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的詞句,詩意充沛,有聲有色。一開頭就魅力十足地把人引到一個壯美的詩境裏去。想象力如噴泉,如奔馬。“長城”“大河”,崇“山”高“原”,“千裏”“萬裏”,這些崇高偉大的形象,襯上“秦皇”“漢武”這樣一些傑出英雄的名字,在讀者心裏喚起一種雄壯的情感。而上半闋的落腳三句,氣象雄偉而又秀麗。
難、堅忍與民族的憂患。此後,陸續出版的詩集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寶貝兒》等十多部。建國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除了作這些短小雋永的小詩之外,臧克家還創作了一部人物傳記體長詩《李大釗》。
臧克家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是在山城重慶。
1945年8月,重慶《新華日報》公布了毛澤東飛赴重慶同蔣介石和談的消息。那一天,臧克家剛剛趕到中蘇文化協會,毛澤東恰好緩步經觀音岩向中蘇文化協會走來。毛澤東頭戴一頂灰白色布盔,神態自然,周恩來緊跟在後麵,群眾懷著崇敬而好奇的心情擁集於周圍,這時,臧克家隨著攢動的人群,一直追隨在毛澤東的身邊。
沒過幾天,葉以群通知臧克家到張治中的公館召開座談會,在那裏藏克家再一次看到了毛澤東。會上臧克家向毛澤東發問:“國民黨這麼頑固,爭取團結、民主、進步,辦得到嗎?”毛澤東笑了:“雪山草地都過來了,沒有爭取不到的事情!”會後,臧克家心潮澎湃,難以抑製內心的激動,用何嘉的筆名,以一瀉千裏的豪情,寫就了《毛澤東,你是一顆大星》的頌詩。
正像臧克家在《毛澤東同誌與詩》一文中所說的:“我個人所以不避嫌疑對毛澤東同誌的詩詞勇於提自己的意見,完全是他偉大的胸懷和品格使我詩情激蕩,覺得同在一個詩的世界裏。”通過詩,毛澤東和臧克家,一個偉人,一個作家成為了共同切磋技藝的詩友。
說起1957年1月14日臧克家到毛澤東家裏做客,還有一個一字之師的故事:
當時大家正在說毛澤東的詩詞,毛澤東突然欣喜地對臧克家說:
“你在《中國青年報》上評論我那篇詠雪的文章,我看過了。”臧克家聽毛澤東說到自己的文章,說到了《沁園春》,使他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問題,臧克家趁機問道:“主席,詞中‘原馳臘象’的‘臘’字怎麼解釋?”毛澤東和藹地反問道:“你看應該怎樣?”臧克家說:“如寫作‘蠟’比較好講,‘蠟象’正可與上麵的‘銀蛇’映對。”毛澤東點頭說道:“好,你就替我改過來吧。”從此,《沁園春·雪》中的“臘象”便改定為“蠟象”。
通過這一件小事,臧克家看到了毛澤東偉大寬闊的胸懷,從此,他對毛澤東的詩詞敢於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了,和毛澤東在詩詞的世界裏切磋技藝,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1960年前後,為了準確地將毛澤東詩詞翻譯成外文,中宣部文藝處處長袁水拍召集臧克家、葉君健,共同彙集了十七條對作品中字句的不同理解,請作者親自回答。袁水拍將十七題打印後給了臧克家一份,白紙綠字一共三張。後來,袁水拍帶著十七題向作者請教,毛澤東一一作了回答。過後不久,袁水拍便將毛澤東的回答告訴了臧克家。如:怎樣理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作者的意思是指“由誰來統治中國”。又如怎樣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臧克家等三人整理了兩種說法:“隊伍在高山峻嶺中如細浪,如走泥丸;或說山嶺本身像細浪,似泥丸。”毛澤東認為“兩說均可”。……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那三張臧克家保存下來的綠字白紙,已經成為了海內僅存的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