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多年,當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組來到當地采訪時,李智兒還親自帶著他們來到了當年的窯窖,並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當年李振聲解決紅薯儲藏問題的過程。

這一經曆對李振聲觸動很大。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怎樣把它們使用出來。

4隊的事很快就傳到了5隊,5隊隊長專程來請李振聲,希望他再依葫蘆畫瓢地給5隊也想個好辦法。

李振聲過去一看,這次葫蘆不同了,再照原樣畫瓢可不行。5隊的紅薯窖不是窯窖,而是井窖,像個水井一樣直直地挖下去,在下麵拐個彎挖了個窖,紅薯就儲藏在裏麵。

井窖的最大問題就是不通風。李振聲拿著溫度計下去,一量,16度——這回是溫度太高了。

原因很簡單:井窖不通風,紅薯是植物,要呼吸,一呼吸就“吐”出熱氣,結果裏麵溫度就加大。而且這些井窖都位於渭河北岸,濕度很大。這樣一來,紅薯全都發芽了!

李振聲手頭沒有合適的工具,但已想出了辦法。他請假回去,從正在搞基建的所裏借來一把“洛陽鏟”。這“洛陽鏟”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已沒見過了,它又叫“探鏟”,既可以用來探地基,也經常作為考古工具。它是一種半圓柱形的鐵鏟,一端接上長長的杆柄,使用的時候垂直向下深入地麵,可以深達20米;利用“洛陽鏟”能把地下的泥土帶上來,並能逐漸挖出直徑10多厘米的深井。在“洛陽鏟”的幫助下,李振聲在紅薯窖上方挖出兩個洞,讓窖產生空氣對流,通風問題一下解決了。接著他又作了精細調整,在兩個洞上加蓋——溫度高的時候就打開,溫度低的時候就蓋上,兩個蓋子成了調節裝置。

四道草簾,兩個洞口,沒花什麼錢,也沒用到什麼高科技,問題解決了。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不光4隊5隊有紅薯,各隊都有紅薯。紅薯是這裏的主要作物之一,每個隊都有1萬多斤紅薯要儲藏。現在4隊5隊的問題解決了,大家幹脆請李振聲把整個11個隊的紅薯窖全都查上一遍。李振聲一查,各隊的紅薯窖裏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於是一一加以解決。

這下不光是公社,連縣裏也被驚動了,把李振聲幫助聯合大隊解決紅薯儲藏問題的經驗通過廣播通報全縣。

這是李振聲下鄉蹲點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從此,李振聲正式開始涉足比遺傳與育種更為廣泛的農業生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