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永保活力戰勝憂慮(1 / 3)

第九章永保活力戰勝憂慮

現在,憂慮離人越來越遠了,憂慮卻懼怕你。這旨怕人健壯的體魄,充沛的精力。你整天為工作,為事業忙來忙去,憂慮沒有機會侵襲的肌體。換句話說,你那高昂的鬥誌已讓憂慮俯首稱臣。有位知名的心理家曾告謂人們:人是具備一種很神奇的精神力量。

一、良好的工作習慣有助於消除憂慮

當你碰到問題時,如果必須做決定,就當場解決,不要遲疑不決。

清除你桌上所有的紙張,隻留下與你正要處理的問題有關的東西。

芝加哥與西北鐵路公司的總裁羅蘭德·威廉姆斯說:“一個桌上堆滿很多種文件的人,若能把他的桌子清理開來,留下手邊待處理的一些,就會發現他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實在。我稱之為家務料理,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如果你走進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圖書館,你就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懸掛著幾個字,這是著名詩人波普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

秩序也應該是商界的第一條法則。但是否如此呢?一般生意人的桌上,都堆滿了可能幾個禮拜都不會看一眼的文件。一家新奧爾良的報紙發行人有一次告訴我,他的秘書幫他清理了一張桌子,結果發現了一部兩年來一直找不著的打字機。

光是看見桌上堆滿了還沒有回的信、報告和備忘錄等等,就足以讓人產生混亂、緊張和憂慮的情緒。更壞的事情是,經常讓你想到“有一百萬件事情待做,可自己就是沒有時間去做它們”,這樣不但會使你憂慮得感到緊張和疲倦,也會使你憂慮得患高血壓、心髒病和胃潰瘍。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約翰·斯托克博士,曾在美國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論文題目叫做“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並發症”。在這篇論文裏,斯托克博士在一項“病人心理狀況研究”的題目下,共列出了11種情況,下麵就是其中的第一種:

“總是有一種必須去做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覺,總是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情,而且必須去做。”

像清理桌子,作出各種決定等等,這些基本的事情怎麼能幫你避免那些很重的壓力——這種“不得不做”的感覺,以及那種“必須做的而且永遠也做不完”的感覺呢?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威廉·薩德勒博士,就讓一個病人用這種簡單的辦法避免了精神崩潰。這個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當他初到薩德勒博士診所去的時候,非常緊張不安,而且很憂慮。他知道他可能精神崩潰了,可是他沒有辦法辭去工作。他需要有人幫助他。

“當這個人正把他的問題告訴我的時候,”薩德勒博士說,“我的電話鈴響了起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我沒有過多討論這些問題,當場就下了決定。我總是盡可能當場解決問題。我剛把電話掛上,鈴聲又響了。這次又是一件很緊急的事情,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第三次來打擾的是我的一個同事,為了他一個病得很重的病人來問我的意見。當我和他討論完了以後,我轉過身來準備向我的病人道歉,因為我一直讓他在旁邊等著。可是他臉上的表情完全不一樣,非常的開心。”“不必道歉了,大夫,”這個人對薩德勒說,“在剛才的那十分鍾裏,我想我已經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裏了。我現在要動身回到我自己的辦公室裏,改一改我的工作習慣……可是在我走之前,你能不能讓我看看你的書桌呢!”

薩德勒博士打開他書桌的幾個抽屜,裏麵都是空的——隻放了一些文具。“請你告訴我”,那位病人說,“你沒有辦完的公事都放在哪裏?”

“都做完了,”薩德勒說。

“那麼你還沒有回的信放在哪裏呢?”

“都回了,”薩德勒告訴他說。“我的規則是,信不回決不放下來。我都是馬上口述回信,讓我的秘書打字。”

六個禮拜之後,那位高級主管把薩德勒博士請到自己的辦公室去。他整個地改變了,他的辦公桌也不一樣了。他打開辦公桌的抽屜,抽屜裏不再有還沒做完的公事。“六個禮拜以前,”這位高級主管說,“我在二個辦公室裏有三張寫字台——我整個人都埋在工作裏,事情永遠也做不完。當我和你談過以後,我回到辦公室裏,清出一大車報表和舊文件。現在我的工作隻需要一張寫字台,事情一到馬上就辦完。這樣就不再會有堆積如山的沒有做完的公事威脅我,讓我緊張和憂慮。可是,最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複了健康,現在一點病也沒有了。”

以前擔任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查爾斯·伊文斯·休斯說:‘人不會死於工作過度,而會死於浪費和憂慮。”不錯,死於浪費精力——而他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似乎永遠做不完。

遍及全美的都市公司的創始人亨利·杜哈提說,不論他出多少錢的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具有兩種能力的人。

這兩種能力是:第一、思想的能力;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行事的能力。

查爾斯·盧克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在12年之內,變成了派索登特公司的董事長,每年有10萬美元的年薪,另外還能賺100萬美元——他說這都是歸功於他具有亨利·杜哈提所說的幾乎不可能找到的那兩種能力。查爾斯·盧克曼說:“就我記憶所及,我每天早上都在5點鍾起床,因為那時候我的思想要比其他時間更清楚——那時候我可以考慮周到,計劃一天的工作。計劃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的先後次序。”

弗蘭克·貝特吉是美國最成功的保險推銷員之一,他不會等到早上5點鍾才計劃他當天的工作。他在頭一天晚上就已經計劃好了。他替自己訂下一個目標,訂下一個在那一天要賣掉多少保險的目標。要是他沒有做到,差額就加到第二天——依此類推。

由長久以來的經驗知道:一個人不可能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的先後次序。可是按計劃做事,絕對要比隨興致去做事好得多。

如果蕭伯納沒有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這個原則,他也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而一輩子做一個銀行出納員了。他擬定計劃,每天一定要寫五頁。這個計劃使他每天五頁地繼續寫了九年。雖然在這九年裏他一共隻得了三十幾塊美元——大約每天隻得到一美分。就連漂流在荒島上的魯賓遜,也訂出每天每一個鍾點應該做些什麼事的計劃。

已故的H·P·豪威爾先生當年,當他在美國鋼鐵公司任董事的時候,開起董事會總要花很長的時間——在會議裏討論很多很多的問題,達成的決議卻很少。其結果是,董事會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帶著一大包的報表回家去看。

最後,豪威爾先生說服了董事會,每次開會隻討論一個問題,然後作出結論,不耽擱、不拖延。這樣所得到的決議也許需要更多的資料加以研究,也許有所作為,也許沒有,可是無論如何,在討論下一個問題之前,這個問題一定能夠達成某種決議。豪威爾先生告訴我,結果非常驚人,也非常有效。所有的陳年舊帳都清理了,日曆上幹幹淨淨的,董事也不必再帶著一大堆報表回家,大家也不會再為沒有解決的問題而憂慮。

這是個很好的辦法,不僅適用於美國鋼鐵公司的董事會,也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

很多生意人替自己挖下了個墳墓,因為他不懂得怎樣把責任分攤給其他人,而堅持事必躬親。其結果是,很多枝枝節節的小事使他非常混亂。他總覺得很匆促、憂慮、焦急和緊張。要學會分層負責,是很不容易的。我知道,我以前就覺得這個很難,非常的困難。我由經驗也知道,如果找來負責的人不對,也會產生很大的災難。可是分層負責雖然很困難,一個做上級主管的,如果想要避免憂慮、緊張和疲勞,卻非要這樣做不可。

二、每日保持清醒的頭腦

愛迪生認為他無窮的精力和耐力,都來自他能隨時想睡就睡的習慣。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你感到疲勞之前先休息,這樣你每天清醒的時間,就可以多增加一小時。

在這本談論有關如何防止憂慮的書裏,我為什麼要寫進防止疲勞的問題呢?很簡單,因為疲勞容易使人產生憂慮,或者至少會使你較容易憂慮。任何一個還在學校裏學醫的學生都會告訴你,疲勞會減低身體對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而任何一位心理治療家也會告訴你,疲勞同樣會減低你對憂慮和恐懼等等感覺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勞也就可以防止憂慮。

雅各布森醫生是芝加哥大學實驗心理學實驗室的主任,他寫過兩本關於如何放鬆緊張情緒的書——《消除緊張》和《你必須放鬆緊張情緒》。他花過好多年的時間,主持研究放鬆緊張情緒的方法在醫藥上的用途。他認為任何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在完全放鬆之後就不可能再存在了”。這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放鬆緊張情緒,就不可能再繼續憂慮下去。

所以要防止疲勞和憂慮,規則就是:經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在二次大戰期間,邱吉爾已經60多歲到70幾歲了,卻能夠每天工作16小時,一年一年地指揮大英帝國作戰,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訣在哪裏?”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再上床去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在8點鍾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2個小時。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因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為他經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

約翰·洛克菲勒也創造了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到了當時全世界為數最多的財富,也活到98歲。他如何做到這兩點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家裏的人都很長壽,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每天中午在辦公室裏睡半個小時午覺。他會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而在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在那本名叫《為什麼要疲倦》的好書裏,丹尼爾說:“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五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棒球名將康尼·麥克曾說,每次出賽之前如果他不睡一個午覺的話,到第五局就會覺得筋疲力盡了。可是如果他睡午覺的話,哪怕隻睡五分鍾,也能夠賽完全場,一點也不感到疲勞。

有人問及埃莉諾·羅斯福夫人,她在白宮當第一夫人的12年裏,是如何應付那麼緊湊的節目,每次接見一大群人或者是要發表一次演說之前,她通常都坐在一張椅子或是沙發上,閉起眼睛休息二十分鍾。

愛迪生認為他無窮的精力和耐力,都來自他能隨時想睡就睡的習慣。

當亨利·福特過80歲大壽,看起來還是那樣有精神,那樣健康。問他秘訣是什麼?他說:“能坐下的時候我絕不站著,能躺下的時候我絕不坐著。”

被稱為“現代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在他年事稍長之後也是這樣。當他擔任安提奧克大學校長的時候,常常躺在一張長沙發上和學生談話。

你是如何使用這些方法的呢?如果你是一名打字員,你就不能像愛迪生或是山姆·戈爾德溫那樣,每天在辦公室裏睡午覺;而如果你是一個會計員,你也不可能躺在長沙發上跟你的老板討論帳目的問題。可是如果你住在一個小城市裏,每天中午回去吃中飯的話,飯後你就可以睡十分鍾的午覺。這是馬歇爾將軍常做的事。在二次大戰期間,他覺得指揮美軍部隊非常忙碌,所以中午必須休息。如果你已經過了50歲,而覺得你還忙得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趕快趁早買人壽保險吧。最近葬禮的費用漲得相當高——而且這種事都來得非常的突然,而那位小女人也許想拿你的保險金,去嫁一個比你年輕的男人呢。

如果你沒有辦法在中午睡個午覺,至少要在吃晚飯之前躺下休息一個小時,這比喝一杯飯前酒要便宜得多了。而且算起總帳來,比喝一杯酒還要有效5467倍。如果你能在下午5點、6點、或者7點鍾左右睡一個小時,你就可以在你生活中每天增加一小時的清醒時間。為什麼呢?因為晚飯前睡的那一個小時,加上夜裏所睡的6個小時——一共是7小時——對你的好處比連續睡8個小時更多更好。

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如果休息時間多的話,每天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弗雷德裏克·泰勒,在貝德漢鋼鐵公司擔任科學管理工程師的時候,就曾以事實證明了這件事情。他曾觀察過,工人每人每天可以往貨車上裝大約12.5噸的生鐵,而通常他們中午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對所有產生疲勞的因素做了一次科學性的研究,認為這些工人不應該每天隻送12.5噸的生鐵,而應該每天裝運47噸。照他的計算,他們應該可以做到目前成績的4倍,而且不會疲勞,隻是必須要加以證明。

泰勒選了一位施密特先生,讓他按照馬表的規定時間來工作。有一個人站在一邊拿著一隻馬表來指揮施密特:“現在拿起一塊生鐵,走……現在坐下來休息……現在走……現在休息。”

結果怎樣呢?別的人每天隻能裝運12.5噸的生鐵,而施密特每天卻能裝運到47.5噸生鐵。而當弗雷德裏克·泰勒在貝德漢姆鋼鐵公司工作的那三年裏,施密特的工作能力從來沒有減低過,他之所以能夠做到,是因為他在疲勞之前就有時間休息:每個小時他大約工作26分鍾,而休息34分鍾。他休息的時間要比他工作時間多——可是他的工作成績卻差不多是其他人的4倍!

讓我再重複一遍:照美國陸軍的辦法去做——常常休息,照你自己心髒做事的辦法去做——在你感到疲勞之前先休息,這樣你每天清醒的時間,就可以多增加一小時。

三、揭開疲勞的真麵目

我們所感到的疲勞絕大部分是由於心理的影響。事實上,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一個坐著工作的人,如果健康情形良好的話,他的疲勞100%是受心理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的影響。困難的工作本身很少造成好好休息之後不能消除的疲勞……憂慮、緊張和情緒不安,才是產生疲勞的三大原因。

有一個很令人吃驚而且非常重要的事實:單單用腦不會使你疲倦。這句話聽起來非常荒謬,可是幾年之前,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類的腦子能夠工作多久而不致使“工作能量減低”,也就是科學上對疲勞的定義。令這些科學家們非常吃驚的是,他們發現通過活動中的腦細胞的血液,毫無疲勞的跡象;但如果你由一個正在做工的人的血管裏抽出血液,就會發現血液裏充滿了“疲勞毒素”和各種廢物。但是如果你從愛因斯坦的腦部抽出血來,即使是在一天的終了,也不會有任何疲勞毒素在內。

如果隻討論腦的話,那麼它“在8個或者甚至12個小時之後,工作能量還像開始時一樣地迅速和有效率”,腦部是完全不會疲倦的……那麼是什麼使你疲倦呢?

心理治療專家大都認為,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分析家J·A·哈德菲爾德在他那本《權力心理學》裏說:“我們所感到的疲勞絕大部分是由於心理的影響。事實上,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

什麼心理因素會影響到坐著不動的工作者,而使他們疲勞呢?是快樂?是滿足嗎?不是的,絕不是這樣!而是煩悶、懊恨,一種不受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過於匆忙、焦急、憂慮——這些都是使那些坐著工作的人筋疲力盡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減少他的工作成績,而且會讓他回家的時候帶著神經性的頭痛。不錯,我們之所以感到疲勞,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的身體緊張。

為什麼我們在勞心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些不必要的緊張呢?丹尼爾·喬斯林說:“我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越是困難的工作,越要有一種用力的感覺,否則做出來的成績就不夠好。”所以我們一集中精神就皺起了眉頭,聳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來“用力”。事實上這對我們的思考,根本沒有絲毫幫助。

碰到這種精神上的疲勞,應該怎麼辦呢?要放鬆!放鬆!再放鬆!要學會在工作時放輕鬆一點。

這很容易嗎?那才不,你恐怕得把你做了一輩子的習慣都改過來。可是花這種力氣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使你的生活起革命性的變化。威廉·詹姆斯,在他那篇題名《論放鬆情緒》的文章裏說:“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著急以及緊張痛苦的表情……這是一種壞習慣,不折不扣的壞習慣。”緊張是一種習慣,放鬆也是一種習慣,而壞習慣應該剔除,好習慣應該養成。

你怎樣才能放鬆呢?是該先從思想開始,或是該從你的神經開始呢?二者都不是。你應該先放鬆你的肌肉。

先從你的眼睛開始,先把這一段讀完。當你讀完之後,把頭向後靠、閉起你的眼睛來。然後默不出聲地對你的眼睛說:“放鬆,放鬆,不要緊張,不要皺眉頭,放鬆,放鬆。”如此慢慢地重複、再重複念一分鍾

你是否注意到,經過幾秒鍾之後,你眼睛的肌肉就開始服從你的命令了?你是否覺得,有一隻無形的手把這些緊張的情緒都挪開了。噢,雖然看起來令人難以相信,可是你在這一分鍾裏,卻已經試過了放鬆情緒藝術的全部關鍵和秘訣。你可以用同樣的辦法放鬆你的臉部肌肉、你的頭部、你的肩膀、你整個身體。但是你全身最重要的器官,還是你的眼睛。芝加哥大學的愛德蒙德·雅各布森博士曾說,如果你能完全放鬆你的眼部肌肉,你就可以忘記你所有的煩惱了。在消除神經緊張時,眼睛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它們消耗了全身散發出來能量的四分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眼力很好的人,卻感到“眼部緊張”,因為他們自己使眼部感到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