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抒情體散文詩(1 / 3)

第二章 抒情體散文詩

情景交融——詠歎調

——冥想——

冷抒情一—諷刺型

散文詩骨子裏包涵著詩。抒情性,是詩歌最本質的藝術特征,也是散文詩最本質的藝術特征。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自居易有一段話說得更加精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與元九書》) “言”,指語言文字;“聲”,指音節和韻律;“義”,指詩的社會功能。詩人用一棵 能夠開花結果的樹比喻詩歌,構成它生命基礎的根是“情”。可見,情是多麼重要!

我們再看看現代詩人的論述。郭沫若說:“詩的本職專在抒情。”(《論詩三劄》)臧克家認為:“詩歌在文藝領域上獨樹一幟,旗幟上高標兩個大字:抒情。敘事詩也不能忽視這個特點。”

波德萊爾所夢想創造的奇跡:“幾分柔和,幾分堅硬,正諧和於心靈的激情,夢幻的波濤和良心的驚厥”,說到底,正是一個“情”字。

雖然散文詩重在抒情,但它在表現形式上卻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像一個抒情小品,有的像一篇微型小說和戲劇小品,有的像一篇寓言,有的則像短小的格言。散文詩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常常吸取音樂、繪畫、電影和其他文學形式的表現手法,吸收溶化,化為已有。

種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構成散文詩文體分類的依據。目前大家較為統一的分類有:抒情體,敘事體,哲理體,兒童體及長篇散文詩等。

本章探討抒情體散文詩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一、情景交融

古人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應當作為抒情體散文詩的一個美學追求。散文詩不可能不寫景,但它的寫景是為寫情服務,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正像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如紀伯倫的名作《浪之歌》:

我和海岸原是一對情侶,激情使我們親密,大氣又使我們分離。當天空露出蔚藍色的晨曦,我就來到這裏,把自己銀白色的浪花和它那金黃色的砂粒攪在一起,我用自己的水分驅散他心頭的暑氣。

黎明時分,我在戀人耳畔悄悄地許下了誓願,於是我們緊緊地擁抱。傍晚,我唱著祝禱愛情的詩篇,他於是吻我的嘴唇。

我很任性,心情總是不能平靜,可是我的戀人卻永遠容忍,而且又是那樣堅定。

漲潮的時候,我擁抱著他;潮退了我就撲倒在他的腳下。

每當海洋的女兒從龍宮來到海麵,坐在山崖上欣賞那點點繁星的時候,我圍繞著他們跳過多少次舞。我聽過多少戀人愛情的傾訴,我陪他們一起,思念美人,伴隨他們同聲歎歎息。我對山崖講了多少話語,可他們原都是啞巴,我對它們微笑,獻媚,它們卻置之不理。我從深淵裏救出無數生命,使它們得以複生。我從海底盜出無數珍寶,將它們獻給了美神。

寂靜的夜晚, 當睡神擁抱了大地萬物,唯獨我難以入眠——我有時唱歌,有時歎息。多麼傷心!失眠折磨著我,可是我在戀愛啊,而愛情的脾氣是不喜歡睡眠的。

這就是我的生活,隻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是這樣消磨歲月。

這是一種借景抒情。詩人用的是擬人手法,他將海浪人格化,借“浪”的自我詠歎,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遠離祖國的異邦美國。他雖然被迫僑居國外,可心髒每時每刻都在貼著祖國跳動。他的一片癡情,有時不被人理解:“我對山崖講了多少次話,可它們原都是啞巴,我對它們微笑、獻媚,它們卻置之不理。”這些並沒有動搖詩人的信念。他對祖國的戀情絲毫沒有減退,是那麼真純和執著,就像海浪一樣,徹夜失眠。讀完全詩,我們為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所吸引,也為一種崇高的情感所感動。

我們再看雷抒雁的《枯枝與鮮花》:

那是一裸什麼樹呢?在這深秋,黃葉已紛紛墜落的時候,它卻是繁花滿枝,顯出一種青春和歡樂來。這是什麼樣一棵充滿了奇跡的樹呢?

清晨,走進園子,遠遠的,就看見一樹鮮花,紅的花、紫的花,在晨風中輕輕搖曳著。

當我一步一步走進那樹時,才看清了,那不過是一株秋葉落盡的枯枝,纏繞著剛剛綻開的牽牛花。枯樹,把它的身軀借給了柔弱的牽牛花的長藤,而牽牛花,也便把鮮豔的花簪上了枯樹的頭頂。於是它們便複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間感到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

枯樹喲,你不厭棄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堅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喲,你不厭棄那長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裝點了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發揮。

我看到過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著,身上落滿了肮髒的鳥糞,腳下卷過蕭條的風。我也看到過一些牽牛花,找不到支撐,委棄在地上,被荒草吞沒。

望者這一棵樹,我微笑著。

這篇屬於觸景生情。詩人在園子裏看到一個大自然的奇觀,觸發了他的詩情,他便唱出了這首枯枝與鮮花的頌歌。詩人在他深情讚美的背後還包涵著一層大自然與人生的哲理。使我們領悟到大自然和人世間,本是一個互相依存的和諧的 整體,任何無視這種依存傲然獨立的生命,或者得不到美,或者發揮不了美,最終將埋沒自身。

通過這兩個範例,我們可以總結出用情景交融這種手段來寫抒情體散文詩的一些特征:(l)它的整個基調是抒情的。 不論是借景抒情或是觸景生情,情在作品中占主導地位,情 為主,景為客。寫景是為了抒情,抒情而不直接寫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2)準確把握景物的特征,既要寫出景物的外形特征,給人以具體的印象, 又要寫出它的內在氣質,使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當然,在寫景物外形特征的時候是有選擇的,並非麵麵俱到,要與立意緊緊暗合。(3)作者的感情要真摯、健康,透過作品,要 使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崇高人格。隻有這樣,讀者才能受到深深感染,獲得審美享受和思想啟迪。

寫這類作品最忌情景遊離,感情像是貼在景物上的標簽, 看上去有一種不舒服之感,就更談不上引起共鳴了。

二、詠歎調

詠歎調原是音樂術語,指西洋歌劇和清唱劇中的一種抒情獨唱曲,集中體現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劃。抒情體散文詩借用這個術語,是指那些以抒情為主體的內心獨白類的作品。

如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自己送走了吧:現在又到了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