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每年過年的時候,“李振聲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都會到李老師家裏拜年聚餐。鄭琪回憶說,在她剛剛參加工作那年的元旦,他們就在李老師家一起吃過比薩。當時20多人圍聚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鄭琪還記得,李振聲曾找出一本很厚的名人語錄給她,並精心選出許多條來,都是有關事業與成功等方麵的,同時舉出以前一些研究人員的具體例子來解讀這些名言。按照李振聲的說法:在實驗室裏談工作比較多,到了家裏不妨談些別的。這時的李振聲,在鄭琪眼裏,宛如一位年長的親人。
這樣的親切感,其實從鄭琪第一次與李振聲見麵起,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鄭琪來自天津師範大學生物係,本科專業是生物教育,而碩士讀的是細胞生物學,原來對小麥育種了解不多。她在2002年4月麵試時第一次見到李振聲,就感覺李老師十分和藹,對她所提的問題也都是與以前專業相關的,氣氛十分融洽。她記得那次李老師還請他們一起去吃了肯德基。
“感覺李老師沒有架子,平易近人。”鄭琪介紹說,“但在探討學術問題時,卻能立刻顯出他的智慧。”李振聲從來不填鴨式地教育學生,而是采用啟發式的方法。每次在地裏,李振聲往往先看上一遍,然後聽取學生的意見,再談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李振聲自己也在學習,而且一生都在學習。他不但向長輩學習,向平輩學習,而且向晚輩學習。1995年,李振聲已經64歲,由於工作需要,專門向沈允鋼、匡廷雲院士請教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和研究方法,開展聯合研究。李振聲60歲時才開始學習電腦,“老師”都是他的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往實驗室打電話,無論是誰接起電話都被抓住谘詢:“我這個圖片怎麼粘不上去了?”
對於這一點我有親身體會:在采訪的當晚我就收到了李振聲用電子郵件寄來的資料,對此我確實有些驚訝,因為我沒想到一個78歲的老人竟能熟練地操作電腦上網發信。可按鄭琪的說法,李老師的電腦“玩得還挺轉的呢”。
關於李振聲的平易近人,鄭琪的師弟李宏偉更是有深切的感受。李宏偉當年被聯合培養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遺傳所畢竟還有一段距離;而在李宏偉個人看來,他與李振聲也有很大距離,所以他從來沒有去過遺傳所。2002年,當鄭琪開始在遺傳所攻讀博士學位時,李宏偉同樣萌生了投考李振聲博士的念頭。年輕的李宏偉貿然給李振聲發出一封電子郵件,沒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李振聲本人的電話!態度和藹,言語親切,讓他十分感動。
其實不光是鄭琪和李宏偉,在李振聲所有的學生與同事當中,他平易謙和的作風可謂有口皆碑。
李振聲在楊淩總共招收過5名研究生,除了張學勇之外,吉萬全也是其中一位,目前他已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研究員。談及李振聲的平易近人,吉萬全回憶道:“李老師沒有任何架子,我在實驗種地的時候,他雖然很忙,但還是抽時間和我們一起開溝、蓋土,啥活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