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的城市裏,漢族和少數民族一起相處的機會更多,交往更加頻繁和密切,同學、同事、朋友、鄰居,都可能有少數民族,因此年輕人互相認識和相戀的機會也更多,通婚的現象更加普遍,“民族之家”比比皆是。

逢一做大壽

從五十歲開始,逢十做大壽,是許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廣西南部,漢人們卻不興逢十做壽,認為逢十是人生的一道坎,過了這道坎,生命又有了新的開始。因此,他們都是逢一做大壽,即在五十一歲、六十一歲、七十一歲、八十一歲的誕辰之日做壽。最隆重的是六十一歲生日。“人生求六十”。古人壽命短,能活到六十歲就是高壽了,因此又有了“六十甲子輪回頭”的說法。有時候你如果問一位老人的年齡,他會幽默地告訴你:今年八歲,意思就是六十八歲了。

做壽,既是對老人的祝福,又是兒女們對老人感恩的一種儀式。這一天,全家人團聚在一起,一切活動都以老人為中。女和孫輩們先是高高興興地環繞在壽星身旁,意思是為壽星“暖壽”,讓壽星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各方親朋好友也會帶著禮物、賀嶂等壽禮,登門祝賀。

做壽的高潮是擺壽宴。過去,壽宴都是在家裏擺,現在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也會到賓館酒樓擺上十桌八桌。宴席上,壽星笑容滿麵地端坐在主位,接受兒孫和賓客們的祝福。人們端著酒、茶水或飲料,一個接一個來到壽星麵前,祝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席間,喝長壽酒,吃長壽麵,喜氣滿堂,其樂融融!

宴飲之後,賓客們往往把“壽碗”、“壽杯”或“壽筷”帶回家,既是作紀念,也是圖吉利。越是高壽的人,帶回的壽物就越有福氣。

舉行二次的葬禮

在漢人們的觀念中,人來自土地,死後也要回歸土地。但他們認為不是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隨隨便便安葬的,一定要請當地有名望的“風水先生”,四處勘察,用羅盤反複校測,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作為死者的安息之所。有了這樣的安息之所,死者不僅能在陰間永享安寧與幸福,也會庇佑子孫後代福壽雙全。死者一旦人土,就不能隨便移動,移動就會破壞風水,就會給家族帶來災難。

在南流江中遊,曾流傳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座低矮的土山,狀如仰臥仙人,一戶人家的祖墳就葬在仙人的肚臍眼上。這是一方出奇人的風水寶地,但主人家並不知道。一天,皇帝派到全國各地巡查的國師路過這裏,發現了這口墳地,暗暗吃了一驚,深恐奇人出現後,會危及皇帝的統治。他打聽到墓主的後人就住在附近的村子裏,就上門表明身份,對這戶人家說:你們祖墳安葬的地方,是一具仰臥屍體的肚臍眼,若不遷走,子孫後代都不會得以善終,不是遭受橫禍,就是暴病而亡。因是國師的“金口玉言”,這戶人家深信不疑,叩謝國師的指點,恭請國師幫忙選擇“吉地”,並擇“吉日”遷墳。吉日午後,在國師的陪同下,主人家帶上香燭、紙錢、鞭炮等,請村裏人幫忙遷移。但奇怪的是,看似鬆軟的土質,卻非常難挖。眾人輪流著一連挖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把墳墓挖開,露出棺木。準備起棺時,卻發現棺材被巨大的紅色樹根層層纏繞,而且怎麼砍也砍不斷。惡毒的國師又指點說,要用狗血噴灑才能砍開樹根。果然,狗血一噴,樹根就齊刷刷地斷開了。國師探頭去看,突然一股威力巨大的氣流衝天而起,把國師手中的油紙傘衝得無影無蹤,國師驚嚇得跌坐地上。打開棺蓋一看,已埋葬數年的屍體完好無損,麵色如生。事後,這戶人家才知道上了國師的當,恨得咬牙切齒,但追悔已經來不及了。國師也早已逃回京城邀功請賞去了。

這則傳說說明,選擇好一口墳地,對死者及其族人有多麼重要。遷墳移屍,驚擾亡靈,更是大忌!然而,桂東、桂北一帶的部分漢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奉行的是撿骨葬,也叫二次葬。這原是壯族的葬俗,後來也變成一部分漢人的葬俗了。追根溯源,這些地方的漢人,或者其祖先本來就是壯族人,後來被漢人同化了,但撿骨葬的習俗仍保留了下來;或者長期與壯族雜居,受到當地壯族人葬製的影響,久而久之,就在部分漢人中形成了撿骨葬的習俗。

撿骨葬分為寄土、撿骨和埋骨三個階段進行。

首先是寄土。事先請“風水先生”選好吉地,人死後,用薄棺抬到吉地安葬。隨葬品一般都比較簡單,死者身上穿著三四套單衣,腳上穿一雙新布鞋,如果祖父母或父母還健在,還要在布鞋上再套上一雙草鞋。死者口中放進一枚銀圓或銅圓,意為“含金”。若是男性,再放一把折扇。棺材埋得也不深,以便日後開挖撿骨。出殯時有親朋好友前來吊喪,孝子披麻戴孝,設道場超度亡靈等。

其次是撿骨。寄土時間按單數計算,滿三年或五年後,就打開棺蓋撿骨。撿骨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請“風水先生”擇定吉日後,由親屬和親戚在墳前點上香燭、擺上供品祭拜,告知死者要歸葬祖墓了。祭拜後,就挖開墳墓,打開棺蓋。如果屍體已經腐朽,就由村中請來的有經驗的老者細心撿拾骨殖,除去雜質,擦拭幹淨,放到竹筐中,或用布料包裹。若屍體還沒有完全腐朽,表明這是養屍之地,是寶地,就重新蓋上棺蓋,回上土,等到屍肉全朽了再來撿骨。

最後是埋骨。撿骨後,要手持一住或一束點燃的香為引導,請亡靈一同前往家族墓地。中途若遇河流,背骨殖的子女親屬要輕聲呼喚亡靈一同過渡。到了家族墓地,由老者按坐姿把骨殖依次安放在陶罐內。裝骨殖的陶罐叫金壇。金壇內不放任何隨葬品,也不能有任何金屬物,隻灑上一些朱砂。死者生前鑲有金牙的,要拔掉,初葬時含在死者口中的銀圓或銅圓也要取出來留作紀念。壇蓋的內側用毛筆寫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等。把金壇放進墓穴,培土築成墳頭,埋骨的儀式就完成了。如果沒有家族墓地,就單獨擇地安葬。至此,人的一生才算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有了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