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990年9月,我國蘭新鐵路和隴海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正式接軌,構成了一條新的“歐亞大陸橋”,由於這條路線的很大一部分經過古代的“絲綢之路”,所以被稱為“當代絲綢之路”,它是目前亞歐大陸東西往來最為便捷的通道。

在陝西省境內,這條新“絲綢之路”連接著西安市與寶雞市。幾乎就在這兩座城市連線的中點,有一個被稱作“楊淩”的地方。

不要小看這個麵積不足100平方千米、人口僅15萬的地區,它被譽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說在4000多年前,堯舜時期的“農官”後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1932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與戴季陶、楊虎城等人一起籌備創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並在1934年建校後親自出任首任校長。當年建校時燒造的許多刻有“農專”二字和落款“右任”的青磚,曾散用於首批建成的各類教學與生活建築中,後在校園修繕或拆除舊房時屢被發現,引得師生競相收藏。

這所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就是今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現在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校徽上,鐫刻著由兩條螺旋向上並排的遺傳物質DNA鏈所構成的小麥形象,體現了學校的農業特征以及因小麥而聞名於世的特點。

1997年“楊淩示範區”成立時,楊淩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包括2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和3所中專學校。在這不足4平方千米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人員,被譽為中國的“農科城”。

由於楊淩的農業特色,每年這裏都會舉辦“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會上不但有各種科研項目的轉讓與推廣,還有科研專家的精彩演講。2002年,剛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畢業並考上本校研究生的李宏偉坐在報告廳裏,等待聆聽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李宏偉是懷著欣喜與崇拜的心情來聽這場報告的,因為今天的主講人是他心中敬仰的科學家李振聲。

1977年生於陝西禮泉的李宏偉對李振聲再熟悉不過了。雖然他以前從未見過李振聲,但李宏偉在家中地裏種植的小麥,就是李振聲所研製出的“小偃5號”和“小偃6號”。李宏偉在聽報告時就心生遐想:假如以後能有機會讀李先生的博士該多好……

攻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方向碩士學位的李宏偉,屬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李宏偉在他研究生階段的第二年,來到了位於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張學勇。

張學勇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博士,並在美國和意大利做過長達4年的科研工作,長期從事基因組進化、遺傳多樣性和優質基因克隆等方麵的研究工作。而他的碩士學位,則在位居楊淩的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獲得,導師正是李振聲。

1956年,國家號召支援建設大西北,李振聲隨即響應號召,與13名同事一馬當先來到了陝西楊淩。其時,中國科學院在這裏建立了西北第一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該所籌建於1954年7月,正式成立於1956年2月,後來曾幾易其名及其研究方向——1958年5月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64年7月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1979年10月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87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而在1999年,該所又與其他6家科研教學單位一起組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並於2001年在大學內成立了“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而李振聲來到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時,小麥條鏽病正大規模彌漫於整個西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