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兒童體散文詩(2 / 3)

兒童體散文詩的內容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 現實世界,二是幻想世界。而這兩個世界又是相互交錯的。

兒童最富於幻想。他們腦海中幻想世界的廣袤深邃遠遠超過現實世界。兒童的幻想世界包羅萬象,沒有疆界。它和成人的幻想世界判然有別的地方是:在那裏,一切都變得和藹可親,一切都以兒童的心靈思索,一切都按兒童的語言說話。

我國英年早逝的散文詩作家李華嵐寫過一首《船和水手》:

媽媽,我看見大海和長河裏的航船,:它的四周飛濺著雪白的浪花。我問你:為什麼有浪花從水麵飛起呢?你告訴我說:是船在前進的時侯劈開著水麵,才激起那雪堆般的浪花呀!

媽媽,你還記得咱們在渤海邊度過的那些日子嗎,你還記得那海邊的浪花飛起來,直撲到我的身上,癢得我咯咯發笑嗎?

媽媽,你還記得咱們在祖國的南海邊度過的那些日子嗎?大海漲潮時,浪花在海邊追逐鬧著,把我們野餐用的小鍋都打打翻了呀!

媽媽,為什麼會有浪花從海麵飛走,拍打丁著我們祖國的大地呢?

我知道了,是因為我們祖國的大地就是一艘最大最大的船,當這艘船勇往直前的時候,才濺得雪白的浪花飛舞起來。

那麼,爸爸該是這船上的永手了。

那麼,媽媽也該是船上的水手了。

哎呀,我該是水手的兒子了!J

哈哈,弟弟該是水手的兒子的弟弟了!

媽媽,快告訴我:當一個直正的水手,最先要學會學會做什麼呢?

這是兒童眼中的現實世界,又是兒童心靈中的幻想世界,童趣盎然,色調明快。作品有一個深遠的主題,這是靠巧妙的構思來實現的。一切靠形象本身說話。最後一句問而不答,增加了作品的韻味。兒童體作品一般是不提倡含蓄和言外之意的,因為兒童的思維方式是線性思維,比較單純,理解不了複雜的內涵。如果運用得當,當然更好。就像這首《船和水手》,作品的含蓄之處,兒童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從審美的角度看,這是一個較高的層次。

兒童體散文詩是寫給兒童看的,但同樣也是寫給成人的。成人都經過兒童時代,由於歲月流逝,童心已經泯滅或正在泯滅,優秀的兒童體作品能夠喚醒人們沉落在心底的那段美好的回憶,重新點燃起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之光。泰戈爾的不少兒童體散文詩作品都有這樣的功能。它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不隻是為了取悅兒童,更主要是啟迪和感化成人,其中寄寓著詩人良苦的用心。

如《對岸》:

我渴想到河的對岸去,

在那邊,好些船隻一行兒係在竹杆上;

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著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

在那邊,牧人使他們嗚叫者的牛遊泳到河旁的牧場去:

黃昏的時候,他們都都回家了,隻留下豺狼在這滿長著野草的島上哀叫。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據說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這個高岸之後,

雨過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鶩飛到那裏裏去,茂盛的蘆葦在岸邊四圍生長,水鳥在那在那裏生蛋;

竹雞帶著跳舞的尾巴,將它們細小的足印印在浩淨的軟泥上;

黃昏的時候,,長草頂著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遊。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過來,渡過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兒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詫異地望著我。

太陽升到中天,早晨變為正午了了,我將跑到你 那裏去,說道:“媽媽,我餓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樹底下,我便要在黃昏中回家來。

我將永不同爸爸那樣,離開你到城裏去作事。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對岸》寫的是一個兒童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現實與理想之間隔著一條河。麵對著河,兒童的願望是做一個船夫。當了船夫就可以到對岸去。對岸是一個異常美好的世界:耕夫 耕耘,牧人放牧,蘆葦茂盛,野鶩自由飛翔,雨水剛過,竹雞在潔淨的軟泥上跳舞,月光在波浪上浮遊。那是一個充滿自由、沒有汙染、清澈澄明般的天國。童年是充滿幻想和向往的時代,他們的幻想不免天真幼稚(到了對岸,還想著肚子餓),但純真、善良,絲毫沒有功利心和私欲,而且對向往 的事情特別摯著。每節最後一句的反複詠歎,有一種音樂的美感,也更使人感覺到孩子對理想的摯著追求。孩子對對岸 的渴望,何嚐不是作者和許許多多成人讀者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呢?作品題為《對岸》,給人帶來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意味深長,其中更深一層的意蘊,恐怕隻有靠成人才能品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