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散文詩的宏構巨製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紀德:《地糧》
——泰戈爾:《吉檀迦利》
—一希梅內斯:《柏拉特羅與我》
——紀伯倫:《先知》
——聖瓊·佩斯:《阿納巴斯》
——中國作家的探索
散文詩以短小凝煉為其主要特征,但這並不意味著散文詩不能寫長。在世界散文詩史上,幾位大師都曾營造過長篇散文詩的佳構。這些充滿了智慧和創造的藝術奇葩,曾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為作者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在談及長篇散文詩這一不多見的文學樣式時,我們不能不提到尼采、紀德、泰戈爾、希梅內斯、紀伯倫、聖瓊·佩斯等大師。他們的作品極富創造性,各具特色,是散文詩愛好者們學習的典範。近年來,我國的散文詩作家鍾聲揚、劉再複等人亦在這一領域裏開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麵,分別向讀者作一介紹。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1844—1900)是十九世紀最卓越的大哲學家之一, 是德國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終生獻身哲學,無意營造散文詩。然而,他的不少作品的一些段落完全可以當作散文詩來讀。他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既是哲學巨著,又是罕見的長篇哲理散文詩的傑作。
尼采自己對這部書評價甚高,他在自傳《瞧!這個人》中寫道:“壯麗偉大韻律的技巧或在表達方麵的壯麗風格,以表現優美和超人類熱情的偉大波動,第一次為我所發現:以《查拉圖斯特拉》第三部後端名為《七個印記》之歌,我飛翔在所有向來所謂詩歌的千裏之上。”
尼采妹妹在這部書的序言《“查拉圖斯特拉”是如何產 生的》中說:“《查拉圖斯特拉》一書是我哥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個人體驗生命的心路曆程史,其中包捂他的友情、理想、憤慨、痛苦與失望等,尤其是他對畢生自期之至高希望和目標的憧憬更在此達到一莊嚴的升華。”“雖然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和絕大部分的主要思想骨幹在尼采年輕時的夢中和早期的作品中早就出現過,但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直到1881年8月,才在瑞士的西爾斯·馬利亞鎮孕育成形,那是由於萬物“永恒輪回”的概念,最後終於促使我哥哥以詩歌式的文體將其新的觀念付諸楮墨。”
這部作品的創作堪稱神來之筆。構思這部作品尼采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但寫作速度異常之快。前三部都是各用十天的時間完成。詩人喜歡談他在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時那種忘我的心境和神奇的靈感。他的《瞧!這個人》裏麵描寫道:“在這十九世紀的末期,有誰能確切明白那些神采奕奕的詩人們所指的靈感嗎?倘若沒有的話,則我願將它敘述出來。若是一個人還存有些許迷信,那他便不能完全否認所謂他自己不過是某種力量之化身、代言人或媒介的想法。……我們聽到了某些東西,卻不去尋找它的來源;我們得到了某立即顯現出來,而我們也根本沒有對它作過任何選擇。我們些東西,卻不問這些東西是誰給的;一種思想就如閃電般地立即顯現出來,而我們也根本沒有對它作過任何選擇。我們喜極而泣……”尼采在完成第三卷後,寫信給妹妹說:“當我的創造力不斷源源湧出時,我的肌肉活動也達到了巔峰。肉體完全處於振奮的狀態,根本就不必去顧慮心靈。人們總是看到我在雀躍不已,我常常在小山之間行走七、八個小時而無倦意。”尼采喜歡散步,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大多數章節都是在散步中獲得的靈感。這些靈感是熾熱的,飛騰的,噴射的,衝激著詩人的胸懷,如果不把它們用語言轉述出來,詩人就無法平靜。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奇書。從內容上講,它是 尼采“超人”哲學的係統闡述。它那反對一切舊的傳統,徹底打倒一切偶像的嶄新思想,令世人驚駭。從風格上講,氣勢恢宏,前無古人。從形式上講,尤為獨特。有人稱它是一部新福音書,有人說它是敘事詩,也有人說它是神話詩,更 的人稱它為散文詩。全書共分4卷80章,約28萬字。如此浩瀚的篇幅,幾乎全用對話的形式。確切地講,主要是查 拉圖斯特拉對眾人的箴言式的獨自。表麵上看,這是一部哲理性的著作,但讀起來,又和純學術或其他片斷式的“箴言”相區別。尼采用一支詩筆揭示他的哲理,他把詩與哲理十分完美地融合成一體。
查拉圖斯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創始人。尼采虛構了一個故事,借這位波斯先知之口,唱出他在心靈裏孕育已久的歌聲。尼采寫第一卷的時間是1883年2月3日至1 3日。當時他已因病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精神極度孤獨。尼采在書中預言,由於世風日下,人已變形,因此必然要出現一種新人,即“超人”。他宣稱“上帝已死”,並用“一切價值重新估價”為口號,攻擊基督教宣揚的“奴才道德”。書在初版時印數很少,幾乎沒有引起反應,第四卷作者隻私人印刷了40本,在朋友之間散發了7本。尼采死後,他的著作得到世 人的承認,在世界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曾對因不滿現 實而探求新路的知識分子起過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德國的納粹分子所利用。尼采是一個很不幸的人。終生未娶。病魔纏身。晚年在精神錯亂中了卻殘生。他最大的不幸是不被人理解。他的學說常常受到誤解和歪曲。他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思想家,直到現在,對他的評價仍然毀譽不一。
作為一部罕見的長篇散文詩巨著,它傾倒過無數的讀者。我們在讀這部書時,會感覺到濃鬱的詩意,感覺到流動在字裏行間的詩的韻律和情感的律動。全書有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龐大體係,但要完全理解,又很難做到。因為全書充滿象征和隱喻,結構看起來又頗顯混亂。它很像一部寓言,但又比 一般的寓言作品更見思辯的鋒芒。語言典雅、凝煉,鏗鏘有力,且富有暗示性。書中經常用排比句,如“序白”之四:
然而,查拉圖斯特拉看看那群人,覺得十分奇怪,於是他又說道:
“人類是一條係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條高懸於深淵的繩索。
要從一端越過另一端是危險的、行走於其間是危險的、回顧觀望是危險的、顫栗或躊躇不前都是危險的。
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我鍾愛那些隻知為完,成而活的人, 因為他們正是一個過程的跨越者。
我鍾愛那些非凡的輕蔑者,因為他們正是非凡的崇拜者,以及渴望彼岸的羽箭。
我鍾愛那些人,他們不先向天際以外去找尋一個為之犧牲的理由,卻默默殉身大地,以期大地終有一日能為超人所有。
我鍾愛那為求知而活,同時為使超人得以出世而求知的人,如是,他追求著自己的完成。 我鍾愛那為構築超人之棲所而工作,並為供給超人以大地與動物而創造的人,如是,他追求著自己的歸宿。
我鍾愛那珍惜自己道德的人,因為道德是自我完成的意誌與一支懂憬的箭。
我鍾愛那不對自己之精神作任何保留而期望化整個精神為道德的人,如是,他在精神上跨越了那橋。
我鍾愛那使自己的道德與自己的誌趣和命運合而為一的人,如是,他可為了個人的道德而置生死於度外。
我鍾愛那不貪圖過多道德的人,一種道德往往較之兩種道德為佳,因為那種道德更近於命運之結。 我鍾愛那不吝於靈魂、既不受謝也不致謝的人,因為他常給予而不藏私。
我鍾愛那常贏骰子而感到慚愧的人,他會自問:‘我是一個作弊的賭徒嗎?’—一因為他輸得起。
我鍾愛那行而後言、行動甚於允諾的人,因為他追求著他的自我完成。
我鍾愛那肯定未來而救贖過去的人,因為他願為眼前的人效死。
我鍾愛那對上帝 ‘愛之深而責之切’的人,因為他必將因招引神怒而亡。
我鍾愛那在受創時依舊能夠保持其深邃的靈魂,而些微小事也可使他為之赴湯蹈火的人,如是,他會欣然地跨過那座橋。
我鍾愛那因心靈過於豐實而忘己,且與萬物合一的人,如是,萬物乃成為他的歸宿。
我鍾愛那精神與心靈都自由的人,如是,他的頭隻不過是其心之內腑,而他的心則促使他完成自我。
我鍾愛那些人,他們像一顆顆自天頂烏雲中降落的沉重雨點,預報著雷電之即將到來,並如預言者般地逝去。
看啊,我是一個雷電之預言者、一顆自雲中降下的沉重雨點,然而,這雷電便是超人。
一連18個“我鍾愛”,描繪出尼采心目中人類的“跨越者”的崇高形象,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這樣的章節,除去散文的句子外,其韻律和節奏,都與抒情詩十分接近。
二、紀德:《地糧》
紀德(1869—1951)是二十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作家和美學家之一,一個引起最多爭議的人物。他的作品充滿矛盾又最富於變化,曾被視為清教徒、新古典主義者、魔鬼派、偶像破壞者、唯美派、連結象征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橋梁等等。幾十年來,他的作品為眾多的讀者所嗜讀,在青年中產生過巨 大的反響,在法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7 年,為表彰紀德的“內容廣博和藝術意味深長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銳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紀德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紀德一生寫過多種體裁的作品,《地糧》(亦譯作《人間食糧》,1897年出版)是他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也是他影響最大的作品。它在初版後的十年內僅銷出500冊,慘遭失敗。後來,當它的價值被人們認識後,一時成了青年們爭相閱讀的書。法國現代作家馬丁·杜加爾在他的名著《蒂博一家》的開頭,描寫了兩個青年如饑似渴地閱讀,《地糧》的情形。書 的主人公雅克·蒂博說:“這是一本你讀它的時候感到燙手的書。”紀德用抒情的筆調歌唱生命和自由,強調欲望、熱情、本能和非理性的價值。許多青少年都對這部書狂熱地崇拜,把它作為汲取快樂和激情的源泉。
在1927年版的序言裏,紀德寫了他當時寫這部書時的動機和背景:“這是本求超越,求解脫的書”,“地糧不是一本病人所寫的書,至少是當他正在恢複健康,或者痊愈後所寫的書——而這人卻曾是病者。因此在本書每一詩情的奔放中,洋溢著麵臨死而燃起的生之激情。”“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文學正窒息於極度的造作與閉塞中,而我認為亟需使它重返大地,用赤裸的腳,自然地印在人生所經過的每一片土地上。”紀德 原是一個清教徒。1893年,他去阿爾及利亞旅遊,沐浴在北 非絢麗的大自然裏,身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此與家庭的清教徒傳統徹底決裂。他之所以稱《地糧》是本求超脫,求解脫的書,顯然是針對當時象征派末流脫離現實,愛好黑暗和幻影,內容貧乏,講究形式等傾向而言,強調對自然和人生的強烈感受,作為精神營養,培育自我。紀德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含義而又常常被人曲解的人。他常常被描述為宣揚極端個人主義,表達享樂主義,為不道德行為辯護。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有些人在這本書中隻能看到,或認為看到, 對欲望與本能的讚頌。我認為這多少帶點近視。在我,當我重展這書時,我所看到的,隻是對赤裸與開放的解釋。我拋開其餘一切,至今努力保留的仍是這一點。”紀德預感到了時代潛在的危機。他用一種離經叛道的全新的價值判斷和新的思維方式去看待生活。既然誰也分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麼“去行動吧,不要管這行動是好的,還是壞的;去愛吧,不要擔心這愛是好還是壞,”一個人隻有“親自體驗人間的愛與罪過才是最有人性的人。”
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樣,《地糧》也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書。可以感覺到,作者受到聖經抒情性質的哺育,從東方傳說、聖經和尼采的著作中獲取靈感。全書共分8卷,包括“引言”和“寄語”,約七萬餘字。通篇由一連串富有詩意的斷想構成。作品沒有具體的人物和情節結構。許多段落 都是對作者假想的一個弟子“奈帶奈藹”的教誨。但紀德不同於尼采。《地糧》並非全是教誨,書中也不存在查拉圖斯特一樣的先知。《地糧》是一部十分奇特的書,幾乎找不到與他相似的作品。它常被列入抒情小說之林,但它與一般的抒情小說相去甚遠。書中雖有三個人物,除去敘述者“我”和帶奈藹以外,還有一個美那爾克,但都是無形,也無行動可言。哪裏有過這種主角消溶不見的小說?它顯然也不同於一般的敘事散文。與蒙田的隨筆類比,蒙田的隨筆背後無故事,《地糧》的背後卻隱藏著故事。它看起來很像一本跳躍的、前後不連貫的日記,但又缺乏通常日記裏的記事。作者的斷想沒有任何的邏輯關係和首尾因果可尋,隻是對事件的評注。評注構成這部心靈的自傳。《地糧》要表現的是個人的經驗。是一個靈魂麵對諸多事物:風景、花園和沙漠的記事。一切都在變動之中。書中的意念和情感總是在現在進行,我們從不知道它的來曆和結果。場景在不斷的變換,互相之間又沒有任何的關聯,它們隻是用以觸發和提高不同的情緒。
《地糧》是一部極富獨創精神的散文詩。在形式上,它與 波德萊爾和蘭波的作品明顯不同。它沒有波德萊爾《巴黎的 憂鬱》中特有的敘事成分。它和蘭波《彩圖集》的相似之處都是深入精神現象的未知領域旅行的筆記,而且同樣都由許多無可預料、突發的啟示所構成。但它沒有《彩圖集》中濃縮有力的意象語。書中很少用到暗喻。大量的是由眼前的事物所引發的感情的記錄。全書的一大特色是它的語言:典雅、純淨、抒情。有人說這是紀德創造的新聖經體。哲理和抒情在這裏得到了有機的統一。試舉一段:
夜鶯是否因酒而醉?
鷹,是否也因乳而醉?而畫眉卻因杜鬆子而醉?
鷹醉於高翔。夜鶯醉於夏夜。原野戰栗於酷熱。奈帶奈藹,讓一切情緒對你是一種陶醉。如果你所吃的不會使你心醉,那隻因為你並不十分饑餓。
每一完美的動作伴隨著喜悅。藉此你辨認這動作是你應做的。我不喜歡那些以自己的辛勞自豪的人。如果那是辛勞的,他們不如另選別的。在工作中得到快樂,正表示,這工作對你是適合的。而我真摯的快樂,奈帶奈藹,是我最主要的指引。
——卷二·糧食
紀德在這裏闡述了一段哲理,對我們理解和感受全書的主題大有幫助。但他不是單純說理,語調裏包含著濃厚的抒情成分。
再舉兩則旅遊小品:
西拉叩斯
平底的小船,低垂的天空有時向我們灑下溫暖的雨滴,水草的泥巴味,莖幹間的沙沙聲。 清深的水中,無法感覺碧泉的湧流,寂無聲息。這孤寂的鄉間,天然的穀池中,水在蘆紙草間花開般的怒放。
突尼斯
整個藍天中,隻有一張風帆所需要的白色,和它在水中倒影的綠色。
夜,指環在黑暗中閃著微光。
月光下的漫遊,一些和白天迥異的思緒。
沙漠上不祥的月光,墓場上的遊魂,赤裸的腳踏在青色的石片上。
——卷三
書中還有不少這類的小品和段落,寫沙漠、大海、農莊。它們本身並沒有很深的內涵,不能孤單的去看它們。單獨看去,似乎與本書的主題無關。合在一起看,便使人在字裏行 鰍到一種感官的愉悅,激發出一種感情傾向,而這正是揭示主題所必需的。
三、泰戈爾:《吉檀迦利》
知道泰戈爾的人都會知道《吉檀迦利》。這是詩人著名的 代表作,諾貝爾文學獎1913年的獲獎作品。獲獎理由是:“富於高貴、深遠的靈感,以英語的形式發揮其詩才,並揉和了西歐文學的美麗與清新。”泰戈爾是印度現代文學的大師,一生著述甚豐,寫過數量驚人的各類文學作品。世界是通過《吉檀迦利》這部英文散文詩集認識泰戈爾的。
《吉檀迦利》意思是“獻詩”,是詩人獻給心中神靈的纏綿的情歌。泰戈爾一生共寫過十幾部散文詩集,英文版的《吉檀迦利》是他對散文詩的最早的探索,寫於1912年。實際上不是新寫,而是詩人從自己的幾部孟加拉文詩集中用英文選譯出的一部分。翻譯時,詩人拋棄了原文的格律,改用散文形式,但保留了詩的“情韻”,有時又對原作作了一定程度的增刪,體現了詩人新的藝術創造。詩人的詩歌是獻給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與神的結合為主題。這是一個陳舊的主題,但詩人寫出了新意。《吉檀迦利》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宗教頌神詩,詩人唱出的歌,是一曲曲“生命之歌”,旋律聲中不時有時代脈搏的跳動。在這部長篇抒情體散文詩裏,詩人表達了他對祖國前途的關懷,對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吉檀迦利》的成功令西方世界為之傾倒和驚歎。愛爾蘭 傑出詩人葉芝在書的序言中寫道:“當我坐在火車上、公共汽 車上或餐廳裏讀它們時,我不得不經常合上本子,掩住自己的臉,以免不相識的人看見我是如何激動。我的印度朋友指出,這些詩的原文充滿著優美的旋律,柔和的色彩和新穎的韻律。這些詩的感情顯示了我畢生夢寐以求的世界。這些詩歌是高度文明的產物,就像燈芯草和其他草一樣從土壤中生長出來。”“讀他一行詩,便把世界上的一切煩惱都忘了。”瑞典詩人海頓斯坦在讀了《吉檀迦利》時說,“就像飲了一口清澈涼爽的泉水”。冰島作家拉克司奈斯回憶他在第一次讀到《吉檀迦利》時的印象:“《吉檀迦利》的形式和韻味給人以一種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奇花異葩的印象……那位偉大的朋友,那個可愛的戀人,那個泛舟河上彈琵琶的陌生人——泰戈爾的神是多麼令人敬慕啊1”以上三位作家分別是諾貝爾文學獎1923年、1916年和1955年的獎金獲得者。美國大詩人龐德評論說:“他具有自然的寧謐。這些詩似乎不是風暴或 激越的產物,而隻是顯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與大自然渾為一體,沒有任何矛盾。。“請留意它的形式如十四行詩那麼優美,富有纖細而又強烈的音樂感。”“當我選出一首詩來加以引用,而讀到下一首詩時,我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下一首詩更使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我向泰戈爾先生告辭時,我確實有那麼一種感覺:我好像是一個手持石棒,身披獸衣的野人。”這些評價可以使我們想象到這部散文詩集在歐洲人心目中占有何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