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的祝福

遍地是神靈

一個岩洞,一塊石頭,一棵古老的榕樹,都可以成為焚香祭拜的場所。祭品不在乎多少,需要表達的隻是一份心意與虔誠。

漢人認為,神靈遍布和依附於世間萬物,人的生老病死、興衰禍福,都由冥冥之中的神靈主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由上天所賜;洪澇早災,山崩地陷,亦因神靈惱怒所致。因而,人們敬畏天地,敬畏所有的神靈。 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湖泊、花草樹木等,都會受到祭拜;華夏始祖、氏族先人、英雄人物、民族功臣等,也會被當做神靈來供奉。在漢人的心目中,遍地都是神靈。是神靈,就不可得罪。趕好歸來,經過社王寄居的榕樹,不必化紙燒香,隻要放上幾塊餅幹,幾顆糖果,或插上一把帶樹葉的枝條,就算禮到了,社王就會保佑你平安回家,走路不會踢傷腳趾,不會摔到路邊的水溝裏。供奉神靈的地方,誰也不敢輕易冒犯。

有的神抵,有固定的祭拜日子,這些日子或是誕辰日,或是忌日,或是特殊的紀念日。如農曆正月初五拜財神,正月初九拜玉皇大帝,二月初二拜土地公和社王,二月十二拜城煌,二月十九拜觀音,三月二十三拜媽祖,四月初八拜佛祖和牛王,五月初五拜屈原,五月十二拜關帝,六月初六拜田頭公,六月三十拜雷神,七月初七拜牛郎織女,八月十五拜月神,九月初九拜壽星,九月三十拜藥師佛,十一月十七拜阿彌陀佛,十二月二十三拜灶王。

大多數神抵,並無固定的祭拜日子,有了事才臨時求拜,“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眾神之中,觀音菩薩最受崇敬,求的人也最多。求子嗣,求平安,求福氣,求升官,求發財,往往都會找到觀音菩薩。但觀音菩薩有潔癖,對食物也最為講究,凡被蒼蠅碰過或被灰塵汙染過的供品絕不食用。因此,準備供品的時候,絲毫不能馬虎,每一個環節都要保持幹淨。出門的時候,供品要用竹籃裝好,蓋上蓋子。供品擺到祭台後,還要小心看護,不能沽上灰塵,不能讓蒼蠅和其他蟲子靠近,否則觀音菩薩就會不高興。求子的女人最虔誠,高香巨燭,供品豐盛,立在菩薩麵前,雙目微閉,雙手合十, 口中念念有詞,跪拜時五體投地,反複多次,無比虔誠。一旁的僧人一邊念著經文,一邊緩慢而有節奏地敲著木魚,氣氛莊重而肅穆。來年得子,全家歡天喜地,會特地備上厚禮到廟裏還願,感謝觀音菩薩的大恩大德!

孩子初人學的時候也要拜神,拜的當然是孔聖人。有孔廟的地方,就由父母帶著孩子到孔廟祭拜。沒有孔廟,也沒有孔聖人畫像的,就用紙寫上孔聖人的名號,立在祖公堂裏,擺上祭品,焚香燒紙,求孔聖人保護孩子讀書聰明,好學上進。上學的第一天,天未亮就要起床。父母早就煮好糯米飯拌蔥給孩子吃。吃糯米飯表示讀書要有毅力,有耐心,有韌勁;“蔥”與“聰”同音,吃蔥當然就希望孩子腦袋聰明了。出門要早,不要讓放牛的人碰見,碰見了就會像牛一樣愚笨和勞碌,就讀不好書,一輩子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耕田種地。讀書,就是希望孩子有個好的前程,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衣錦還鄉。

村前有河流經過,雨季來了,河水漲了起來,出行不便,村裏人商議著,要修一座小橋。修小橋會驚動河神,於是,就要備三牲,備香燭,備紙錢,備酒水,到河邊告祭河神,請求河神原諒,保佑修橋成功,保佑全村人平順安寧。祭河神之前,是不能隨便動土的,動了土,惹惱了河神,不僅修橋橋會斷,還會給村裏人帶來災難。哪一天開始動工,還要選一個吉日,燃放鞭炮,驅魔鎮邪!

上山砍伐樹木,開荒種地,要祭拜山神。未經山神的許可,砍樹,會樹倒傷人,開荒,會顆粒無收。對土地、山嶺和樹木,人們始終懷著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許多地方古老的大樹.都會被當做神靈一樣保護起來,連一片樹葉也不能隨便去摘,周邊的土更不能隨便去動。

神靈是無處不在的。敬神,供品不一定很豐盛,但心意要虔誠,禮數要周到。當然,也不是所有神靈都很計較,土地爺就是一位寬厚隨和的神抵,人們高高興興過年時忘了上供品祭拜,他也不會生氣怪罪,仍然盡心盡意地期望人們能夠

“土中生白玉,地裏出黃金”。過去村頭的土地廟常有這樣一副對聯,很能表現出十她爺的寬厚與豁達:“隱,誰家放炮?哦,他人過年!”

過年,從臘月開始

一年到頭,人們都在田間裏勞作,從早忙到晚。到了臘月,天氣漸涼,該收獲的已經收獲,該收藏的也已收藏,該歇一歇了。但實際上,人們並沒有閑著,隻是從田間地頭轉到“內務”上就是了。

臘月的第一個節氣是大寒。大寒節一過,許多神靈已無需祭祀,都自動回天庭去了,讓人們放心地做一些過年的準備。女人們就忙著縫縫洗洗,清理家裏的壇壇罐罐,每天張羅著一日三餐。早晨起來,先到地裏淋菜。火筒菜、大白菜、蘿卜、香芹、蔥、蒜等,長得油亮嫩綠,都是準備著春節期間食用的。這些蔬菜,澆灌的都是農家肥,絕對是環保型的綠色食品。淋水澆肥之前,先拔下一兩棵,抖落泥土,在清澈的溪水裏洗幹淨,帶回家裏當天吃。淋完菜回來,太陽剛剛升起一丈來高,喝一碗清清爽爽的稀飯後,就開始喂雞喂鴨。雞鴨也是留著春節食用的。平時,雞鴨都是放養的,這時候都關在籠子裏,每天喂著顆粒飽滿的穀子,等到宰殺的時候,一個個又肥又嫩,黃澄澄的油塊可以裝滿一大碗。小孩子啃完一隻大雞腿或大鴨腿,就差不多半飽了。

男人們則忙著檢修屋麵,清理水溝。風吹雨打了一年,屋麵的瓦縫鬆開了,有的瓦片破了,需要修一修,換一換。堆積在屋麵上的枯枝敗葉,要做一次徹底的清掃。玻璃天窗也蒙上了灰塵,需要用水擦亮。房屋周邊和天井的排水溝淤塞著泥土和垃圾,清理起來很費力氣,很自然是男人們分內的活兒。有的房屋是在山坡的土崖邊上建造的,每逢下大雨,都會把土崖上的泥土衝刷到水溝裏, 日積月累,溝底已是一層厚厚的泥土,清理起來既費時又費力,要把土一鏟一鏟地裝到泥箕裏,挑到村頭去堆放;土崖上風化的浮土也要削掉,防止一下雨又衝刷下來。有時候,光是清理水溝,就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平時,若不是堵塞嚴重,一般是不做大的清理的,也不能隨便動土,原因是怕驚擾了神靈,被神靈責怪,給家庭帶來災難。

到了臘月二十三,就該送灶君了。灶君也叫灶王、灶公,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間來的使者,專司各家飲食,監察人間善惡是非。每到臘月二十三,灶君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察報他看到的一切。因此,誰也不敢怠慢灶君。這一天,也叫小年夜或灶君日,家家戶戶都要備好葷素搭配的供品和酒水,點上香燭,請灶君美美地吃上一餐,而且糖品是不能少的。據說灶君喜歡甜食,吃了甜食,就如同接受了賄賂,上到天庭後,就會在玉皇大帝麵前為進駐的家庭多美言幾句,甚至“隱惡揚善”,報喜不報憂。當然,也祈盼灶君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

送走灶君後,才能清掃廚房。過去,農村大多燒柴火,煙熏火烤,煙囪、屋頂、牆壁都積了一層厚厚的煙灰。清掃時,把能挪動的東西都搬到室外,不能挪動的就用簸箕、報紙或茅草嚴嚴實實地蓋住。然後包上頭巾,戴上口罩,用一把接上竹竿的長長的掃帚,從上到下,裏裏外外地把煙灰、蜘蛛網打掃幹淨。打掃下來的煙灰,可用來漚製肥料。打掃完廚房,整個人都變成“黑人”了,隻看到兩隻眼睛在轉動。家具在這個時候也會被徹底地擦洗一遍。除夕夜,當灶君又從天庭回到人間的時候,廚房已變得幹幹淨淨,灶君的牌位和香爐也已煥然一新,有的人家還在兩側貼上“上天呈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對聯,灶君看見了,心裏大概也會很高興的,主人家心裏也會感到坦然和欣慰。

緊張地忙完這一切,除夕已近,家家戶戶開始備辦年貨,做年糕,包粽子,炸核把,烤烘餅,過年的氣氛也隨之濃厚起來了。

除夕

臘月的日子輕鬆而充實,一天天快樂地忙碌著,轉眼便到了除夕。

房屋打掃幹淨了,環境衛生搞好了,該備辦的年貨備齊了,一家人高高興興團聚在一起。除夕是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這一天人們並沒有閑下來,家家戶戶都為過年而快樂地忙碌著。

吃過早飯,就忙著貼對聯,貼門神,貼年畫,並開始殺雞,殺鴨,買回新鮮的河魚和豬肉,準備年夜飯。小孩子在一旁幫忙做些遞掇糊、端碗、洗菜之類簡單的活兒,或在村子裏快樂地蹦來跳去。中午過後,孩子們要用“太歲水”洗澡。“太歲水”是用抽子葉煮的水,有消毒除穢的功效,意思是祝願孩子們無病無災,健康成長。洗澡前,大人告訴小孩子,過年不洗澡,明年就會變成一頭牛。因此,小孩子都會很聽話很認真地擦洗身子,然後換上新衣服,清清爽爽地準備過年。

吃年夜飯之前,要先祭祖。漢人極看重自己的血脈和根源,他們信奉人之有祖,如樹之有根,水之有源。除夕,是尋根溯源、慎終追遠的節日。一家人齊齊來到莊嚴神聖的祖公堂,在祭台上擺滿豐盛的祭品,點燃線香、蠟燭,焚燒冥幣,敬請列祖列宗享用。在祖宗宴飲時,大人小孩都要麵對祖宗牌位,雙手合十行禮,請求祖宗保佑和賜福。行禮完畢,老年人會點上一支煙,給年輕人講述族人血脈傳承的曆史,講述祖宗艱辛創業和遷徙安居的故事,講述某一位先人值得炫耀的善舉與功德。有時候還會搬出族譜,詳詳細細地講述給年輕人聽,告誡年輕人不要忘了根本,不要數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