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對於小麥而言,“條鏽病”不亞於人類世界中的“非典”。

小麥條鏽病得名於它的形象,其孢子堆就像金屬生出的鏽斑一樣,而且分布成條狀,故名條鏽病。小麥條鏽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他地方也常被殃及。隻要用手輕輕一抹,就會落下一層黃粉來。幼苗染病時,葉片上就是一層鮮黃色的孢子堆;而成株發病時,葉片上的孢子堆則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密密麻麻。條鏽病盛行時,穿著黑褲子進麥地,出來時褲子就變成了黃色。這種真菌引起的病害會把小麥葉片的葉綠素完全破壞掉,使小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對小麥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造成大麵積減產。一般來說,遭遇病害的小麥會減產20—30%,嚴重時甚至會達到50%。條鏽病之所以難以控製,是因為病菌孢子非常之輕,它們可以隨風飄揚到高空,再通過高空的遠距離飛行,傳播於千裏之外,從黃土高原遍布整個中原大地,使原本發源於甘肅、陝西等西部山區的病害,蔓延於黃河流域,最遠的甚至能夠到達北京郊區!就在李振聲去楊淩那一年,條鏽病就使黃淮流域的小麥減產120億斤!而在當時,我國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也不過2000億斤!損失了整整二十分之一的糧食,形勢極為嚴峻!當時周恩來總理曾專門作出批示:要像對付人類的癌症一樣抓小麥鏽病。

為此全國組織了一個很大的協作網,畢竟對付條鏽病不止一條途徑。但因為條鏽病是通過空氣傳播的,而且麵積太大,所以很多方法都難以奏效,看來歸根結底還得靠種植抗病品種來解決問題。

可抗病品種的來源呢?最簡單也最快捷的辦法就是引進國外抗病品種,再與當地品種進行雜交。當時的一些科學家,走的基本上都是常規育種的路子。比如“碧螞一號”是我國推廣最早的小麥品種:美國的“碧玉麥”是抗病的,我國的“螞蚱麥”具有本地適應性;本地品種的適應性與外來品種的抗病性一經結合,就會產生一個既能適應當地條件又能抗病的高產品種。一般來說,培育一個新品種的時間是8年左右。

但這就又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因為抗病基因來自外部小麥,而小麥與小麥的雜交又屬於親緣關係較近的“近親繁殖”,加之又有本地品種的因素,使得病菌很容易產生適應性變異。當時有一個材料表明:通過25個國家的統計數據發現,平均5.5年病菌就會發生變異,產生一個新的生理小種,而新的生理小種就會使原有的抗病小麥品種失去抗病性。

5年半的時間就會產生一個生理小種,而育種卻需要8年的時間!這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

當時在楊淩,有5家科研單位同時都在做小麥育種。剛到此地的李振聲手頭還沒有一個合適的課題項目,自然要選一個生產上亟須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選題應該“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不過李振聲並不希望重複別人的工作,於是讓小麥與牧草進行雜交的想法突然冒出來:能否讓小麥和牧草進行遠緣雜交,將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從而使小麥獲得持久穩定的抗病性能?

李振聲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沒有想清楚的事情決不會輕易采取行動。據李振聲的女兒李濱回憶,隻要一篇論文不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李振聲是絕對不肯拿出去發表的。有時為了糾纏一個細節,李振聲往往會思考數日,夜不能寐,有時晚上在床上突然想到一個思路,生怕第二天忘記,必定馬上起床記錄下來,這才能重新安睡。

這次,李振聲雖然打算要試一試,但他的心裏也沒有太大把握。李振聲翻揀著自己的記憶,想起了此前一位蘇聯院士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