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遠離孤獨(1 / 3)

第七章遠離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尤其是內心的孤寂更為可怕。而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卻深受這種痛苦的折磨,他們遠離人群,將自己內心緊閉,過著一種自憐自艾的生活。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導致性格扭曲,精神異常,這當然更為不值。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授到不幸和挫折,當你麵臨這種處境,不如麵對現實,積極解決,隨著時間消逝,你就會走出困境與不幸。何必將自己那顆跳動的心緊閉,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與不安?

一、孤獨——現代人的通病

有一位婦5年前,失去了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後,她便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陷入了一種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呢?”在她丈夫離開他近一個月之後的一天,她向醫生求助,“我將住到何處?我還有幸福的日子嗎?”

醫生極力向她解釋。她的焦慮是因為自己身處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憂慮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的灰燼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什麼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呢?”可憐的婦人是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這種疾病。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沒有好轉。

有一次,醫生對她說:“你並不是要特別引起別人的同情或憐憫。無論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千萬不要沉溺在舊的回憶裏。”她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命運自唉自歎。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結了婚的女兒同住。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如意,她和女兒都是麵臨一種痛苦的經曆,甚至惡化到大家翻臉成仇。這名婦人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後來,孩子們共同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這更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一天她對醫生哭訴道,所有家人都棄她而去,沒有人要她這個老媽媽了。這位婦人的確一直都沒有再享有快樂的生活,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虧欠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自私,雖然現今已61歲了,但情緒還是像小孩一樣沒有成熟。

許多寂寞孤獨的人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愛和友誼並非是從天而降的禮物。一個人要想受到他人的歡迎,或被人接納,一定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要想讓別人喜歡我們,的確需要盡點心力。情愛、友誼或快樂的時光,都不是一紙契約所能規定的。讓我們麵對現實。無論是丈夫死了,或太太過世,活著的人都有權利再快樂地活下去。但是,他們必須了解: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

讓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

想象一艘遊輪正在地中海藍色的水麵上航行,上麵有許多正在度假中的已婚夫婦,也有不少單身的未婚男女穿梭其間,個個興高采烈,隨著樂隊的拍子起舞。其中,有位明朗、和悅的單身女性,大約60來歲,也隨著音樂陶然自樂。這位上了年紀的單身婦人,也和前麵的那位朋友一樣,曾遭喪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傷拋開,毅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重新展開生命的第二度春天,這是經過深思之後所做的決定。

她的丈夫曾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最為關愛的人,但這一切全都過去了。幸好她一直有個嗜好,便是畫圖。她十分喜歡水彩畫,現在更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著作畫,哀傷的情緒逐漸平息。而且由於努力作畫的結果,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經濟能完全獨立。

有一段時間,她很難和人群打成一片,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因為長久以來,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侶和力量。她知道自己長得並不出色,又沒有萬貫家財,因此在那段近乎絕望的日子裏,她一再自問:如何才能使別人接納她,需要她。

她後來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她得使自己成為被人接納的對象。她得把自己奉獻給別人,而不是等著別人來給她什麼。想清了這一點,她擦幹眼淚,換上笑容,開始忙著畫圖。她也抽時間拜訪親朋好友,盡量製造歡樂的氣氛,卻絕不久留。不多久,她開始成為大家歡迎的對象,不但時有朋友邀請她吃晚餐,或參加各式各樣的聚會,並且還在社區的會所裏舉辦畫展,處處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後來,她參加了這艘遊輪的“地中海之旅”。在整個旅程當中,她一直是大家最喜歡接近的目標。她對每一個人都十分友善,但絕不緊纏著人不放。在旅程結束的前一個晚上,她的艙旁是全船最熱鬧的地方。她那自然而不造作的風格,使每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並願意與之為友。

從那時起,這位婦人又參加了許多類似這樣的旅遊。她知道自己必須勇敢地走進生命之流,並把自己貢獻給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處都留下友善的氣氛,人人都樂意與她接近。

雖然現在時代進步,醫學發達,但我們的社會卻有一種疾病愈來愈普遍,那就是處於擁擠人群中的孤獨感。

在加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大學,校長林·懷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會的晚餐聚會裏,發表了一段極為引人注意的演講,內容提到的便是這種現代人的孤寂感:“20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獨。”他如此說道,“用大衛·裏斯曼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由於人口愈來愈增加,人性已彙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不具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由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於是,人們的友誼無法持久,時代就像進入另一個冰河時期一樣,使人的內心覺得冰冷不已。”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居住在懷特博士所說的“勇氣的氛圍”裏。無論我們走到哪裏,一定要與人們培養出親密的情誼關係。就好像燃燒的煤油燈一樣,火焰雖小,卻仍能產生出光亮和溫暖來。

我們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須遠離自憐的陰影,勇敢走入充滿光亮的人群裏。我們要去認識人,去結交新的朋友。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興高采烈,把自己的歡樂盡量與別人分享。根據統計顯示,大部分結過婚的婦女,都比先生活得長壽。但是,一旦先生過世之後,這些婦女都很難再創新生活。而男性由於工作的關係,基於工作本身的要求,他們不得不驅使自己繼續進步。通常,夫婦當中,先生要比太太來得強壯,也更富進取性。妻子則大部分以家庭為中心,並以家人為主要相處對象。所以,她對必須獨自生活或追求個人的幸福,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但是,假如她決心邁向成熟的話,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

當然,孤寂並不專屬於鰥夫或寡婦。無論是單身男子或美麗的女王,無論是城市的異鄉人或村裏的流浪漢,都一樣會嚐受到孤寂的滋味。

幾年前,有個剛從學校拿到證書的畢業生,隻身來到紐約,準備大展宏圖,為這城市帶來一點光彩。這位青年長得英俊瀟灑,受過良好的教育,也頗有閱曆,自己也很為自身的條件感到驕傲。安頓妥當之後的第一天,他在白日參加了一個銷售會議,到了夜晚,他忽然感到孤單起來。他不喜歡獨自一人吃飯,不想一個人去看電影,也不認為應該去打擾一些在城市裏的已婚朋友。或許,我們還可以再多添一個理由——他也不想讓女孩纏上自己。

當然,他是希望能碰到一個好女孩,但那絕不是從酒吧或什麼單身俱樂部一類的場所去隨便挑一個來。結果,他隻好在那個準備大展宏圖的城市裏,獨自度過了寂寞淒涼的夜晚。

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其實有很多事情可做——你可以上教堂或參加同好俱樂部——都可以增加認識人的機會。你也可以選修成人教育課程——不但可以自我求進步,更可以得到同伴和友誼。但是,假如你隻是默默一人在餐館裏吃飯,或在酒吧獨自喝悶酒,那就無怪乎得不到什麼情誼了。你一定得去安排或做些什麼事。

好幾年前,有兩個女孩,她們在紐約東區共租了一間公寓同住。兩個女孩都長得十分迷人,也都有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讓我驚奇的是,其中一位女孩,以她的年紀來說,是相當具有智慧。她認為居住在大都會的女孩——尤其是單身女孩——一定要仔細安排自己的生活,並計劃自己的未來。她到一間教會去,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她還加入一個研討會,甚至選修一門改進個性的課程。她把自己的薪水盡量用來與人交往,並開創出多彩多姿的生活內容。

她有適度而愉快的休閑活動,但對於社交關係則相當謹慎,尤其盡量避免曖昧不清的男女關係。

她初到紐約的時候,當然也感到寂寞——哪一個女孩不會有這種感覺呢?但是,她不想象某些男性一樣,在海底潛遊了半天,卻隻尋得一塊海綿。她知道,自己一定要有計劃。她與一位聰明的年輕律師結了婚,婚後生活十分愉快。這便是她強調“要達到目標”的結果——她得到了幸福快樂的人生。

至於另外的那個女孩呢?她當初也很孤單寂寞,卻沒有細心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四處到一些遊樂場所或酒吧找尋朋友,結果,她最後也加入了一個俱樂部。那是協助酗酒者的“戒酒俱樂部”!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自己孤獨憂慮,請記住:

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惠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

二、讓忙碌攆走你的孤獨

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他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本情。憂慮最能傷害到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你五天的工作之餘。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要讓你自己忙著,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他家裏遭受不幸的悲劇,他和他的妻子都以為他們會無法忍受這個事實。可是正如他說的:

十個月之後,上帝又賜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小女兒——而她隻活了五天就天折了。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我幾乎無法承受。我睡不著,吃不下,也無法休息或是放鬆。我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信心盡失。最後我去看了醫生。一個醫生建議我吃安眠藥,另外一個則建議我去旅行。我兩個方法都試過了,可是沒有一樣能夠有所幫助。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大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愈夾愈緊,愈夾愈緊。那種悲哀給我的壓力——如果你曾經因悲哀而感覺麻木的話,你就知道我所說的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