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放鞭炮,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種傳統習俗。早在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就在《元日》詩中描繪了過年燃放鞭炮的喜慶景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廣西的沿海地區,燃放鞭炮的習俗根深蒂固,即使許多大城市發布規定“禁放”、“限放”,在這裏卻沒受到絲毫影響。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放鞭炮,少則數千頭至數萬頭,多則幾十萬頭甚至上百萬頭。白天,鞭炮聲此起彼伏,密集時響聲震天動地。夜晚,天空中禮花綻放,閃耀著繽紛絢麗的色彩。
放鞭炮,點煙花,圖的是喜慶熱烈,紅紅火火,大吉大利!在熱烈的鞭炮聲中,商家祈求生意興隆,財源滾滾;農民企盼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官員希望不斷升遷,平步青雲;學生期待學業有成,前程似錦。或者說,燃放鞭炮,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與憧憬。除了過年,但凡婚喪嫁娶,祭祀掃墓,建房修橋,工程莫基,展會剪彩等等,都要放鞭炮助興或驅邪。因此,燃放鞭炮,已成為百姓眾生心底裏一種割舍不了、揮之不去的精神情結,一種與運氣連在一起的深入骨髓的傳統習俗。
有一組數字,足見沿海地區燃放鞭炮的盛況。2006年大年初一,北海市環衛處共清運了一千一百多噸垃圾,其中鞭炮紙屑就有七百多噸,人均約一點五公斤。這些鞭炮紙屑都是除夕晚上到初一淩晨期間燃放的。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燃放的鞭炮紙屑也有兩百噸之多。開年上班,每個單位都要燃放鞭炮,圖個吉利,人們也懷著討“好彩頭”的心情,踏著象征金銀滿地的厚厚的紅紙屑,喜氣洋洋地走進單位的大門,開始新一年的工作。
沿海地區各市縣燃放鞭炮的習俗,也與這裏盛產煙花爆竹的悠久曆史有關。清朝初期,合浦就有了製作爆竹的作坊。到了民國時期,僅合浦縣廉州鎮生產、經營爆竹的作坊就有五十多家,年產量達兩萬多箱。20世紀90年代以後,合浦縣生產煙花爆竹的企業多達數十家,年產量近百萬箱,產品遠銷北美、西歐、 日本、韓國、東南亞、港澳台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聞名的煙花爆竹產地。經過不斷研發創新,煙花品種已發展到六百多個。各種煙花造型獨特,新穎美觀,燃放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大型慶典活動,還可按要求設計煙花綻放的圖案,一些大型煙花,射向天空時可高達兩百多米,響聲如同震雷,山搖地動。美麗的煙花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童心未泯的大人也喜歡,每有盛大的焰火晚會,總是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煙花爆竹與南珠並稱為合浦縣的兩大名產,是合浦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出口產品之一。生產煙花爆竹的悠久曆史,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當地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
在廣西的其他地區,過年燃放鞭炮的風氣也十分盛行。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與當地的習俗結合起來,別具異趣。漢人聚居的賓陽有一個獨特的節日―“炮龍節”。每到農曆正月十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派出一名精壯男子,聚餐喝酒。痛飲之後,一群掛著紅綢帶、上身赤裸的青壯年漢子,在夜色中舞著一條白須老龍來到廟前舉行開光儀式。龍的眼睛事先用紅布蒙住,燒香拜祭之後,就用雞血為炮龍點睛,揭開紅布,白須老龍就隨著鼓點狂舞起來,頃刻間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各條街道蓄勢待發的炮龍聽到廟裏傳來的鞭炮聲後,就如聽到號令,也同時舞動起來,整座縣城頓時煙塵滾滾,到處都是電光火炮。舞龍時,由龍牌和鑼鼓開道,沿著街道舞動前進。每條炮龍前,都有一人手拿著火把,肩挎一個裝有火藥的竹簍,不時抓一把火藥向上一拋,火把往上一舉,頓時一團大火衝天而起,瞬間照亮了夜空,孩子們也跟著歡呼雀躍。炮助龍興,龍憑炮威。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要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迎接炮龍,鞭炮放得越多越有福氣,同時把一串串點燃的小鞭炮拋到龍的身上,名為“炸龍”。有年輕人和小孩跟著炮龍走,不停地拋鞭炮炸龍,龍走到哪裏就炸到哪裏。在硝煙彌漫、火花飛濺的鞭炮聲中,炮龍上下翻騰,虎虎生威。街道兩旁人群摩肩接踵,氣氛狂歡熱烈!赤膊的舞龍勇士,任憑鞭炮爆灼,不避不躲,一個個都似金剛不壞之身。他們相信,若被燒傷了,就預示著一年都會有好運降臨。
炮龍節上,因燃放的鞭炮非常多,炮龍舞完一條街,往往需要持續一個通宵。對舞龍者來說,不僅要有堅強的意誌和勇敢的精神,更需要強壯的體魄和持久的耐力,雖可輪換,但體力的消耗非常人所能承受。舞龍結束後,一條布龍已被鞭炮炸得千瘡百孔,麵目全非,隻剩下一副骨架,而這正是人們所希望的,因為他們認為布龍燒得越爛,就會越吉利。含在炮龍口中的龍珠,是炮龍的珍寶,人人都希望得到,但隻有提前重金訂購,才有可能據為己有。購得龍珠的人不僅有福氣,更主要的是希望得“龍子”。剩下的龍架,要用火燒掉,意為送龍歸天。炮龍節是神龍降臨人間、賜福百姓的節日,是人神共舞、萬民狂歡的日子。
在中國的舞龍文化中,賓陽的炮龍節堪稱一絕,也被稱為賓陽的“狂歡節”。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外地人從四麵八方湧到賓陽,參加一年一度的節日狂歡!
檳榔請柬
在現代都市的禮品商店裏,各種製作精美的請柬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無論是舉辦慶典還是年輕人舉行婚禮,都可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請柬。如果你想讓請柬更具個性和紀念意義,還可請商家專門設計製作。而在廣西的許多地方,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沿襲已久的用檳榔作請柬的習俗。
檳榔是一種高大喬木的果子,曬幹後肉質堅韌,色澤暗紅,放到口中慢慢咀嚼,味道甘香悠長,若配以萎葉石灰一起咀嚼,更是香氣四溢。檳榔有提神解毒的功效,但吃多了容易醉人,就像酒能醉人一樣,蘇東坡就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詩句。嚼檳榔成了習慣,還會上癮,一日不得嚼食,就會渾身不舒坦。檳榔有色素,每日嚼食,牙齒和嘴唇會慢慢地變黑,久而久之,兩愕還會變得僵硬起來,嚴重者需戒癮求醫。因此,檳榔雖好,卻不宜多吃。
為什麼要用檳榔作請柬?沒有人作出過確切的解釋,但從廣西各地的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這種習俗形成的一些緣由。據傳說,古時候有兄弟倆,父母早亡,因為家境貧寒,隻好賣身為奴。後來,弟弟在他鄉被人收養,長大後招為上門女婿。弟弟不忘窮困的哥哥,擇定完婚吉日後,便派人去請哥哥來赴喜宴。但因路途遙遠,走的又是瘴氣彌漫的山區小路,哥哥在半路上不幸中瘴氣而亡。弟弟聽說後,捶胸頓足地哭道:“都怪我,沒有讓人帶上檳榔,有了檳榔,哥哥就不會中瘴氣了。是我害死了哥哥啊!”悔恨交加的弟弟帶上檳榔,來到哥哥病亡的地方,用檳榔祭奠哥哥的亡靈,哭倒在哥哥的墳前。哥哥托夢給弟弟說:“我命賤福淺,死不足惜,可惜的是不能親自去祝賀弟弟成婚!今後請人參加紅白喜事,一定要記得先送上檳榔,免得後人又像我這樣死在半路上。”從那以後,人們凡請人慶吊,都以檳榔為請柬,尤其是婚慶,沒有檳榔,被請的人就不會赴宴。這是流傳在桂中一帶的民間傳說。廣西炎熱多雨,瘴氣濃重,曆代視為瘴病之鄉。人們相信,檳榔能消瘴避毒,因此,用檳榔作請柬,是一種很鄭重的禮儀,表示對客人健康安全的關心和禮節的隆重。
南部沿海地區則流傳著另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對雙胞胎兄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兄弟倆自小一起長大,手足情深。後來,哥哥娶了鄰村一位善良美貌的姑娘為妻,兩口子十分恩愛。嫂子進門後,每天在家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哥哥和弟弟每天都起早貪黑到田裏勞動。為了避免認錯人,兄弟倆有一個默契,回家時都是哥哥先回,弟弟稍後才回。一天傍晚弟弟有事先回來,因天色朦朧,嫂子以為是丈夫,就跨出門口來親熱地抱住了他,突然發現是抱錯了弟弟,頓時羞魄得無地自容,跑回房間埋頭痛哭。弟弟也非常羞愧和難過,覺得對不起哥哥和嫂子,就跑到一條很寬的河邊哭了起來。月亮爬上來了,河水泛著粼粼波光。弟弟的淚水把腳下的草地滲透了,漸漸地,哭聲嘶啞的弟弟變成了一尊石灰石。哥哥回到家,看見妻子在哭,又不見弟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當了解原委後,就飛快地跑出去尋找弟弟。找了很久,他也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來到了河邊。當看見弟弟已變成一尊石灰石後,哥哥傷心欲絕,抱著弟弟大哭不止,慢慢地,哥哥也緊挨著石灰石變成了一棵高大的檳榔樹。家裏的嫂子等到下半夜,不見弟弟回家,也不見丈夫回家,又慌又急,就借著月光出門去尋找。天蒙蒙亮的時候,她跌跌撞撞地來到河邊。她看見弟弟變成了石灰石,就站在檳榔樹旁,望著滔滔河水悲傷地痛哭,淚水哭幹了,眼睛流出了血,不知過了多久,她也變成了一棵萎葉藤。後來,人們嚼食檳榔時都愛包上簍葉,沾著石灰來吃,據說味道特別好。舉辦婚禮時,用檳榔作請柬,表示新人的愛情忠貞不渝,永遠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