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親當日,賀喜的親朋好友來了,吹鼓手也請來了。門口上張貼著

“喜有笙歌迎淑女,愧無佳酒宴嘉賓”之類的對聯,更增添了喜慶的氣氛。一切準備妥當,迎親隊伍就簇擁著大花轎往女家迎接新娘。花轎門前掛有紅綢巾、圓鏡、剪刀、曆書、銅錢等物品,意為避邪趨吉,也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一路上敲鑼打鼓,喚呐高奏,熱鬧非凡,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到達女家後,由一位命好的“扶新婆”攙扶著新娘從內房來到正廳,哭拜著辭別祖先,辭別父母,辭別各位長輩鄉親。另一位被稱為“媒香”的老婦人,則把紙花、稻穀撒到新娘頭上,祝福新娘婚後像稻穀一樣早生早育。在媒香祝福新娘的時候,鼓樂聲、鞭炮聲和哭嫁聲交集在一起,響成一片。全村男女老少站在村頭, 目送抬著新娘的花轎向村外移動。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如果新郎親往迎親,就由新郎在前頭引路,新娘的花轎緊隨其後,然後依次是媒人、扶新婆、媒香、伴郎、伴娘、送親姐妹、鼓樂隊、抬嫁妝的腳夫,如有牛羊陪嫁,就尾隨在迎親隊伍的最後。途中遇有寺廟、祠堂,要繞道而行,因為這些地方都是莊嚴肅穆之地,不允許喧鬧聲的驚擾。途經村莊或燈鎮時,則要燃放鞭炮,吹奏鼓樂,宣告迎親喜事。途中一般是不能停留休息的,如果路途較遠,要經過媒人的同意,才能夠停下來休息片刻,但新娘要一直待在轎裏,不能出轎門。因此,轎夫都是一些身強力壯的大漢,而且肩上都會搭一條擦汗的毛巾。

喜轎到達男家,又是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扶新婆點燃草把,繞轎三圈,驅趕邪氣,然後掀開門簾,扶著新娘出轎。新娘走出轎門,戴著大紅花的新郎便走上前去,輕輕揭開新娘的紅頭帕,等候在一旁的女人和孩子們便爭睹新娘的芳容。在司儀的引導和指揮下,新郎新娘一起跪拜天地,跪拜祖先,跪拜父母,最後是夫妻對拜。跪拜的時候,族中長老點燃龍鳳喜燭, 口念祝詞:“點燭之光,新人上堂,連生貴子,五世其昌!”進人洞房後,扶新婆用針線把新郎新娘的衣襟象征性地縫在一起,表示天長地久,永不分離;也有讓新郎新娘各嚐一口米飯,或喝交杯酒的,表示夫妻恩愛,同舟共濟。

新郎新娘拜堂時,筵席已擺好,酒菜已上桌,儀式一結束,賓客們紛紛人座,開始舉杯暢飲。稍後,新郎新娘逐桌敬酒,接受親朋好友的祝福。吃飽喝足,年輕人就一擁而人,大鬧洞房,想出各種招數“捉弄”新郎新娘,直至深夜方休。

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天剛亮就要起床。洗漱完畢,便用茶托端著茶水,一一向父母及族中長輩敬茶。長輩們都會誇讚新娘懂禮貌,有孝心,並說一些祝福的話,再放一個紅包在茶托上,以示大吉大利!婆婆還會把房門的鑰匙鄭重地交給兒媳婦,表示這個家就由她來打理和操持了。新娘接過鑰匙,深深地向婆婆行一個禮,感謝婆婆的信任與疼愛,表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請婆婆多多教導。

到了第三天,是回娘家的日子,也叫“回三朝”。新郎新娘要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敬嶽父嶽母,感謝父母大人的養育之恩。女婿要一一拜見女方家族中的長輩,並給小舅子小姨子發紅包作為見麵禮。在娘家的時候,女兒會找機會和母親單獨在一起,說些悄悄話,談談在婆家的見聞和感受,如果婆家人對女兒好,母親就會感到寬慰和放心。

回三朝後,隆重熱鬧的婚禮就宣告完成了。從此,一對新人就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娶個壯妹做媳婦

如果你初次來到廣西,有人向你介紹說:這兩口子,一個是漢族,一個是壯族,你可能會覺得好奇,但千萬不要感到費解和驚訝。在廣西,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是一種“原生態”。有的家庭,可能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爺爺是漢族,奶奶是壯族,父親可選擇爺爺的族屬,也可選擇奶奶的族屬,而母親又可能是苗族或侗族;到了兒子一輩,同樣可以根據父母的族屬來選擇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兒媳婦又可能是另一個民族。龍勝各族自治縣泅水鄉裏排村一侯姓家族四代同堂,有壯、苗、侗、瑤、漢五個民族,一家子過得和和睦睦,幸福快樂!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父母屬於不同的民族,子女可以自由選擇父親或母親的族屬。又因為少數民族在讀書、經濟救助、政治待遇等方麵享有特殊照顧,因此,如果父母有一方為少數民族的,許多人往往都選擇少數民族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因為你是少數民族而受到歧視,也沒有人因為你是漢族而受到排擠。

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在廣西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朝就出現了。秦始皇駕崩之後,天下紛爭,群雄並起,趙佗也占據嶺南三郡, 自立為“南越王”。但作為一個來自中原的華夏族人,要在壯族先民―越人占絕大多數的嶺南稱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此前,他奉秦始皇的命令率兵留下戍守,尚有強大的中央王朝作後盾,不必過於擔心越人的攻擊和反叛,但脫離中央王朝自立為王後,他的王位還能坐得穩嗎?趙佗心裏很清楚自己的處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趙佗便采取“和輯百越”的靈活策略。政治上,他請出越人首領和一些有威望的頭麵人物做高官,甚至委以垂相重任,借重越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進行統治。 日常生活中,他脫下漢人官袍,穿上越人的服裝,或披散著頭發,或挽著越人的椎髻,一副“蠻夷大長老”的模樣,越人們看著自然感到親切,相處日久,不知不覺地就把他當成了自己的頭領。與此同時,他引進中原的農耕技術,在越人中推廣中原文化,“稍以詩禮化其民”(黎蔚:《安南誌略》)。他還積極提倡華夏族人和當地的越人通婚,並帶頭從王室做起,公主下嫁給越人貴族的子弟,王室子弟則迎娶越人貴族的千金,因而形成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的利益關係。這種政治上的聯姻,在後來的中國曆史上也曾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著名的要數漢朝的“昭君出塞”和唐朝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鬆讚幹布了。

政治聯姻雖然帶有太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但卻打開了異族通婚的大門,對民間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政治聯姻不同的是,民間的異族通婚更富有人情味和人生的樂趣。在邊遠的地區,兩個村寨,隔河相望,這邊住著漢人,那邊住著壯人。漢人村子裏有男孩子長大了,父母就托媒人到河對岸去提親。幾經來回,女方的父母和族人同意了,就擇個吉日,熱熱鬧鬧地把姑娘迎進家門。無論嫁或娶,全村人都會主動幫忙張羅,齊聚一起喝喜酒,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氣氛。異族通婚,密切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為漢人創造了和諧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