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公堂外麵,長長的鞭炮用竹篙挑起掛到樹上。列祖列宗宴飲快完的時候,大人說一聲“點炮”,小孩子就會拿著火柴,跑到挑著鞭炮的竹篙前把炮引點燃。長長的鞭炮串立刻就冒出火光,震天動地。這時候鄰村的鞭炮聲也傳了過來。方圓十幾裏的村莊,家家戶戶都在祭祀祖先,村村寨寨都在燃放鞭炮。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天際,整個大地都沉浸在喜慶熱烈的氣氛中。
祭祖之後,還要祭祀各路神靈:雷神、社王、土地爺、田頭公等等,祈願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牛欄、豬圈、雞舍等都要燒香拜祭,當然也是祈求瘟病遠離、六畜興旺之意。家有嬰兒的,還要拜祭床頭神和觀音娘娘。
祭祀完列祖列宗和各路神靈之後,太陽也快下山了。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享用豐盛的年夜飯。男人女人,不管平時能不能喝酒,都要滿上一杯,圖的是個團圓和喜慶。小孩子不能喝酒,就喝湯,喝飲料,手上抓著個大雞腿,用力撕咬著,咀嚼著,滿嘴流油。老人家牙不好,年輕人會把雞鴨的胸脯肉、蒸得香噴噴的扣肉夾到老人家的碗裏。尊老愛幼,其樂融融。村裏有孤寡老人,也會被請到家裏來一起吃年夜飯,享受著闔家團圓的溫馨快樂,絕不會受到冷落。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這些孤寡老人都會被輪流請到家裏,同吃同樂!
吃過年夜飯,水缸要灌滿水,米缸要裝滿米,廚房要準備好足夠的柴火,既是過年的需要,也是表示來年生活富足美滿。
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在燃得旺旺的火堆旁煮著一壺茶,盤子裏裝著茶點、水果之類。老人們開始守歲,孩子們盡情地玩耍。有了電視機後,守歲的方式改變了,吃過年夜飯後,一家人就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春節文藝晚會,一邊愉快地聊天。午夜之前,無論大人小孩,都不會有人上床睡覺,都在等待著新年的到來。零點鍾聲響起,年輕人不約而同地走出屋外,幾乎同一時間燃放鞭炮迎春接福。在寧靜的夜空,鞭炮聲格外響亮。五彩繽紛的煙花又一次集中地在天空中綻放。女人們則挑起水桶,悄悄地來到河邊、井旁,把滿滿的一擔“新年水”挑回家來,象征著接福進門,期盼著新的一年美美滿滿。
除夕之夜,是一個喜慶熱烈的不眠之夜!
大年初一,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而親切的笑意,見了麵,互相拜個年,送上一句美好的祝福。孩子們最高興,嘴巴也最甜,因為一大清早,大人們會給他們發壓歲錢,也叫紅包。這些錢,他們可以自由支配,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大人一般都不會過多地限製和幹涉。
漢人過年也有許多講究和禁忌。有的地方,女婿是不能到嶽父家過年的,除夕夜,女兒可以住在父母家裏,女婿卻不能留在嶽父家裏住。因為,女婿雖是“半子”,但也是半個“外人”,每每這時,夫妻倆就隻好“兩地分居”了。初一是新年之初,是素食日,不殺牲,不飲酒,不吃葷食。這一天也不能掃地,怕把財氣和好運掃走。最忌諱的是打破碗碟,因此吃飯洗碗都要特別小自,萬一失手打破了,老人會說一些消災避禍的吉利話。初三是送窮日,家家戶戶都要把積壓了幾天的垃圾清掃幹淨,把“窮鬼”送走;這一天也不串門賀歲,不走親戚,不歡迎別人來到家裏,怕
“窮鬼”跟進家門。初二和初四以後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女婿一般都在初二帶著老婆和孩子回娘家看望嶽父母。若是新婚的女婿前來賀歲,嶽丈家還要備辦“年酒”宴請女兒女婿和親朋好友。
漢人過大年,實際上從臘月二十三日“小年夜”就開始了,直到新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才結束。
節 日 祭
漢人愛過節,從年頭到年尾有許多傳統節日。人們認為,有節就必有神靈同在,有神靈就必有祭祀。節日,是人間與神靈世界的對接與溝通;祭祀,是人與神麵對麵的會晤與交流。俗世的人活得艱難,活得窘迫,總得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托與心靈的安慰,總祈望著冥冥之中有神靈的相助與保佑,使自己的日子慢慢地好轉起來。富有的人,祈望的是平安、福氣與錦上添花。節日,也是常年勞作的一種短暫的間歇與休息,是讓忙於生計的一家人得以放鬆心情,好好坐下來吃一頓豐盛的團聚飯。沒有節日,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枯寂與乏味。
元宵節過了元宵,年就算過完了,新的一年又將開始忙碌。鬧一鬧元宵,也就成了一種習俗。祭祖、祭四方神靈的儀式是不能少的。吃一碗薑糖水煮的湯圓,既可祛風寒,又寓意著圓圓滿滿。年前添丁的人家,要製作一個花燈掛到祖公堂上,向列祖列宗報喜,請求列祖列宗保佑祝福,還要備辦酒席,請親朋好友前來同飲同樂,名為“燈酒”。也有添丁的人家各抱一隻大公雞湊在一起辦燈酒慶賀的,席間說一些“快高快大,將來升官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場麵喜慶而熱鬧。有的地方在元宵之夜,有“偷青”的習俗。青年男女悄悄地潛入別人家的菜地,摘一些菜心、菜花、蔥蒜之類的青菜作彩頭,希望盡快找到意中人。菜地的主人或別人看見了,隻是會心一笑,不會製止也不會責怪。
清明節 這一天,是緬懷先人、集體祭祖的日子。有的地方,逝去的先人集中安葬在宗族墓地,祭掃時很方便。有的地方,每一位逝去的先人都要單獨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安葬,修建一個獨立的墳墓,而且地點分散,每次掃墓都要翻山越嶺,用上整整一天才能完成祭拜。南流江中下遊的漢人也把掃墓叫拜山。拜山時要帶上線香、紙錢、糯米飯和整隻煮熟的雞作祭品。每到一處墓地,點香,燒紙,擺上供品後,要用鋤頭、鐵鍬除去墓地的雜草,疏通排水溝,給墳頭培上新土。拜山的人心情是輕鬆的,隻有懷念,沒有悲傷。許多墳墓隻是一個土堆,沒有墓碑,沒有名字,但大人們會告訴小孩:這是一口什麼樣的風水寶地,安葬的是誰,有些什麼樣的功德和事跡。等孩子長成了大人,又會以同樣的方式告訴下一代,從而代代相傳下去。在外地讀書或工作的親人,隻要有時間,都會在清明節這一天或前後趕回來祭祀自己的祖先。
端午節
五月初五,新禾初熟,豐收在望,家家戶戶懷著喜悅之情,嚐新米,祭神靈,祈祝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夏天氣漸熱,易受邪氣侵擾,人們就采回營蒲和艾枝,懸掛在家門口。曹蒲葉似利劍,艾枝異香撲鼻,據說能辟邪祛病。用營蒲、雄黃粉和白酒釀製的雄黃酒有驅蛇避蟲之效,因而人們喜歡在端午節這一天飲用雄黃酒,“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的額頭和手腳上,噴灑在屋內的地麵上,也可除菌消毒。居住在山區的人們,端午節這一天,愛光著膀子到溪澗裏戲水浴身,洗去汙垢和晦氣,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清涼與愜意。臨近大江大湖,村與村之間就進行龍舟競賽,村中男女老少齊聚在岸邊,為本村的龍舟隊呐喊助威。助威呐喊的聲浪與劃船的鼓聲、號子聲響成一片,場麵熱烈壯觀。贏得冠軍的龍舟隊,會被村裏人當成英雄般崇敬,小夥子也會受到姑娘們的青睞。
中元節 這是一個專為鬼神設立的節日,也叫鬼節。節前幾天,人們就用彩色紙張剪製成各種衣服、鞋帽、箱櫃、房屋和金銀元寶,祭祀時焚化給陰間的先人使用。祭祀在農曆七月十四日的午後進行,這時太陽高照,天空明亮,便於先人的靈魂認路回家。祭品用鴨而不用雞,因為雞的嘴巴尖利,容易啄壞敬奉給先人的衣物財寶。有的地方,還要用竹笛吹奏淒涼的曲調,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呼喚祖先回家過節。祭完先人,要祭三官大帝。三官者,天官、地官、水官是也。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是掌管人間禍福的神靈,不可不敬。有的地方,除了祭祖,祭三官大帝,還煮上一大盆豬紅粥,端到村外潑灑,同時焚香燒紙,讓那些
“無主孤魂”和“四方野鬼”享用,並告誡他們吃好之後,要安分守己,不要出來騷擾和驚嚇村裏的人。中元節,是一個充滿了親情與愛心的人神同樂的節日。
中秋節 中秋是傳統大節日。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家家團聚,人人賞月。在屋外的空地裏,陽台上,擺上供桌,以月餅、西瓜、水果為供品,拜祭月神, 口中唱道:“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舊時窮苦人家無錢購買月餅,就用芋頭、瓜豆來供奉月亮,久而成俗,現在有的地方還保留著用芋頭供月的習慣。祭月之後,一家人邊吃月餅,邊賞明月。老人興致高,會給孩子們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砍桂樹之類的傳說故事,孩子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姑娘們拜月時卻另有一番心思,她們對著天上的一輪明月,心中默默許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愛情美滿,婚姻幸福。喜慶的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