廠來到了經濟落後、百廢待興的廣西。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派來了大批支邊的醫生、教師和科技人員。從繁華的大都市舉家來到南疆邊睡,無論從空間上還是心理上,跨度都是巨大的。但他們沒有怨言,沒有牢騷,也沒有討價還價。他們懷著赤誠與熱情,懷著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接受了國家的安排和派遣,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廣西的建設事業。在廣西的移民曆史上,這是一種新型的移民方式,一種平和的、有組織的集團式移民,一種伴隨著時代的激情並留下了鮮明時代烙印的遷徙行動。

改革開放以後,國運的昌盛又帶來了新的一輪人口大遷移。當廣西的許多人流向廣東、江浙等沿海地區“淘金”的時候,也有大批知識精英、商界人士、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和無數的打工者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來到廣西,來到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敏銳而審慎地尋找著自己的發展機會和安身立命之所。

進人21世紀,幸運的廣西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曆史性的發展機遇:西部大開發,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大泥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永久在南寧舉辦,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珠三角經濟圈的迅速崛起等等。多重曆史機遇的降臨,為廣西帶來了春潮湧動、千帆競發的喜人景象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桂大地又如磁鐵般吸引著人們從四麵八方湧來,形成新的巨大的移民潮。可以預見,已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漢人人桂的遷徙活動,還會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