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讓憂慮遠離我們1(2 / 3)

在不能用鐳照射的情況之下,每天隻能用X光照射十分半鍾,連續照30天。但他們每天為我照了十四分半鍾的X光,照了49天。雖然我的骨頭在我瘦削的身體上撐出來,像是荒涼山邊的岩石,雖然我的兩腳重得像鍋塊,我卻不憂慮,也沒哭過一次。我麵帶微笑,不錯,我的的確確勉強自己微笑。

我不會傻到以為隻要微笑就能治療癌症。可是我的確相信,愉快的精神狀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疾病。總之,我經曆了一次治愈癌症的奇跡。在過去這幾年裏,我再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健康過,這都多虧了這句富於挑戰性和戰鬥性的話:“麵對現實,不要憂慮,然後想點辦法”。

在此,我們要謹記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亞曆克西斯。博士說的一句話:“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命而死。”

三、消除憂慮的亞裏士多德法則

那麼當你麵對憂慮時,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我們一定要學會用下麵三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這三個步驟是:

1.弄清事實;

2.分析事實;

3.達成決定——然後依此行事。

這是亞裏士多德法則。我們如果想解決那些逼迫我們、使我們日夜像生活在地獄裏一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運用這幾個步驟。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步:弄清事實。弄清事實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因為如果我們不能把事實弄清楚,就不能很明智地解決問題。沒有這些事實,我們就隻能在混亂中摸索。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院長赫伯特·郝基斯所說的。他曾經幫助過20多萬大學生解決憂慮的問題。他說,世界上的憂慮,一大半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作決定而產生的。他這樣說:

混亂是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比方說,如果我有一個必須在下周二以前解決的問題,那麼在下周二之前,我根本不會去試著做什麼決定。在這段時間裏,我隻集中全力去搜集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事實。我不會發愁,我不會為這個問題而難過,我不會失眠,隻是全心全力去搜集所有的事實。等星期二到來之時,如果我已經弄清了所有的事實,一般說起來,問題本身就會迎刃而解了。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怎麼做呢?如果我們去考慮事實——愛迪生曾鄭重其事地說:“一個人為了避免花工夫去思想,常常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我們真的去考慮事實,我們通常也隻會象獵狗那樣,去追尋那些我們已經想到的,而忽略其他的一切。我們隻需要那些能夠適合於行動的事實——符合於我們的如意算盤,符合於我們原有偏見的事實。

1942年,日軍侵人上海,利奇費爾德正在中國,下麵就是他講述的故事:

日軍轟炸珍珠港後不久,他們占領了上海,我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他們派來一個所謂的“軍方清算員”——實際上他是個海軍上將——命令我協助他清算我們的財產。這種事,我一點別的辦法也沒有,要麼就跟他們合作,要麼就算了,而所謂算了,也就是死路一條。

我隻好遵命行事,因為我無路可走。不過,有一筆大約75萬美金的保險費,我沒有填在那張要交出去的清單上。我之所以沒有把這筆保險費填進去,是因為這筆錢屬於我們的香港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資產無關。不過,我還是怕萬一日本人發現了這件事,可能會對我非常不利。他們果然很快就發現了。

當他們發現的時候,我不在辦公室。不過我的會計主任在場。他告訴我說,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大發脾氣,拍桌子罵人,說我是個強盜,是個叛徒,說我侮辱了日本皇軍。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知道我會被他們關進憲兵隊去。

憲兵隊,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幾個朋友就寧願自殺,也不願意被送到那個地方去。我還有些朋友,在那裏被審問了十天,受盡了苦刑之後,死在那個地方。現在我自己也可能要進憲兵隊了。

當時我怎麼辦呢?我在禮拜夭下午聽到這個消息,我想我應該嚇得要命。如果我沒有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一定會嚇壞了。多年來,每次我擔心的時候,總坐在我的打字機前,打下兩個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

1.我擔心的是什麼?

2.我能怎麼辦呢?

我以往都不把答案寫下來,而在心裏回答這兩個問題。不過多年前我就不那樣做了。我發現同時把問題和答案都寫下來,能夠使我的思路更清楚。所以,在那個星期天的下午,我直接回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我住的房間,取出我的打字機。我打下:

1.我擔心的是什麼?

我怕明天早上會被關進憲兵隊裏。

然後我打下第二個問題:

2.我能怎麼辦呢?

我花了幾個鍾點去想這個問題,寫下了四種我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每一種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

我可以嚐試著去跟那位日本海軍上將解釋。可是他“不會說英文”,若是我找個翻譯來跟他解釋,很可能會讓他火起來,那我可能就是死路一條了。因為他是個很殘酷的人,我寧願被關在憲兵隊裏,也不願去跟他談。

我可以逃走。這點是不可能的,他們一直在監視著我,我從基督教青年會搬出搬進都需要登記,如果打算逃走的話,很可能被他們抓住而槍斃掉。

我可以留在我的房間裏,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這樣做的話,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就會起疑心,也許會派兵來抓我,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而把我關進憲兵隊裏。

禮拜一早上,我可以照常到公司去上班。如果我這樣做的話,很可能那個日本海軍上將正在忙著,而忘掉我那件事情。即使他想到了,也可能已經冷靜下來,不會來找我麻煩。要是這樣的話,我就沒問題了。甚至即使他還來煩我,我仍然還有個機會去向他解釋,所以應該象平常一樣,在禮拜一早上到辦公室去,好像根本沒出什麼事,可以給我兩個逃避憲兵隊的機會。

等我把所有事情都想過,決定采取第四個計劃——象平常一樣,禮拜一早上去上班——之後,我覺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第二天早上我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坐在那裏,嘴裏叼根香煙,像平常一樣地看了我一眼,什麼話也沒說。六個禮拜以後——謝天謝地,他被調回東京去了,我的憂慮就此告終。

就像我前麵所說過的,我之所以能撿回一條命,大概就是因為在那個禮拜天下午我坐下來寫出各種不同的情況,和每一個步驟所可能帶來的後果,然後很鎮定地作出決定。如果我沒有那樣做的話,我可能會很混亂,或者是遲疑不決,而在緊要關頭走錯一步。要是我沒有分析我的問題,做出決定,那整個禮拜天下午,我就會急得心亂如麻,當天晚上我也肯定睡不著覺,禮拜一早上上班的時候,一定會滿麵驚慌和愁容,光是這一點,就可能引起那個日本海軍上將的疑心,而使他采取行動。

以後,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證明,漸漸作出決定的確有莫大的價值。我們都是因為不能達成既定目的,不能控製自己,老是在一個令人難過的小圈子裏打轉,才會精神崩潰和生活難過。我發現,一旦很清楚、很確定地做出一種決定之後,50%的憂慮就會消失,在我按照決定去做之後另外還可以消失40%。

也就是說,采取以下四個步驟,就能消除掉我90%的憂慮:

1.清楚地寫下我所擔心的是什麼?

2.寫下我可以怎麼辦。

3.決定該怎麼辦。

4.馬上就照決定去做。

蓋倫·利奇費爾德今天是亞洲最重要的美國商人之一,他很誠懇地告訴人們,他的成功應歸功於這種分析憂慮、正視憂慮的方法。

四、將憂慮減半的再減半

當你碰到憂慮之事時,不妨采取以下四個步驟1.究競出了什麼問題?2.問題的起因是什麼?3.你能找到哪些解決辦法?4.你決定用哪種辦法?如果你是一個生意人,也許你現在會對自己說:“這個標題實在荒謬,我幹這一行已經19年了,要說有誰能知道這個答案的話,當然是我了。居然有人想要告訴我怎麼消除我生意上50%的麻煩——簡直是荒謬。”

利昂·席孟金曾是西蒙出版社幾個高階層單位主管之一,現任紐約州紐約市洛克菲勒中心的袖珍圖書公司董事長。下麵就是利昂·席孟金的經驗:

15年來,我幾乎每天花一半的時間開會和討論問題。討論我們是否該這樣或那樣,還是什麼都不管。開會時我們很緊張,在椅子上坐立不安,在辦公室裏走來走去,彼此辯論,不停地繞著圈子。到了晚上,我會弄得筋疲力盡。我原以為我這輩子大概就隻能這個樣子了。而且這一直這樣做了15年,並不覺得應該有更好的辦法。如果有人告訴我可以減去那些花在會議上時間的四分之三,可以消除四分之三的神經緊張。我會認為他是一個睜著眼睛、咧著大嘴、不懂事的樂現主義者。可是,我卻擬出一個恰好能做到這一點的計劃。這個辦法我已經用了8年,對我的辦事效率、我的健康和快樂來說,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這話聽起來像變魔術——可是就像所有的戲法一樣,一旦你弄清楚是怎麼做的,就非常簡單了。

下麵就是我的秘訣:

第一、我立即停止15年來我們會議中所使用的程序——在以往,我那些很煩惱的同事會先把問題的細節報告一遍,最後再問:“我們該怎麼辦?”

第二、我訂下一個新的規矩——任何一個想要把問題拿來問我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麵報告,並在報告中。答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我們在這種會議中通常花上一二個小時,還沒人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裏。我們常會開始討論我們的問題,卻不肯先費點事明白地寫出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2:問題的起因是什麼?

我回顧一下,吃驚地發現我在這種會議上浪費了很多很多個小時,卻沒有清楚地找出構成問題的基本情況是什麼。

問題3:這個問題能找到哪些解決方法?

在以前的會議中,總有一個人建議一種解決方法,另外一個人會踉他辯論,大家發起火來,常常講到題外去。而開完會時,還沒有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問題4:你建議用哪一種方法?

以往跟我一起開會的人,會花上好幾個鍾點為一種情況擔心,不斷地繞圈子,從沒有想過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然後寫下來:這是我建議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的手下很少把他們的問題拿來找我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發現,為了要回答上麵的四個問題,他們得把所有的事實搜集起來,把他們的問題仔細加以考慮,在他們做過這些之後,他們會發現四分之三的問題都不必再來找我商量。因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就會象麵包從烤麵包機裏跳出來一樣。即使是在那些必須跟我討論的情況下,所花去的時間也不過是以前所花的三分之一,因為討論的過程非常有秩序而符合邏輯,最後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結論。

現在,袖珍圖書公司的辦公室裏,不會有人再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擔心、去討論出了什麼問題,而會以更多的行動來解決問題。

弗蘭克·貝特吉爾是美國最了不起的保險業巨子。他充分運用這四個步驟不僅減少了生意上的憂慮,而且收入倍增,以下是他講述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剛開始推銷保險的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誠和喜愛。然後發生了一點事情,使我非常氣餒。我開始看不起我的工作,甚至想放棄。我幾乎都要辭職了——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來,想找出我憂慮的根源所在。

1.我首先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麼?”我的問題是:我訪問過那麼多的人,可是業績並不夠好。我似乎跟那些潛在的顧客都交談得很好,可是到最後快要成交的時候,那位顧客就會跟我說:“啊!我要再考慮考慮。貝特吉爾先生,什麼時候再來時再說吧。”於是我又要再去找他,浪費掉不少的時間,使我覺得很頹喪。

2.我問自己:“有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可是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我一定得先研究以前的事實。我拿出過去12個月以來的記錄,仔細看看上麵的數字。

結果,我有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就在本上,白紙黑字寫得很明白。我發現我所賣的保險裏,有70%是在第一次見麵就鹹交的;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見麵的時候成交的,還有7%,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才成交。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難過,很浪費時間。換句話說,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都浪費在實際上隻有7%的業務上。

3.“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答案很明顯,我立刻停止第二次以後的所有訪問,把空出來的時間拿來尋找新的顧客。結果真是令人難以相信:在很短的時間裏,我就把平均每一次賺2.8元的業績提高到4.27元。

弗蘭克·貝特吉爾是美國最著名的人壽保險推銷員,每年接進來的保險業務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經一度想放棄他那所從事的職業,幾乎就要承認失敗。結果呢?分析問題使他步人了成功之路。

五、給憂慮症開個藥方

能接受既成事實,這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能接受最壞的情況,就能在心理上讓你發揮出新的能力。憂慮最大的壞處就是摧毀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憂慮產生,我們的思想就會到處亂轉,從而喪失作出決定的能力。

你是否想得到一個快速而有效的消除憂慮的靈丹妙法——那種在你不必再往下看之前,就能馬上應用的方法?這就是工程師威利斯·卡瑞爾所發明的辦法。卡瑞爾先生的敘述:

年輕的時候,我在紐約州巴法羅城的巴法羅鑄造公司工作。我必須到密蘇裏州水晶城的匹茲堡玻璃公司——一座花費好幾百萬美元建造的工廠去安裝一架瓦斯清潔機,以清除瓦斯燃燒的雜質,使瓦斯燃燒時不會傷到引擎。這種瓦斯清潔方法是一種新的嚐試,以前隻試過一次——而且當時的情況很不相同。我到密蘇裏州水晶城工作的時候,很多事先沒有想到的困難都發生了。經過一番調整之後,機器可以使用了,可是效果並不像我們所保證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