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散文詩的風格(3 / 3)

我們在第一章曾領略過波氏的《陌生人》,這是一篇頗能顯示作者散文詩風格的絕唱這是詩人與那個頹廢的、病態的社會進行的餘味深長的對話,如果完全從字麵理解,就會得平淡無奇,必須從字麵的背後去尋味和把握。一個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姐妹,沒有朋友,沒有祖國的陌生人,憎恨 金錢,但卻傾心愛美。

一哎呀!你究竟愛什麼呀?你這個不同尋常的陌生人!

—一我愛雲……過往的浮雲……那邊……那邊……美妙的雲!

對一切都不信任的極端的漠視!從這個世紀末的“陌生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雙重人格:消沉孤傲,玩世不恭是其表,“眾人皆醉我獨醒”,憤世嫉俗的嚴肅態度才是魂。過 去不少文章都稱波德萊爾是“頹廢詩人”,其實,如果全麵地分析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隻是一個頹廢時代的詩人,而不是一個頹廢詩人。

同是寫“過客”(“陌生人。即過客),魯迅和波德萊爾 就大不相同。魯迅筆下的過客雖然也極端孤獨,極端悲涼,但他對現實卻不是采取漠視的態度,而是向著人生之路奮然前行:

翁——那麼,再見了。祝你平安。(站起,向女孩,)孩子,扶我進去罷。你看,太陽早巳下去了。(轉身向門。)

客——多謝你們。祝你們平安。(徘徊,沉思,忽然吃驚,)然而我不能!我隻得走。我還是走好罷……(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

(女孩扶老人走進土屋,隨即闔了門。過客向野地裏蹌踉地闖進去,夜色跟在他後麵。)

都是過客,一個屬於世紀末,一個則屬於世紀初。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相同的是,都具有經久的藝術生命和審美價值。

舉一個屠格涅夫的例子,《當我不在世的時候……》:

當我不在世的時候,當我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灰燼的時候,——你啊,我唯一的朋友,你啊,我曾那樣深情地和那樣溫存地愛過的人,你啊,想必會我活得更長時間,——可不要到我的墳墓上去……你在那兒是無事可做的。

請不要忘記我……但也不要在日常的操勞、歡樂和困苦之中想起我……我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不想搞亂它的平靜的水流。不過在孤獨的時刻,當善良的心如此熟悉的那種羞怯的和無緣無故的悲傷碰著你的時候,你就拿起我們愛讀的書當中的一本,找到裏麵我們過去常常讀的那些頁,那些行,那些話 吧,——記得嗎?——有時,我們倆一下子湧出甜蜜的、無言的淚水。

你讀完吧,然後閉上眼睛,把手伸給我……把你的手伸給一個已經不在的朋友吧。

我將沒能夠用我的手來握它:我的手將一動不動地長眠在地下。然而,我現在快慰地想,你也許會在你的手上感受到輕輕的愛撫。

於是,我的形象將出現在你的眼前,你閉著眼睛的瞼下將流著淚水,這淚水啊,就像我和你受美的感動曾經一起灑下的一樣,你啊,我唯一的朋友;你啊,我曾那樣深情地和那樣溫存地愛過的人!

(黃偉經譯)

一個行將離世的孤獨老人,為心愛的戀人所留下的挽歌。在濃重的悲劇氛圍裏,屠格涅夫把憂鬱的情感寫得異常細膩真切、幽婉動人。這和魯迅的那些寫“死”的篇章相比,顯然是大異其趣。魯迅作品的色澤灰黑、幽冷,屠格涅夫散文詩的色澤明麗、濃豔;一個以冷峻、壯美為主,一個以委婉、優美為主;不同的畫麵色澤和抒情方式,構成了不同的審美 境界。

四、流派

先有風格,後有流派。

在中外文學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文學現象:在某一相同的曆史時期,若幹創作風格比較接近的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結成一個個群體,形成“文學流派”。如中國古代的“公安派”、“桐城派,當代的“山藥蛋派”、“朦朧詩派”,外國的“玄學派”、“湖畔派”、“意象派”等,它們或以地域命名,或以風格特征命名;或以創作方式命名,不一而論。

艾青曾論述過流派,對流派的特點作了比較明晰的解釋:“一個流派開始時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創造一個什麼流派,往往是很多入朝著某些共同點走,而且是非常頑固地這樣走,是自自然然地形成的。我看流派者,有著三個特點:首先,流派既是流又是派,是眾多的意思,不是單獨一個人的;其次,產生流派總是由於共同讚成這樣的主張或那樣的主張而結合的結果,而這種主張可以是形式上的,或者內容上的;第三,由於流派總是按自己鮮明的主張而行事的,所以它總表現為排它性的。”(《與青年詩人談詩》)

眾多的風格和流派的出現,是文學繁榮的標誌。由於散文詩在文壇上一直是受冷落的品種,“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從未出現過像詩歌、小說等文學體裁那樣在曆史上出現過的繁榮局麵,雖有些風格相近的作品,但形成明顯流派的卻很少。特別是中國,很難說有什麼散文詩的流派存在。

明顯的流派可以舉出三個。一是以波德萊爾為代表的法國象征派散文詩,成員有蘭波、瑪拉美等。他們都是詩人,又都寫散文詩。他們信奉並創立了象征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將 這些原則運用在散文詩的創作中。他們既有鮮明的個性風格,又有相近的藝術特色。二是以布勒東為代表的法國超現實派散文詩。作為一個流派,“超現實”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影響 是深遠的,後來的米肖、聖瓊·佩斯都繼承了它的技巧。包括不少國家都有其信徒。三是以紀伯倫為代表的阿拉伯海外文學派的散文詩。他們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濃鬱的民族風格,創作了風格相近、飲譽世界的散文詩。

中國的散文詩作家,大多采用了積極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方法,又多半是交叉運用,至今沒有形成明顯的流派。

文學流派的興盛,與時代氛圍有關,也與作家們的倡導與努力有關。目前,我國的散文詩壇已經呈現出一派初步繁榮的喜人景象。越來越多的作家走到散文詩的隊伍裏。隻要作家們堅持社會主義的文學方向,博采眾長,勇於探索,就一定能創造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鬱的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