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淇:《齊白石》
駝鈴。馬頭琴。爬山調。十月結冰,凍啞了西北的黃昏。
——許淇:《我現在居住的城市》
樹是不會嗚叫的。蟬在樹蔭裏嗚叫,給人的感覺好像樹在發聲。鴿哨本沒有顏色,因為背景是藍天,在人的感覺中好像有了顏色。如果在春天和夏天的黃昏,這座城市的周圍, 充滿了駝鈴、馬頭琴和爬山調的音響,冰凍季節到了,這些音響消失了,好像黃昏被凍啞了。視覺與聽覺的轉移。
又如:
少女們的笑聲像露珠一樣濺落在草上,會發出金剛鑽似的亮光。
——耿林莽:《未來》
飛翔的蝶翼上,沾滿了陽光的香味。
—一耿林莽:《陽光》
前者是聽覺與視覺的交融,後者是視覺與嗅覺相通。運用通感意象應注意恰切,要考慮到全篇的氣氛和情調,與整體藝術構思和諧一致,否則,會給人支離破碎的感覺。
自悖意象
這是作家經過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後創造出來的具有悖逆意味的意象。自悖意象大多具有哲理感。
如李耕的《擠》:
擠……
已在天堂的大門口了,還擠什麼?是想奪取珠光閃閃的桂冠,還是伊甸園櫥上的金果。 這是在地獄的高牆下,命運,已在死神劃定的圈中。還擠什麼呢?是想搶先奪取到一張再生卷還是企圖用自己的貪婪之火搶先去焚毀你曾經有過的欺誑和詐騙的證據……
擠……
能擠到一個窗口,我的空氣和陽光就多些,豈管別人在暗色的囹固中;能擠到一席之地,我就是這一席之地的國王,豈管別人已是風波中的一葉飄萍……
不過,我是主張擠的……
擠進小小稿紙的方格,搶來一支春秋筆;擠進這筆的尖端,讓詩人點畫出自己高尚的人格。
第一節作者帶著幾分揶揄和調侃的筆調譴責了一種拚命“擠”的人生,第二節筆鋒突然一轉:“不過,我是主張擠的……”再往下看,方知同是一個“擠”字,含義卻天壤之別。
再看韓作榮的《心靈的鐐銬》:
我是自己的囚徒。
那世俗的目光,繩索一樣死死地捆縛著我,隨手拾來的冷語,鑄成沉重的鐐銬,鎖住我的心靈。
於是,聲音也被捆縛得細瘦而微弱;囿於鐐銬中的思想是蒼白的,我真擔,心會黴爛、發芽;而築路機粗獷的聲音,使我的心靈悸動、震顫。
鎖得越久,心越趨於麻木,有如太和殿下的石龍,水珠在進射間封固,流雲在飄動時凝止,而龍尾,再擊不起浪花……
然而,牆,是阻不住陽光、流水和空氣的,鐐銬,畢竟鎖不住思想。渣滓洞裏也有放飛的蝴蝶,那是飛翔的自由;是的,當我意識到不自由的時候,我,便有了自由。
自我的囚徒,還須自己去釋放。當世紀的風在詠管中搏動,有如火焰將心靈的鐐銬熔化,那火苗的利刃,也割斷了自我的束縛。
我,不是自己的囚徒!
起句是“我是自己的囚徒”,結尾卻成了“我,不是自己的囚徒”。看起來很矛盾,其實是辯證的發展。鐐銬是世俗鑄成的,它可以鎖住手腳,但畢竟鎖不住思想。“當世紀的風在 脈管中搏動,”思想的火焰最終將心靈的鐐銬熔化!
對生活缺乏深刻體驗和真知灼見的人是很難創造自悖意象的。自悖意象具有強大的藝術張力,能給讀者留下反複回味的審美空間。
三、意境的創造
意象是散文詩的元件。隻有將散亂的元件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作家的構思才能變成現實,散文詩的意境才能產生。
意境亦稱“境界”。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論述過何為“藝術境界”:
什麼是意境?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l)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製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景,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美是意境的最高追求。意境的創造也可稱之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意意的創造。 意境有多種形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從意與境的配合形式、‘反映現實的方法和態度、主觀感情的表達方式等 幾個不同方麵,將其區分為意與境渾、以境勝、以意勝;寫 境、造境;無我之境、有我之境等幾個類別。這些雖是針對詩詞而言,但對散文詩作家仍有教益。如: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人間詞話》之二
“理想與寫實”二派,我們可以理解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一個虛構,一個寫實,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因為 虛構必須“合乎自然”,寫實必然“鄰於理想”。這是詩人創造意境所遵循的原則。散文詩作家何嚐不是如此呢?如前麵提及的高爾基的《海燕》,既有寫境,又有造境,現實與理想 在藝術的境界中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明代朱承爵也認為“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存餘堂詩話》)這是指詩詞。散文詩雖也講究意境,但卻不能認為隻有意境才是評判作品的唯一尺度。因為散文詩有多種體式,像哲理體散文詩中的議論型、格言型,就不一定要求必須有意境存在。有些直抒胸臆的散文詩,談不上有多深的意境,但以情感人,仍不失為好作品。從一般意義上說,意境可以視為衡量散文詩藝術成敗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
王國維曾對意境作出過界說:“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戲曲考》)他用幾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意境的創造必須通過“寫情”、“寫景”、“述事”,能夠激起讀者美好的聯想。
意境有高低、大小、深淺之別。意境之妙不在大小,卻必高深,
創造意境應努力做到:
一、獨辟蹊徑 意境有各種形態,它們都是不可重複的。獨創性是意境最寶貴的品格。重複別人,或重複自己,均無意境的創造可言。意境創造應充分突出個性特征,其中包括獨特的審美情趣,獨特的構思和獨特的結構方式等等。
二、取境要高 詩僧皎然說:“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詩式·辨體》)意境的優劣對作品風格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取境的高低我們可以感覺到作家的人格和氣質。
三、含而不露 中國畫講究虛實相生,如果畫麵太實、太滿,就很難產生意境。散文詩也是如此。虛與實巧妙結合,才能創造出美妙的意境來。情與意不能過虛,過虛會顯得思想和感情蒼白;景與象不能過實,過實則會使作品缺少靈氣。
清代賀貽孫說:“清空一氣,攪之不碎,揮之不開,此化境也。然須厚養氣始得,非淺薄者所能僥幸。”(《詩筏》)他 所說的“化境”可能是意境的極致。但是,靠僥幸心理是不會得到的,它要求作者必須具有深厚的修養,多觀察、勤思索,然後才能偶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