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在鄉下蹲點階段,李振聲還做了無數的事情,但在他看來都不足掛齒。可有一件事卻必須提及,可以算是李振聲下鄉後做的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小麥栽培管理。
在當時的農村,田地和莊稼是要分類的。小麥9、10月份播種下去,到了11、12月份的時候,相關人士評看一番,根據莊稼長勢分出一、二、三類田來。對於不同類別的麥苗,自然應該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這就好比針對不同基礎和成績的學生應該因材施教一樣。
當時全大隊11個生產隊的小麥平均產量隻有360斤,而李振聲他們的試驗田距此隻有200裏之遙,產量卻達到600斤。針對這一情況,李振聲主抓了兩個小隊:7隊和1隊。這兩個小隊都是三類田居多,也就是說在這兩個小隊的田地裏,基礎和成績較差的“學生”居多。
調研下來,李振聲製定了方案,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諸如加強管理、施肥澆水等建議,口號是“三類趕二類,二類趕一類”,就好像同學間的“比學趕幫超”。新的管理措施往往會與一些陳規陋習相衝突,比如當地人種植小麥,在冬春時節從來不澆水,俗稱“正月澆麥如伏虎”,擔心澆不好會讓小麥減產;但李振聲卻建議他們打破多年的習慣,改為地凍前先進行冬灌,開春後再灌水結合追肥,以促進二、三類田升級。
漸漸地村裏的人發現,誰要是采納了李振聲的建議,誰地裏的莊稼就會長得又快又好。一時間“老李是神人”的說法不脛而走,農民也經常帶著各種問題前來谘詢。
那時,每逢過年的時候,則有很多不認識的農村老大爺背著背簍,來到李振聲家所住的大院到處打聽:李振聲家住哪兒?然後跑進去說一聲“老李是好人”,送上自家種的白菜和磨的白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在為《李振聲論文選集》所作的序中也曾回憶稱:“有一次我陪他到河南省品種推廣現場,當地的老鄉、幹部對他也是讚不絕口。”
不過在最初實行栽培管理的時候,也可能是1隊距離較遠,也可能是它的隊長不信科學,許多措施實施不到位,結果當年減產;而7隊隊長張虎則不然,他肯接受科學知識,事事都嚴格按照李振聲的方案和計劃從事,結果當年產量大增。早先8隊的小麥產量比較好,可現在7隊的產量超過了8隊。
這是科學管理農業生產的一個有力證據,在當時那就叫“典型”。李振聲抓住這個典型,召開現場會,借此推廣7隊的經驗。及至秋播,成功的經驗已被廣泛接受。而到了第3年,則在全大隊全麵推廣開來,而李振聲則成了生產大隊的“技術指導”。這一推廣,整個大隊的產量一下從畝產360斤升為畝產500斤以上——這在當時,被稱為“過了黃河”(“農業發展綱要”規定,黃河以南的糧食生產指標是500斤)。
寧王公社一看,聯合大隊的經驗很值得繼續推廣,於是把李振聲請去講課,大力推廣聯合大隊的經驗。推廣後的效果馬上顯現出來,整個公社的平均畝產超過400斤——這在當時,被稱為“過了綱要”(“農業發展綱要”規定,黃河以北的糧食生產標準是400斤)。結果是大隊和公社都被評了先進。李智兒回憶說:“當時我們那裏是寶雞小麥畝產最高的村,十裏八鄉的幹部都來我們這裏參觀學習。”
農民就看產量,產量上去了,比什麼理論都強。不過在當時,李振聲的工作不能隻從產量上來看,得從政治角度來看,於是李振聲獲得了公社頒發的光榮稱號:“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獎勵是“紅寶書四卷”(毛澤東選集4卷)的合訂本。李振聲對這一獎勵十分珍視,一直保存了很久。
回到楊淩之後,李振聲與另外一名科學家做了武功縣的農業顧問,經常參加縣上的會議,研究農業生產,更加熟悉農業問題。接著,陝西省做整個農業規劃時,省裏組織100多名科研人員和專家參與編寫或討論,組長就是李振聲。自這時起,李振聲就以陝西省農業顧問的身份參加全省的農業考察和規劃,打下了研究宏觀農業的基礎。
有了這一基礎,李振聲在1987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之後,主抓“黃淮海地區中低產田治理”時才更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