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現代派散文詩(2 / 3)

蘭波等人開創的象征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當今許多散文詩作品所寫的真實而又非真實的奇妙世界,它們借以創造情感境界而非傳達理性信息的方式,運用新奇的意象、通感、直覺、音樂性等富有創意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受惠於蘭波等法國象征主義大師們的理論與實踐。

二、超現實

除去象征主義,現代派散文詩另一個有較大影響的流派是超現實主義。在多種形式的現代派作品中,超現實主義大概是最難理解的一種。

超現實主義的主將和領袖是法國的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他原是一名醫生,1915年應征入伍。他在一個精神病院服役期間,接觸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深受其影響。後來結識了同時代的反傳統的立體未來派詩人阿波利奈爾,對文學發生興趣,設想將對潛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誌,進行超現實主義的實踐。當發源於瑞士的達達運動傳到法國後,布勒東與查拉的達達運動彙合。但是,由於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最終導致分裂。1924年,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公開亮出了自己的旗幟,從此宣告了以後席卷法國、歐洲並波及世界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開始。

餾現實主義“一詞最早是由阿波裏奈爾提出來的。他在一個荒誕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1917年首演)的序言中說:“人當初企圖模仿行走,所創造的車輪子卻不像一條腿。這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創造出超現實主義。”布勒東借過這個詞,賦予它新的含義。布勒東為超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我相信,這兩種表麵看來十分矛盾的狀態——夢與現實,將會變成一 種絕對的現實,即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名詞,陽性。純粹的心理自動作用,有人打算通過它在口頭或書麵上來表達思想的真實活動。思想的主動表達是在不受任何理性控製、任 何美學和道德控製的情況下進行的。”(《超現實主義宣言》)這一理論定義規定超現實主義強調潛意識的作用,反對以理智、美學和道德作為標準。所謂超現實,實則是超理性也即無意識世界。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有三種世界:一種是客觀世界,一種是理性思維的世界,還有一種是無意識世界。無意識是認識現實的唯一鑰匙。隻有發掘無意識領域,發現無意識是如何產生和支配客觀現實世界和理論世界的時候,才算把握了‘‘超現實“,即真正的現實。在他們看來,客觀現實、理智、道德、宗教都是束縛人的精神本能的桎梏;精神錯亂和夢幻不受理性控製,是真正的精神活動,精神病患者的言行就是真正的精神活動的表現。布勒東把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歸納為兩點:“自動創作和夢境記錄”。所謂“自動寫作”,即在似睡非睡中完全憑無意識自發構成詩句,不受理性控製,絲毫不考慮創作意圖和主題思想,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可以沒有任何聯係,隻是“偶然的結合”,甚至可以使用別人無法明白的字母或符號,寫成後也不作任何修改。早期超現實主義詩人常常原原本本地記錄幻覺或夢境中所呈現或體驗的一切。

布勒東寫過許多作品,其中有長篇散文詩《連通器》(1932)等。這是布勒東實現“自動寫作”的一部實驗性作品。下麵的引文是《連通器》中的一章:

無窮盡的美

必須在清晨到聖心島山丘的高處,去觀看巴黎在伸開臂膀之前慢慢地脫去它那壯麗的麵紗。整個分散的、僵化的、渺小的淡漠的人群像一艘輪船一樣劃破了把垃圾和美好好合為一體的茫茫黑夜。被太陽冠以鳥類或漣漪的傲岸的紀念碑,已被埋葬曆代王朝的灰塵搞得麵目皆非,首先戰栗起來的城郊工廠被工人日益壯大起來的意識照亮。除了最後最後的人麵毒蠍們(注:指那些尋歡作樂的富人)開始用金器皿煮沸東西而外,所有人都在睡夢中。女性的美,再一次消溶在各種稀有石料的坩堝裏,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動人心弦,狂放不羈和振奮人心。此刻,可以設想,它完全擺脫了討這個或那個,這此或那些人歡心的欲望。瞬息即逝的無窮盡美,這是分散在堪稱與大地同寬的床上的所有成分合成的一朵奇葩!此時此刻美達到了最高點,它與天真爛漫相混淆,它是一麵盡善盡美的明鏡,在這麵鏡中,所有存在過,所有被稱之為要存在的東西,都榮幸地沐浴在這次噴薄欲出的曦光中。萬能主觀的絕對力 量,是夜的主宰,肆意地窒息著小小幸福中不耐煩的決心。

(葛雷譯)

作者用夢幻的朦朧的感覺去描繪巴黎黎明前的靜與美。我們看到的是夢幻與清醒相交織的奇特的景觀。一切都像是夢境,然而又如此逼真。拉加爾認為:“超現實主義自覺地投身子對奇特的追求,它已廣泛地致力於文學、藝術和當代電影的奇特的偉大主題之一。大概是為了從中窺知其秘密,布 勒東將目光投向日常的現實,或自然的景色。沿著波德萊爾在其散文詩中開辟的蹊徑,(波德萊爾已寫過關於巨大城市的奇特的詩)布勒東於是看到了巴黎的蘇醒。”(《二十世紀大作家》)

這篇作品的引入入勝之處在於它嶄新的意象和語言。這也是超現實主義作品的共同的特色。它使人感到驚奇,進而產生無窮的玄想。

超現實主義運動在20世紀20、30年代盛極一時,其影響遠及法國國外。後因成員意見分歧,導致這個流派發生分裂。到了30年代後期,超現實主義運動已名存實亡,隻有布勒東本人始終不渝的堅持和鼓吹。超現實主義運動雖然已經解體了,但它的影響並沒有因此消失。它的理論與技巧為不少作家所接受。公認的有超現實主義傾向,並產生世界影響的現代派詩人有英國的托馬斯、美國的斯蒂文斯、希臘的埃利蒂斯和法國的米肖等。

亨利·米肖(1899-1984)是法國當代一位頗有影響的 詩人和畫家。他一生從未參加過超現實主義運動,但他的作品卻被布勒東譽為“超現實主義色彩最濃的作家”。評論家皮孔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也許是唯一沒有弄虛作假,沒有 存幻想,而是以帶有絕望的偉大,描繪出這個時代的真實和災難的麵孔的詩人”。米肖一生寫過三十多部作品,散文詩占據主要地位。他的作品想象豐富而奇特,追求幻境和朦朧的意趣,喜歡探索內心的感受。他在一部名為《羽毛》的散文詩集裏,創造了一個徘徊於神話與現實之間的人物——羽毛,其人與社會格格不入,幻想脫離世俗,又不可能,隻好屈從於日常荒誕而無聊的生活。有人認為米肖和卡夫卡十分相似,他口口充滿了荒誕的想象,同時又揭示出極深刻的現實。他寫過一篇令人震撼的散文詩《床上的故事》:

初生嬰兒放在大在大床上。大床另一端躺著母親,失血過多、蒼白而力竭的母親。一隻貓跳到床上,把爪子遲疑地擱到嬰兒臉上。然後,猛力地擊了三下,擊向微小微紅的鼻子。血立即淌出,鮮紅的血,比貓更峻嚴的血啊。

床的另一端,壓在厚被褥下的母辛親,她的頭被桎梏在極度倦憊中,不知如何是好;大理石的冰冷和沉重開始在她中間凝結。

這時,嬰兒因騷動而掙開了繈褓。貓的眼更晶晶閃光了。

怎樣援助呢?癱瘓了的母親。不用說,貓飽趁機會,悠長的機會,因為貓喜愛沉思。我不知道它到底幹了什麼。我記得的是:“母親喊不出聲來,隻能以絕望而激越的口氣啐一聲“恨貓”(她原是要說 “狠貓”,但說“恨貓”更有力些);接著,她極力地朝貓吹噓噓過去。然而,她驚悸而中止了 她發現,吐出了那口氣,她已擲出自己最後的武器。貓並沒有竄向她。然後,我不知道它到底幹了什麼。

詩人寫的是一種感覺,一個母親知道腳下的嬰兒遭襲時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我們不能僅從字麵上去理解。這個床的故事顯然是一種幻覺,一種超現實,然而這虛幻的現實 卻是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

米肖認為現代詩具有“驅魔”功能:“是取巧式的驅魔;利用夢幻,利用那由潛意識巧妙透過想象而組織成的自衛式的夢幻。不管是有計劃的或是試探性的,這種清醒的夢幻總 力求達到極度的效果而後止。”經過不斷的驅魔,詩人最終成為文字的主宰、精神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