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兩篇可以當詩讀的散文(2 / 3)

《醉翁亭記》全文不過五百餘字,但它所概括的內容之豐富是驚人的,亭子的座落,周圍的環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時景色,遊人的熙攘,野宴的歡樂,太守醉後的神態……但是最精采要箅是結束的一段文字。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遊人歸去。遊人一去,禽鳥大歡,花陰樹間,鳴聲四起。作者在這裏寫出了充滿哲理意味的抒情文字:“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確,禽鳥並不知人,人也未必能知太守!誰能真正理解太守此時此刻的樂趣呢?太守之樂,在酒,在山水,在山涯水濱的人民的歡聲笑語,也許,也在於他在這與民同樂的真正歡樂之中,忘記了政治仕途的曲折與艱險。《醉翁亭記》是一篇明快輕鬆的文字,但的確並不是一篇單純寫景的輕飄飄的文字。

應當認為,這裏活潑地跳躍著作家的政治理想和並不單純的思想情懷,它有政治,但卻是隱蔽的。

讀《荔枝蜜》

《荔枝蜜》的主題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為集體獻身的平凡而無私的勞動是偉大的。這無疑是一句很好的話。但是,這樣直白地講出思想,並不能留給人們長久的印象,也不能打動人的感情。文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思想形象化,讓讀者根據他們提供的形象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一這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欣賞的過程。

《荔枝蜜》正是這麼做的。作者起筆寫道: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軎歡。

這是整篇文章嚴密構思的一個起點。作者早已“胸有成竹”,但是他絕不急躁地把全部用心一下子端出。他要藏頭露尾地包著,但又不引入注意地掀起那帷幕的一角。就是這樣的一角,預示了文章含蓄曲折的內容。畫家愛畫蜜蜂,是因為它討人喜歡。但作者反過來寫“我卻總不大喜歡”。一開頭,就來了個曲折;為了寫喜歡,先寫不喜歡,這樣,比直接說如何喜歡顯得更有力,更深刻,更有感染力。

隨後,作者又幾乎不露痕跡地講起了兒時有關蜜蜂的趣事:爬樹,掐海棠花,被蜜蜂了,於是對蜜蜂不滿;又聽大人說,蜜蜂輕易不傷人,為了自衛才螫,但它一螫,自己耗盡精力,也活不久了,便原諒它,同情它。又來了個轉折,糾正了不滿情緒。但這樣並不能抹去這段經曆,他寫道:“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作者講了一大段蜜蜂,好象接近了文章的主旨。然而第二段卻又繞開蜜蜂,大談起從化溫泉的荔枝樹來了。但對荔枝樹,也並不直來直去地寫:正是南國春深時節,從化溫泉四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水又濃又翠,竟是一幅青綠山水畫。那是夜威,又是陰天,倚窗一望——

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比較乎坦的園林,不是山。

天明一看,竟是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象小山似的。”

寫蜜蜂,似是閑筆;講溫泉之夜的錯覺,又似是閑筆。高明的散文作家往往就在這似是閑筆之中寓有真意。接著是第三段,由荔枝樹的話題而引入“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何以見得?楊朔並不直說,卻讓古人替他作回答,他引用了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荔枝的美味就不言而喻了。

可是荔枝雖妙,來得偏不逢時,吃不到。文筆又來了個波瀾。但吃不到鮮荔枝,卻可以吃荔枝蜜,這是第四段。開始提到蜜蜂,扔下了;後來提到荔枝樹,由荔枝樹而荔枝,由荔枝而荔枝蜜,幾經曲折,才把筆墨引到了切近文章的心腹,出現了“荔枝蜜”三個字。

這第四段是轉到“荔枝蜜”正題上的關鍵段落,轉得精妙而自然,它隻是輕鬆的—句,“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之後,作者便從容地說起荔枝蜜來:釆蜜的蜂兒“有時趁著月色還采花釀蜜”,這荔枝蜜成色純,養分大,甜香裏帶著清氣,喝著它,“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有了這些關於荔枝蜜的讚美,加上還有幾筆關於蜜蜂辛勤采蜜的描寫,於是引出了由一句話組成的第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