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由1 03首無題散文詩組成。這些詩篇是一個非常和諧的有機整體,一組詩自然地引出另一組詩。在同一組詩中每一篇又有它獨特的魅力。詩篇的開端說明詩的緣起,然後說明神的所在,表達自己與神結合的願望,失望的痛苦,希望韻歡樂等各種感情,然後歌頌死亡,因為隻有死亡才能達到與神的完美結合。詩人日夜盼望著和神相會,和神結合,達 到合二而一的理想境界。他在詩集的最後一首詩中寫道:“像一群思鄉的鶴鳥,日夜飛向它們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 之中,讓我全部的生命,啟程回到它永久的故鄉。”這是詩人,自己尋求的美好歸宿。但是,這個理想是難以達到的。“我 活在和他相會的希望中,但這相會的日子還沒有來到。”這 種求而不得的心境在詩集裏反複出現。他有時感到神“正在走來,走來,一直不停地走來”,可始終不見其貌,不聞其聲。 有時神於靜夜中坐在詩人的身邊,而詩人卻沒有醒來;有時神在夜半突然來到詩人的家裏,詩人卻毫無準備……詩人飽嚐與神分離的悲哀。雖然與神相會和結合如此困難,詩人卻一直在不停地苦苦追求。他有時也竟如願以償,與神結合在一起。這時,他感到周圍無限美好:
是天空,你也是窩巢。
嗬,美麗的你,在窩巢裏就是你的愛,用顏色、聲音和香氣來圍擁住靈魂。
在那裏,清晨來了,右手提著金筐帶著美好的花環,靜靜地替大地加冕。
在那裏,黃昏來了,越過無人畜牧的荒林,穿過車馬絕跡的小徑,在她的金瓶裏帶著安靜的西方海上和平的涼飆。
但是在那裏,純白的光輝,統治著伸展著的為靈魂翱翔的無際的天空。在那裏無晝無夜,無形無色,而且永遠,永遠無有言說。(第67首)
(冰心譯)
顯然,這是詩人想象虛構出來的遠離現實的一幅幻景。但是,由於詩人的心髒始終合著祖國的脈搏跳動,他在理想天國的美好藍圖裏深情地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熱切希望:
在那裏,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
在那裏,知識是自由的,
在那裏,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園的牆隔成片段;
在那裏,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在那裏,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
在那裏,理智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的荒漠中;
在那裏,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和行為——
進入那自由的王國,我的父嗬,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吧。(第35首)
(冰心譯)
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是《吉檀迦利》的主旋律。整部詩集滲透著詩人的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懷。
《青檀迎利》是泰戈爾所有詩集中比較難懂的一部。有人稱它為“陰影與歌曲的迷宮”。之所以難懂,是因為它帶有濃 厚的宗教色彩,詩是獻給詩人心中的神靈的。可對於這個神,詩人卻用了不同的稱呼,諸如“你”、“我的主”、 “我的主人”、“上帝”、“聖母”、“聖者”、“我的神”、“我的朋友”、“我的愛人”、“我的父”、“我的國王”、“諸天之王”、“我的永遠光耀的太陽”等等。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稱呼?這個神究竟是誰呢?可以看出,詩人尊奉的神不是宗教偶像,而是萬物一體的泛神,象征著光明、理想和愛。它無所不在。泰戈爾吸收了西方近代哲學的某些觀點,對印度古代“梵我合一”的 泛神論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泛神論思想。他否認神是超自然的精神主宰,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它潛藏於宇宙萬物之中,人和萬物都是神的表象。人們隻有達到與神完全合一的境界,才會真正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幸福。泰戈爾的泛神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無神論。它對於一神教和“出世”哲學,無疑是一個衝擊,在當時的社會明顯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
,:作為一部獲得世界榮譽的傑作,《吉檀迦利》除了耐人尋味的內容之外,還顯示出詩人卓越的藝術表現才華。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哈拉爾德·雅奈在《授獎辭》中說:“泰戈爾的 《吉檀迦利》是他的引起大批評家們特別注意的著作之一。……這些贏得直接和熱情的讚賞的詩歌,其特點是完美。依靠這種完美,詩人將自己的觀念和外界的觀念融為一體。他的韻律和諧的文體——引用一位英國批評家的說法——‘兼備詩歌的柔美和散文的剛勁’;他在遣詞造句和吸收外國語言 表達方式方麵,表現出質樸而高尚的趣味。”印度當代學者,泰戈爾的孫女婿克裏希那·克裏巴拉尼對‘《吉檀迦利》作了 極高的評價,他說:“對上帝和人類的愛,痛苦中的力量和快 樂中的謙恭,把長期的思索隱匿在自身的天真無邪的一個驚奇之中,這一切使這些詩歌具有永恒的,最普遍的藝術魅力。” 這是一部有鮮明的藝術獨創性的作品。詩集最引人注目的成 就是它的形式美。泰戈爾是一位民族詩人,他的詩歌植根於民族藝術的土壤中,從印度古典梵文詩歌和孟加拉詩歌中吸取養料。但它不拘泥於傳統,而是在繼承中銳意改造和創新。在形式上他突破了印度詩歌的傳統,大膽地采用了散文式,創造了形式章法靈活,不受韻律和篇幅的限製,更利於感情的自然流瀉和想象的自由馳騁的散文詩樣式。詩人在談到他自己翻譯的英文《吉檀迦利》時說,詩集不是以詩體寫成的,它卻肯定是詩;由於不受格律的束縛使它得以超出詩的規範而自由地發揮。詩集的章法結構恰到好處,一層意思很自然地過渡到另一層意思,使人感到在統一之中又富於變化,具有一種複雜的和諧美。《吉檀迦利》比一般詩歌更多地運用了重疊和反複的藝術手法,這和詩歌的內容是高度統一的,是詩人表達抑鬱心情所找到的理想形式。由於詩人通曉音樂和繪畫,他的散文詩也滲透著音樂美和迷人的色彩。詩人認為,悅耳的音調與詩歌的形象化描述同等重要。泰戈爾是一位描繪大自然的聖手,自然界的一切細微生命,無不成為他描繪和抒情的對象。絢麗多彩的自然風物,滲透著詩人錯綜複雜的思想感情,但又渾然天成,不露痕跡,顯示了泰戈爾散文詩的陰柔之美。
葉芝讚揚過《吉檀迦利》有著極端的質樸,這是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這部作品能夠產生強烈魅力的重要原因。這種質樸盡管是極其自然的,卻是許多複雜的基調的共同結果。各種思想、感情和形象像迷宮一樣盤根交錯,它們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單一的情調。沒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很難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
五、希梅內斯:《柏拉特羅與我》
希梅內斯(1881—1958)是西班牙現代著名詩人。生於安達盧西亞的小鎮莫格爾,曾在塞維利亞大學求學。大學時就開始詩歌創作。早期作品帶有濃重的現代主義色彩,歌詠的主題多為安達盧西亞的自然景色,詩中經常出現花園、小路、月色和愛情,情調憂鬱而哀傷。這些詩集表現了他出眾的詩才,為詩壇所矚目。1907年出版的詩集《春天歌謠集》, 帶有民歌和謠曲的特色,樸素、清新,標誌詩的風格在逐漸 轉變。1916年他與翻譯家塞諾薇婭結婚,兩人合譯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作品。這一年,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作品擺脫了現代主義的影響,形成獨特的風格,自然純樸,用詞精當,結構嚴謹、和諧,詠景抒懷,渾然一體。重要詩集有《新婚詩人的日記》等。1956年,“由於他那西班牙語的抒 情詩為高尚的情操和藝術的純潔提供了一個範例”,獲得諾貝 爾文學獎。
在希梅內斯所有的作品中,散文詩集《柏拉特羅與我》(又譯為《小銀和我》)占有重要的地位。瑞典學院院士雅爾馬·古爾伯格在授獎詞中稱這本書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書”。《柏拉特羅與我》出版於191 4年。它由一係列彼此獨立的短小素描組成,共1 38章,描寫詩人故鄉莫格爾村鎮的生活,貫穿全部故事的主角是一隻銀灰色的小驢:柏拉特羅。在這部散文詩中有敘述又有描寫,質樸無華,富有鄉土氣息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親切感人。出版不久即被譯成英、法、德、意等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在西班牙國內,自1937年起,幾乎每年都有再版。凡西班牙語係的國家,都選它作為中小學的課本,因而成為一本家喻戶曉、影響深遠的作品。
在世界散文詩之林,《柏拉特羅與我》是一部別具一格的作品。一篇篇優雅的素描像一篇篇風趣的童話。作者采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讀起來格外親切。
下麵是題為《柏拉特羅》的一章:
小小的柏拉特羅,綿茸茸的,又滑又嫩——柔軟得緊。摸摸他,還以為他一根骨頭也沒有,全是棉花造成的呢。隻有黛玉鏡似的眼睛是硬的,像兩顆黑水晶的甲蟲。
我放鬆他,由他亂跑,他便直奔到草原上。他用鼻子柔和地,輕輕地擦著那些水紅色、天藍色、金 黃色的小花。我低聲喚他:“柏拉特羅?”他就欣悅地快步向我奔來,仿佛在笑,一副樂極忘形的樣子。我給他什麼他便吃什麼。他喜歡吃桔子,琥珀的麝香葡萄和滴著水晶蜜的紫色無花果。
他柔順可愛得像個小男孩、小女孩,卻又強壯、堅實得像一塊石頭。星期天,我騎著他,穿過城邊的小巷,穿得幹幹淨淨、慢慢走著的鄉下人便會站定來看他。
“他是鋼打成的。是鋼和水銀打成的。”
(傅一石譯)
這是作者十分鍾愛的一隻小驢,他寫它形態、性格的美,充滿了真摯的感情。作者把人畜關係寫成朋友關係,提到一種平等、純潔的高度,在曆來的作品中是很罕見的。
作品裏也寫到作者自己。他騎在驢的身上,蓄著長長的棕色胡須,戴著蘭頂小黑帽,使人看上去會覺得怪頭怪腦。一群衣衫檻樓的吉普賽人的孩子跟在他後頭跑,高聲叫著:“瘋子!瘋子!……”顯然,這裏包涵著世人對他的不理解和他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後來,這些孩子們倒真像瘋了,他們在複活節的前一天,向猶大射擊以慶祝節日,把可愛的小銀驢嚇了一跳。
《柏拉特羅與我》是希梅內斯獻給故鄉安達盧西亞的深情 的讚歌和挽歌。他在對大量的日常生活片斷所作的質樸無華的描繪中,寄托著他的人生理想。他寫小銀驢之死和死後孩子們對小驢的憑吊的那些章節,既很感人,又充滿著浪漫色彩。一天早晨,詩人發現小驢“躺在它的幹草床上,它的眼睛黯然神傷”。獸醫達爾本束手無策。“它或許吃了什麼,可能是有毒的草根吧?”正午時分,柏拉特羅死了。後來,它的主人和一些孩子們去上它的墳,他們詢問小銀驢如今是不是馱著小天使們穿過天堂的草原,這時飛來一隻白色的蝴蝶,或許是它的靈魂。最後,在“獻給在莫格爾天上的小銀驢”中,希梅內斯將此書獻給了它。結尾是這麼說的:“小銀驢,你獨自留在過去。然而你也活在一種沒有時間的年代,因為和我一樣,你每天都擁有一輪新的旭日,紅彤彤的如同不朽上帝的心。”
《柏拉特羅與我》是世界散文詩寶庫中的珍品。.孩子們喜 愛它,成人們也喜愛它。它通過那隻可愛的小驢,使我們感受到靈魂的樸實與純淨。柏拉特羅,既是小銀驢的名字,也暗指作者的故鄉。希梅內斯不愧為一名語言大師。他在這本書裏用詞簡潔準確,意境優美,技巧純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讀他的作品,實在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美的享受。說它“為高尚的情操和藝術的純潔提供了一個範例”,十分貼切。這是一部“能夠使人恢複童心”的書。拍拉特羅在這部書中,正像桑丘·潘薩的驢在《堂·吉訶德》中一樣,已永遠名垂青史。
六、紀伯倫:《先知》
紀伯倫(1883—1931)是黎巴嫩著名詩人和畫家,本世紀初阿拉伯海外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 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他的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享有崇高聲譽。詩人一生坎坷。十二歲隨母去美國謀生,回國後創辦《真理》雜誌,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觸怒當局,被逐 出國門,從此便一直僑居國外。曾在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指下學習繪畫,受到羅丹的竭力推崇。後來許多美術作品因 寓所火災被毀,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他不顧醫生勸告,拚命工作,終於積勞成疾,死於美國紐約,時年隻有48歲。
紀伯倫一生著作甚豐,主要作品是散文詩和小說。主題大多是“愛”與“美”。在所有作品中,散文詩集《先知》居於最突出的地位,被認為是他的“頂峰之作”。據說他寫這部 作品前後經過近30年的時間。早在18歲時,他就寫出了第一稿;但他長期沒有發表,其間幾易其稿,直到40歲(1923 年)時才使之間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待自己作品的 嚴謹態度。紀伯倫是一位把文學藝術創作當成生命的作家,他主張用“血”來寫作,認為用墨寫出的作品與用血寫出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語。《先知》就是他用全部心血澆灌出來的一株奇葩。《先知》出版後引起文壇轟動,大受青年讀者歡迎,銷售額超過200萬冊。對於一本薄薄的散文詩集,這無疑是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這本書的精裝本曾被當作大學生舞會上 的贈品,不少年輕人成了它狂熱的信徒。這一切,都為詩人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先知》的結構頗似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兩書都有一個主角——先知,作為作者的化身,用各自不同的語言,向人們發出真誠的、溫厚的教誨。兩書都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先知》的故事情節包含在序篇“船的到來”和尾篇 “拔錨啟航”之中。在西方大海邊的“阿法利斯”城中,住著一位來自異國的客人“亞墨斯達法”。這位東方智者長居此城12載,等待他的船到來,好回歸他久別的故鄉。他在這座城 裏度過了悠久的痛苦的日日夜夜,歸心似箭。正當他走向海 邊,將要離去時,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為他送行,並要求他講說真理,“我們要把這真理傳給我們的孩子,他們也傳給他們的孩子,如此綿綿不絕。”於是智者開始回答送行者的提問。 這些問題涉及到人生和社會的26個方麵,包括愛、婚姻、孩子、施與、飲食、工作、歡樂與悲哀、居室、衣服、買賣、罪與罰、法律、自由、理性與熱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誼、談話、時光、善惡、祈禱、逸樂、美、宗教和死等。26個方 麵的答問自然構成26篇既獨立成篇又渾然一體的散文詩章。紀伯倫借助先知亞墨斯達法之口,力圖站在曆史的世界的上空,向整個人類講出他對人生和社會的獨特見解。《先知》為 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用獨特的方式談及了人類從古至今都在時時關心的自身問題。詩人在講述這些問題時,熔進了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思想深邃,見解新穎,富於哲理,發人深省。
《先知》的中文譯者,著名老作家冰心非常喜愛這部著作,早在1931年就翻譯介紹給我國讀者。1981年重印時,她在新 中寫道:“它和《吉檀迦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覺得泰戈爾在《吉檀迦利》裏所表現的,似乎更天真、更歡暢一些,也更富於神秘色彩,而紀伯倫的《先知》卻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年輕人講些處世為人的哲理,在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書中所談的許多事,用的是詩一般的比喻反複的詞句,卻講了很平易入情的道理。尤其是談婚姻,談孩子等篇,境界高超,眼光遠大,很值得年輕讀者仔細尋味的。”
下麵我們引出“婚姻”一章,試析它的“高超”之處:
愛爾美差又說,夫子,婚姻怎樣講呢?
他回答說:
你們一塊兒出世,也要永遠合一。
在死的白翼隔斷你們的歲月的時候,你們也要合一。
噫,連在靜默地憶想上帝之時,你們也要合一。
不過在你們合一之中,要有間隙。
讓天風在你們中間舞蕩。
彼此相愛,但不要做成愛的係鏈:
隻讓他在你們靈魂的沙岸中間,做一個流動的海。
彼此斟滿了杯,卻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
彼此遞贈著麵包,卻不要在同一塊上取食。
快樂地在一處舞唱,卻仍讓彼此靜獨,
連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單獨的,雖然他們在同—的音調中顫動。
彼此贈獻你們的心,卻不要互相保留。
為隻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們的心。
要站在一處,卻不要太密邇:
因為殿裏的柱子,也是分立在兩旁,
橡樹和鬆柏,也不在彼此的蔭中生長。
(冰心譯)
詩人所講的“合一”思想,是人們都能普遍接受的,這是全人類不同的民族所共有的婚姻觀念。但詩人在反複講了“合一”之後,卻提出“要有間隙”。“彼此斟滿了杯,卻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快樂地在一處舞唱,卻仍讓彼此靜獨”,為什麼呢?因為“連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單獨的,雖然他們在同一的音調中顫動。”詩人講出了一個嶄新的婚姻觀。在這種 新型的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保持各自的獨立人格,完全平等。彼此留下間隔,是為了更好地合一。正像一把琴,幾根弦都有其獨立的特征,有的粗一點,有的細一點,有的音高,有的音低,它們合在一起,卻能奏出和諧美妙的曲調。用詩的語言,講出如此新穎深邃的哲理,這在我們長期習慣於夫唱婦隨的封建婚姻觀的國度裏的讀者,讀到這裏,怎能不感到異常新鮮而深受啟迪!