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鍾會曾任將軍率兵打仗,結果失敗了,死了好多兵士,“將軍擊鼓出征,嗡嗡嗡(驢叫聲);戰敗鳴金收兵,當當當(錘聲)。兵士枉死沙場,當當當(錘聲);將軍黯然神傷,嗡嗡嗡(驢叫聲)……”嵇康敲打著鐵砧,向秀拉著風箱,向秀在心裏默念著歌詞,就這樣他們得罪了鍾會。
嵇康與向秀是很鐵的哥們兒,彼此心靈相通。史書上說他們打鐵時“相對欣然,旁若無人”,那種風度和場麵,已經成為洛陽一景了,並引來眾人模仿,後來競有上百人在那裏打鐵,個個光著膀子,露著黝黑的肌膚,像是進行體育鍛煉,又像是進行健美比賽,大家雖然不吭聲,但歡快的氣氛與爐中的火苗一起跳躍,很是有趣。
嵇康此人在當時是一個真正的孤獨者,不要說他與司馬氏一夥勢不兩立,就是在竹林好友中也沒有真正的知己,阮籍在思想深處與他貌合神離,王戎更是一個被他視為俗不可耐的“俗物”,山濤因薦他代替自己作吏部尚書郎被他罵得狗血淋頭,向秀雖與嵇康要好,但在人生哲學上也是差別甚大。
後來孤獨的嵇康被殺害了。
從深層來說,不僅是為司馬氏一夥不能容,而且是他得罪了整個世俗,為整個社會所不容。用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中教訓兒子的話來說他是“淩物凶終”,用顏延之《五君詠》中的話說,是“龍性誰能馴?”在整個社會道德崩潰的狂亂時代,世人總要拿一些不合俗的人去做活祭的,嵇康就當了祭品,古往今來,這種例子並不少見。據說司馬昭殺了嵇康後也“尋悟而恨焉”,他悔恨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知道嵇康是冤枉的,但在當時,司馬氏是必然要拿他做祭品的。司馬昭不顧三千太學生的反對,殺掉了嵇康,摧毀了當時人的人格偶像(嵇康被時人稱作“方中之美範,人倫之勝業”)。這裏可能有點扯得遠了,但是通過這段故事我們可以加深對竹林七賢的了解,加深對向秀的《思舊賦》的理解,從而才能更好地了解柳亞子的《沁園春》。
在《思舊賦》中,向秀有意提到嵇康臨刑前眼望日影以及嵇康索琴彈奏《廣陵散》的情形。這是因為,嵇康的被殺在向秀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那麼,當時的慘烈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當時,被押赴刑場的有兩個人。前麵一輛囚車上,站著身材修長的嵇康;後麵一輛囚車,載的是嵇康的朋友呂安。兩人是好朋友,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今天卻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因為是處決名士,老百姓都來看熱鬧,刑場就設在洛陽東市,也叫馬市。人們從建春門出來向東,走一段路到了東石橋,再往橋南,就看見斷頭台了。
向秀的心,隨著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經碎了、裂了、麻木了。殺了嵇康,朝廷監視的目光就集中到向秀身上了。向秀著實有些害怕,他清楚地記得,打鐵的時候自己和嵇康捉弄鍾會的情形。鍾會是否會像他陷害嵇康一樣,設計置自己於死地或者打擾他的隱居生活呢?不久,朝廷果然請他出來做官了,盡管他不願當官,但也不敢拒絕,他隻好從隱居狀態中走出來,又一次來到洛陽。
後來,向秀在應舉歸途中,正好經過了好友嵇康、呂安在山陽的舊居,不禁想起曾經在一起時的種種際會,想起他們被殺時的悲慘情景,向秀百感交集,悲從中來,沉浸於曾經在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之中,他悲戚地寫下了情調淒婉,欲言又止的《思舊賦》,他在賦前寫下了一段序言,描繪了自己此時的心境:
餘與嵇康、呂安居至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誌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故作賦雲: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予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曆窮巷之空廬。歎“黍離”之湣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寄餘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思舊賦》雖然短小,但對後世文人的寫作卻有巨大長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思念舊友的著名典故了。唐代劉禹錫《酬樂天席上見贈》中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兩句。“聞笛賦”就是因為向秀《思舊賦》中有“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等名句,人們也就將《思舊賦》稱為“聞笛賦”了。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也提到,青年時期讀過《思舊賦》,當時還不大理解這篇名賦為什麼剛開頭,卻又煞了尾。
沈先生在他詩中就有“揮淚欲吟思舊賦,解吹鄰笛亦無人”(《得印唐書,卻寄十首》)、“鄰笛遺琴思舊侶,荊雲楚水吊羈臣”(《送春》)
等句。
嵇康雖被殺,但是《廣陵散》古曲與山陽聞笛成了永遠的遺響。南北朝末期的文人庾信在他晚年的詩文中,就有“步兵(阮籍)未飲酒,中散(稽康)未彈琴”,“惟有山陽笛,淒餘《思舊篇》”等句子,一直到魯迅先生1933年2月7日至8日寫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時,還提到向秀的《思舊賦》呢,用以隱喻自己的險惡處境與不屈心誌。薪盡火傳,寒冰淒笛,詩句永遠在昭示著中國士人不泯的精神火炬。“鄰笛山陽”,柳亞子也是在思舊,他想起的是誰呢?當然是與他有生死之交的友人李少石了。當時,柳亞子想到了“昨天”,當時他還和李少石一起放歌狂吟呢,而“今天”李少石卻不辭而別了。仿佛當年向秀聽到嵇康、呂安山陽舊居的笛聲一樣,柳亞子的耳畔也一直回響著“昨日”和李少石在車中高亢、興奮的狂吟。
柳亞子在自己的詞裏表達了自己十分思念舊友的這種情懷。
六、伯仁由我“伯仁由我”又是什麼意思呢?
“伯仁由我”也是一個出自東晉時期的典故。典故的全文是“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元帝時期王導的名言。王導當時任司空,行政級別大至相當於現在副總理。
“伯仁”是指周伯仁,伯仁是他的字。周伯仁當時任尚書,行政級別大至相當於今日的國務委員或某部部長。
王導出身於一個豪門旺族,他有一個親兄弟叫王敦,當時任江州牧(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武漢軍區司令員),兼荊州刺史(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省長)。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一時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朝庭的命令陽奉陰違,而且偶爾還直接跟朝廷對抗。晉元帝非常惱火。當時晉元帝非常寵信的大臣是劉槐、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槐、刁協,卻偏偏得不到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朝廷大驚。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家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是如何考慮的,並未答應。即便如此,身在京城的王導還是聽說了這件事,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麵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家人,到晉元帝的皇宮門外站著,以示自身清白,沒有通敵。
有一天早晨,王導和宗族子弟二十幾人正站在那裏的時候,晉元帝宣周伯仁晉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他們麵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照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挺胸抬頭,闊步而行就進去了。
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替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飯。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裏糊塗,這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他們不知裏麵情況怎麼樣,還一直在外麵站著呢。見周伯仁出來了,又低聲下氣地和周伯仁套近乎,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根本沒有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周伯仁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折,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周伯仁所做的這一切,王導根本不知道,他見周伯仁在自己麵前如此絕情,心中那個氣啊,就甭提了,不僅如此,更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心裏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這個小子也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三下五除二就占領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槐、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總而言之,王敦做了大官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此,王敦當然要大開殺戒了。
對那些平時跟自己關係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能例外。但是周伯仁當時是兩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想到了向周伯仁求情時遭遇的冷漠,所以也就一聲不吭。這樣王敦大手一揮,殺!於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王敦大權在握,弟弟王導理所當然也平步青雲。第二天,王導便直入朝庭,他耀武揚威地去朝廷要地轉了一圈,突然在案幾上發現了周伯仁為王導求情而給晉元帝呈上的言辭懇切的奏折,這才發現自己是錯殺了周伯仁。
原來周伯仁是為了自保所以才外示無情的,其實內裏卻極力為王導開脫罪名。
於是,王導拿著周伯仁的奏折,痛哭流涕地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柳亞子在詞中借用“伯仁由我”的典故,其實是自責,他是說李少石雖然不是自己所殺,但是畢竟是因為送他而死去的。
【注釋】[1]易盟醇、易維著:《詩人毛澤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214-215頁。
[2]張明觀著:《柳亞子傳》,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506頁。
[3]蕭永義著:《毛澤東詩詞詩話》,東方出版社1996年12月版161頁。
[4][5]黃中模著:《毛澤東詠雪詞——(沁園春)詞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0-101頁、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