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散文詩的意象與意境(1 / 3)

第十章 散文詩的意象與意境

從意象到意境一一常見意象及構成一一意境的創造

一、從意象到意境

意象租意境的概念都源於中國古典文論。

“意象”一詞最早作為文論用語出自南朝劉勰的巨著《文心雕龍》:“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神思篇》) 意思是講作家在構思的時候,尤如聰明而有創造性的木匠一樣,憑著想象中要雕琢的形象而運用斧斤。這是駕馭寫作的主要方法,安排好篇章的重要道理。“意象”一說自劉勰提出 之後,對後世的詩歌理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王昌齡、白居易、司空圖、胡應麟等多有論及。

本世紀初,英美兩國曾出現過一個現代詩歌流派——意象派。意象派詩歌具有清晰、精確、濃縮的特點。它著重表現詩人的直觀印象,不敘述故事,不宣泄感情,尤其忌諱在詩中發表議論。作者的感受,完全靠詩的意象暗示給讀者。由於意象派詩人把技巧看得高於一切,最終走進了內容空洞的 唯美主義的泥潭。這個流派隻存在幾年時間就解體了。流派 雖然解體了,影響卻是深遠的,許多大詩人都受過它的影響。 它的冷靜、含蓄、凝煉、新奇的表現手法,被人們借鑒過來, 賦予新的內容。隨之,“意象”一詞被廣泛傳播,成了西方現 代詩人和詩評家的最常見的基本用語。

境“一詞最早見之於相傳為王昌齡所撰的《詩格》。該 書在“詩有三思”之中提出“意象”之後,接著又提出“詩 三境”,三境之中就包括“意境”:

詩有三境:一日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詩學指南》卷三)

王昌齡所說的“物境”即客觀的景象之境,“情境”即主觀的感情之境,“意境”則是客觀物境與主觀情境的融合。

從古人對“意象”和“意境”的定義看,它們之間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觀的交彙。不同的是,一個呈現出來 的是“象”,另一個是“境”。“象”,指個別的物象和事象, “境”,指整體的生活場景。

經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一首詩中,藝術的最小單位就是“意象”。“意境”在全詩的意象總和中產生。

意象是詩的基本特征。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別。中國詩,外國詩,基本上都是如此。這與語言的媒介有關。詩的意象語言大都是可感性詞語,可以直接訴之於人的感官。散文的語言基本上是隻有理解度的普通語言。如果沒有意象,也就不需要多度語言,即使分行排列,也僅是徒有詩的外衣,本質上已不成其為詩了。

散文詩具有詩的內涵,所以,意象也是它的基本特征。散文崇尚“真”。“真”包括真時、真地、真人、真事、真情、真理。散文詩做不到這些。它雖也崇尚“真”,但隻指真情和真 理。它在短小的形體內包藏豐富的內涵,隻有借助意象和意境才能實現。

詩的成分,除意象外,還有非意象成分。當然,也有完全由意象構成的詩。較之詩,散文詩的非意象成分要多一些,這與它輕鬆舒展的外衣有關。

意象的形成來自作家的藝術思維。它是作家審美理想與審美情感通過想象或幻想所創造出來的形象。意象不是靜止的,它是鮮活的,運動的。意象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創造意境。

一篇作品有沒有好的意象,並不是作品成敗的標準。關鍵看意境。好的意象可以構成好的意境,但也並非都如此。如果忽略散文詩整體意境的完整性,片麵追求意象的新奇,隻能重蹈意象派詩人的覆轍。

二、常見意象及構成

意象根據不同的角度可以分出若幹類。比如,從語言分析的角度,可以分為“動態意象”和“靜態意象”兩大類;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分為“通感意象”、“錯覺意象”、“幻覺意象”、“夢意象”等類;從意象在作品中的存在狀態看,可分為“顯意象”與“潛意象”;從意象的表現功能上,可以分為“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擬情性意象”等;從意象的內容上看,可以分為“自然意象”、“人生意象”、“神話意象”等。

意象的分類是個學術問題,讓專家們去研究吧。下麵,我們側重從創作技巧的角度,擇其散文詩中較常見的意象形態,進行舉例分析。

象征意象

這是散文詩中最常見的一種意象形態。關於象征的定義以及與比喻的區別,我們在《語言》一章已探討過。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和寫作技巧,象征意象在中今古外的詩歌作品中屢見不鮮,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就更為普遍。因為現代派作家尤為注重作品的藝術張力,象征則是製造張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我們看高爾基的《海燕》:

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雲霄,它叫喊著,——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裏,烏雲聽到了歡樂。

這叫喊聲裏,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喊聲裏,烏雲感到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刹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到來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在大海上麵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呻吟著,——這些海鴨呀,享受不了戰鬥生活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愚蠢的企鵝,畏縮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峭崖底下……隻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翻起白沫的大海上麵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麵壓下來;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空中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堆巨浪,惡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這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水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刮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一邊大笑,它一邊高叫……它笑那些烏雲,它為歡樂而高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困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一一是的,遮不住的!

風在狂吼……雷在轟響……

一堆堆的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閃電,把它熄滅在自己深淵裏。閃電的影子,像一條條的火蛇,在大海裏蜿蜒浮動,一晃就消失了。——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閃電之間,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一一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戈寶權譯)

《海燕》出色地運用了象征的手法。篇內充滿了象征性的意象:海燕象征革命預言家,大海、海濤象征不滿現實,覺醒了的人民大眾,太陽象征真理,烏雲象征沙皇製度,狂風、雷霆、閃電象征各種邪惡勢力,在暴風雨麵前嚇破膽的海鷗、海鴨、企鵝,則象征資產階級自由派,機會主義者和立憲民主黨人。所有意象組合起來,又構成整體的象征。各種意象都具有雙層或多層的含義,一層是本身的,其他則是象征的。本身的含義是固定的,象征義則是不定的、多義的。我們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同時代的讀者,甚至同時代讀者的理解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象征作為意象,已不同於其他學科(如邏輯學、數學、宗教)中“象征”一詞的含義。在這些學科中,象征僅僅作為簡單的指代物,意義是明確的。文學藝術中象征意象的含義,則常常是不明確的,它從象征體內放射出來,具有暗示性,需要讀者精心、機智的辨別和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