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浦、北海一帶,有一道家常菜叫“雞屎菜炒紅螺”。名稱不太好聽,但清淡可口,風味獨特,不僅當地人愛吃,外地人也愛吃。那些以農家菜招徠顧客的路邊大排檔,常以這道菜作為招牌菜。雞屎菜實際上是用蘿卜苗醃製而成的,配上紅螺、辣椒一炒,清香微辣,鮮美開胃。泥丁炒韭黃、香煎魷魚筒、香煎沙鑽魚、黃欖炯魚等,都是又普通又好吃的家常菜。
沿海地區的人家一年四季都喜歡吃粥,尤其愛吃鹹魚送三滾粥。鹹魚酥香脆黃,三滾粥清爽可口,夏日酷暑,又充饑又解渴,吃得肚子脹了還想吃。“鹹魚送粥,脹死六叔”。煮三滾粥要掌握好火候,三滾之後,米剛熟過心,就用大碗裝出來冷卻,米是米水是水,不稠不豁,十分清爽,隻看著就會食欲大增。
鹹蝦也是飯桌上常備的一道小菜。醃製鹹蝦的方法很簡單:把活蹦亂跳的小蝦仔放到陶罐或玻璃瓶裏,拌上適量的鹽,把瓶蓋擰緊,幾天後就可以食用,而且存放一年半載也不會變壞。平時來不及做菜,挑出點鹹蝦送飯,就可以對付一餐。用來醃製的蝦不能太大個,越小個越好吃。
喜歡喝酒的人,挑選個頭大的海蝦泡上一壇蝦酒,早晚飲用,可舒筋活胳,補腎壯陽。以前,蝦酒都是家裏自泡自飲,現在許多海鮮酒樓都浸泡有蝦酒,客人也常常點蝦酒來喝。三杯蝦酒下肚,渾身血氣上湧,精神抖擻,虎虎生威!常言道:男蝦女蟹。男人吃蝦,女人吃蟹,可強身健體,令人精力旺盛。
在沿海人家的飯桌上,還有一樣東西不能少:沙蟹汁。就像山西人少不了老陳醋一樣。沙蟹是一種海邊沙灘上的小蟹,個頭隻有筷子頭般大小,退潮時遍布沙灘。但這種小東西非常機敏靈活,奔跑的速度很快,稍有響動,就迅速鑽進小沙洞裏。退潮時,你可以在沙灘上看到密密麻麻一大片沙蟹,但隻要有人走近,影子一閃,就全都不見了,快得像一陣風。因此捕捉小沙蟹就很需要技巧和經驗了。把小沙蟹搗爛,拌鹽,就成了沙蟹汁,可用來當作料或送飯。但並不是人人都喜歡沙蟹汁腥中帶苦的味道,就像吃榴蓮,有人食之如嚐仙果,有人卻覺得臭不可聞。就愛一鍋湯
廣東、廣西同處嶺南,古稱粵東、粵西,合稱兩粵;或稱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合稱兩廣。由於地理環境相近,兩廣漢人的飲食習慣也基本相同,都喜歡喝粥,喜歡吃米粉,喜歡吃白切雞,喜歡吃生猛海鮮,喜歡喝湯,喜歡喝米酒等等。
兩廣人常說:無雞不成宴。逢年過節必有雞,宴請客人也必有雞,意為大吉(雞)大利、機(雞)不可失。還應加上一句:無湯不成宴。宴席開始時必先喝湯,喝完湯才正式舉杯。為何要先喝湯,回答是:習慣。也有人開玩笑說:兩廣人精明,讓客人喝完一大碗湯,就已吃個半飽,再也吃不下多少菜了。其實,兩廣人都非常講究一鍋靚湯,湯裏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還要精心熬製,有的甚至要熬上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因此,一鍋靚湯的價格,往往比整桌飯菜還要貴;一桌宴席的檔次,也往往由一鍋湯來決定。從健康的角度看,吃飯先喝湯也自有科學道理:先喝易於吸收的湯,墊墊底,讓胃準備一下,再喝酒就不容易醉,吃下大魚大肉也更容易消化,不至於肚子發脹。
兩廣人喜歡喝湯,也與炎熱的氣候有關。天氣炎熱,出汗多,體力消耗大,喝營養豐富的湯,既可解渴,又可迅速轉化為體能,就像夏天喝涼粥既可解渴又能充饑一樣。因而喝湯就有了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力,上一碗湯,也就成了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第一道“菜”。有人對湯的喜愛,甚至到了每日不可缺少的地步,“寧可天天素食,不可一日無湯”。
因為對湯情有獨鍾,廣西人就在做湯上費盡了心思,也下足了功夫,並先後創造了兩項世界之最。2002年,在第四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第三屆廣西旅遊美食節期間,南寧市缸中缸湯館,采用獲得國家專利的缸中缸製湯技術,一次艱製出了具有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風味、可供一千多人飲用的靚湯。具體方法是:把五十六隻配好湯料的湯煲放置在一口直徑約兩米、高約兩米六的特製大瓦缸內,慢火精心熬製。超級瓦缸熬製出的超級靚湯,被譽為“天下第一缸”,並創造了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5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欽州市龜鱉協會在民族英雄馮子材故居舉辦首屆“天下名龜出欽州”龜鱉大展,並推出了一鍋價值高達十八萬元的“天下第一湯”,也有人稱之為“天價第一湯”。“天下第一湯”的原材料是六十隻名貴龜鼇、半公斤冬蟲夏草、兩百公斤山泉水及其他配料。這些湯料按等份分置在十八個有著千年製造曆史的紫砂湯煲裏,再把湯煲放進一口直徑約一米、高約一米二的大瓦缸中,然後進行長達二十四小時的熬製。熬製過程非常講究火候,主要靠廚師的豐富經驗來把握。龜湯熬成後,香氣四溢,鮮美無比,而且滋陰補陽,延年益壽。欽州市的八位勞動模範、六位百歲老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名幸運遊客,共同品嚐了這鍋價值十八萬元的“天下第一湯”。
廣西人鍾情於靚湯的食俗,由此可見一斑!
米粉情結
有一位旅居海外大半輩子的老華僑回到出生地南寧後,麵對南寧市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南寧市不僅變得漂亮了,也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當年的荒郊野外,如今已變成了街道寬闊、高樓林立的市區。但他最懷念的還是過去的老地方。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最想看的地方是南寧市民生路、興寧路一帶的老街,最想吃的東西是南寧老友粉。闊別故鄉幾十年,仍念念不忘兒時吃過的老友粉,可見老友粉在這位老華僑的記憶中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象!
不僅僅是這位老華僑喜歡吃米粉,廣西人都喜歡吃米粉。廣西的米粉品種豐富,花樣繁多,名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老友粉隻是其中的一種而已。十多年前,中央電視台曾播出一個專門介紹西部小吃的係列節目,其中介紹廣西的風味小吃就是各式各樣的米粉。在廣西各具風味的米粉中,最出名的是桂林馬肉粉、柳州螺蜘粉、欽州豬腳粉、賓陽酸粉和南寧老友粉等。桂林馬肉粉的特點是鮮,柳州螺蜘粉的特點是辣,欽州豬腳粉的特點是香,賓陽酸粉的特點是酸,南寧老友粉的特點是鮮、香、酸、辣。
據一位老南寧介紹,南寧老友粉已有百年的曆史。當年,豈城一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與周記老板成了老朋友。有一天老翁因感冒沒有去茶館,周記老板便用爆香的蒜泥、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米粉,送給老朋友吃。老翁吃了後,全身發熱,出了一身大汗,病情居然減輕了,老友粉也因此出了名。如今,老友粉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了政策性的保護。
在廣西各地的城鎮中,到處都有米粉店。大多數米粉店門麵都很小,有的就把幾張小桌子擺在街邊路旁。但人們並不在乎就餐環境,照樣吃得津津有味。許多米粉店都經營出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無數的回頭客,許多人的早餐,基本上都是在米粉店解決的。米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有人寫過一篇《桂林人的三大情結》,文中講述桂林人的第一個情結就是米粉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